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新特点
文章聚焦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新趋势,分析其对重点企业及核心资源的收购策略,涉及战略联盟、逐步渗透及联合并购等手段,揭示外企在华投资的深层意图与影响。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新特点
毕红毅
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新特点
跨国并购投资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也是目前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对于盘活国内存量资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应当引起注意的是,跨国并购投资集中在我国关键领域的重点企业,其意图已不完全是商业性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战略指向。与过去相比,跨国公司并购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第一,大举并购我国各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和效益较好、具有核心资源或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如,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美国航空LDC公司控股海南航空、吴泰克控股荣事达等。今后,四川长虹、青岛啤酒、上海医药、东方航空、东风汽车等大中型企业极易成为跨国公司感兴趣的对象。虽然跨国公司要控股这些龙头企业并不容易,但他们利用国有企业改制和地方推进国有产权改革的时机,可能会采取先结成战略联盟,后参股,再争取相对控股,甚至绝对控股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投资战略。
第二,并购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在控股权、控制销售权及财务权、品牌使用权上,外商都提出明确的控制要求。其中在控股权方面,表现得更为迫切,包括最初以参股、相对控股实施并购的跨国公司,现在也在谋求通过增资扩股实现绝对控股。2005年上半年,在引进外资中,属于增资和并购项目明显增多,如四川省外资企业增资和外商并购投资额同比增长185%,占全省外商投资总额的56.5%。
第三,并购采取逐步渗透的策略。对有的重要企业的并购不能一步到位的,跨国公司往往采取分步走的策略,通过逐步渗透,迫使中国企业逐步就范。有时,为了得到一家合资企业,跨国公司在与中国企业进行合资以后,就采取让其陷入亏损的办法,直到将合资企业的中方拖垮,中方愿意将整个企业拱手相让,合资企业最后变成了外方独资企业。西北轴承厂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这家企业在拿出铁路轴承这一块优质资产和德国某公司合资后,一步一步地失去控制权,最后不但丢掉了合资公司,而且丢掉了有竞争力的高端主导产品的市场和制造资质。
第四,联合并购。对我国大中型重点企业的并购,有跨国公司的单个行动,也有跨国公司间和跨国公司与投资公司或基金的相互配合。例如在美国卡特彼勒大举进攻中国机械工程行业的同时,美国凯雷投资集团遥相呼应,2005年10月25日,凯雷投资集团以3.75亿美元(约合3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徐工集团85%的股权。
第五,在华并购大多是善意并购,但战略性恶意并购越来越明显。善意收购是指被并购企业的董事会同意进行交易,而恶意并购是指并购方企业事先不和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协商而秘密购买目标企业的股份,最终使目标企业不得不接受条件出售企业的一种恶意行为。根据汤姆森金融证券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期间所完成的恶意跨国收购在并购总价值中所占比重不足5%,在并购总数中不足0.2%。在1999年全球6200起并购中,只有10起恶意收购,而且都发生在发达国家。而根据中国官方发表的资料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境内的并购总额达466亿美元,较上年增加了34%。其中对控股权、销售渠道、品牌要求明显增多。目前中国80%的大型超市处于外资的控制之下。中国通过吸引外资,虽然带动了GDP的数量增长,但创造的财富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被外企带走了,从而有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大部分国民。
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这些新特点中可以看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采取的手法往往是掠夺式和廉价式,必须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目前在中国收购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如此不平等条款下完成的并购,其结果必然是,中国民族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逐渐消失;国内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领域和高附加值被外资控制,行业发展会出现“外大内空”的危险景象。
二、跨国公司在华恶意并购的市场表现
第一,中国多个行业被跨国公司垄断。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灭东道国的竞争对手,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由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大多数是中国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所以并购后,跨国公司在大多数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6224亿美元,而2000年以来,跨国公司直接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开始逐步增多。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调查显示,目前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九成五;而富士公司所占中国彩色胶卷市场的份额已超过四分之一。在手机、电脑、网络设备、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中国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可口可乐已经占有70%以上的中国饮料市场份额。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的许多重要产品领域,跨国公司的产品也已占据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
第二,跨国并购浪潮来势汹汹。据统计,1979年至2005年底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224亿美元,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利用外资取得巨大成绩,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跨国公司从合资、合作到独资建厂,再到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企业,这是跨国公司战略性的重大举措。从公开披露的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案例看,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最多(占30.2%),欧盟企业次之(占27.3%),其余为东盟和日本等国的企业。一些跨国公司认为,现在是收购中国企业的最好时机,收购价格正像中国的劳动力一样,比欧美低得太多;同时还可以利用中国企业原有的销售网络、原材料和能源供给渠道以及品牌,再加上外商的资本和技术就可以逐步实现垄断中国市场的目标。
第三,我国众多本土品牌灭失。跨国公司往往选取我国具有传统品牌、技术、行业优势的企业来并购。品牌意味着较高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忠诚度,同时也是一道竞争防线。品牌的历史影响、差异往往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品牌资产能够为企业筑起一道森严的市场壁垒,让对手望而却步。纵观跨国公司进入我国的过程,有一个明显的轨迹,即进入我国之初往往与国内企业合资,在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的品牌会和我国的本土品牌和平共处,跨国公司利用我国政策允许的条件和本土品牌展开竞争,随着力量的逐步集聚,跨国公司的品牌开始慢慢挤占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品牌价值逐步得到提升,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本土的品牌价值逐步走低。品牌资产的价值决定着市场份额,而市场份额的丧失决定着中方在合资企业的地位逐步下降,到一定的临界点以后,跨国公司会取得合资企业的控制权,此时,跨国公司会进一步压制本土品牌的发展,市场份额由跨国公司的品牌取代。如科龙公司是我国著名的家电企业,拥有科龙、容声、华宝、三洋等四大品牌,在2003年的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发布的我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估中,科龙品牌价值达到98.08亿元,容声也达到55.6亿元。2002年10月,国内知名度不算高的格林柯尔公司通过高超的资本整合能力迅速控股科龙公司,大举进军我国的家电行业。
第四,中国企业沦为“打工者”。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原是市场行为,本无可厚非。然而,必须坚决制止任何试图垄断中国市场的恶意并购。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国内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甚至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我国企业特别是一大批骨干企业也将不复存在。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中国企业最后就只能充当“打工者”的角色。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第7期《理论学刊》)
很赞哦!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