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把1枚图钉变成1个橄榄球
编者按:本文的价值重在可供读者通过一定的数据了解现实状况,其他方面的内容仅供参考。
正文
几周前公布了1组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从53.1%上升到了64.7%,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474降低到了0.466。
让我们再复习一下基尼系数的范围含义:
0.2-0.3是收入比较平均;
0.3-0.4是收入相对合理;
0.4-0.5是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是收入悬殊。
这一说基尼系数我可就不困了,
这玩意可是跟我们钱袋子有关。
现在说基尼系数下降到0.466了,我仔细回忆了一下,近5-10年,我们似乎也没出台缩小PF差距的政策,比如说好的房地产税现在说不具备出台条件,还有离境税、遗产税、资本收益税根本都没提过,那奇怪,这基尼系数是怎么降低的?
结果还是怪我自己审题不仔细,人家说的是收入基尼系数,不是指整体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有2大类,1个是收入基尼系数,1个是净财富基尼系数,不严谨说就是资产收入,这是完全不同2个概念。
具体区别大伙看字面意思就秒懂,1个是劳动所得收入,1个是睡后所得收入,这就不啰嗦了。
说收入基尼系数下降,这我完全相信。就像我们打工人之间,总监跟基层的工资,白领跟蓝领还有工地上的民工,这几类工种的收入差距肯定是有。
这种差距大体相差10-20倍左右,略微超过警戒线,但没事,问题不大,才10-20倍,还不算离谱。
就像马老师、强子哥、李嘉诚那种,他们很喜欢给自己发1元工资,比农民收入都少,所以相差个10几20倍真无所谓。
但如果今天有人去统计资产基尼系数,你再结合下我们冠绝天下的房价,这数据我看都不看都知道,这净财富基尼系数那就不是相差10倍20倍那么和谐了。
人均财富基尼系数的差异,
离谱到你无法想象。
好,咱今天只聊凉粉,只说客观情况。啥客观情况?即:是什么直接导致了我们基尼系数居高不下?
是城乡2级差距?是地区差距?亦或者行业差距?我之前看过中南财大校长写的1篇专业论文。经研究发现:16跟17年,我国净财富差距基尼系数分别是:0.65跟0.61,那是什么导致这个差距呢?房产,房产对PF差距贡献超70%。
经调查发现,行业收入差距对基尼系数几乎0影响,各行之间PF差距几乎差不多:

地区发展对基尼系数影响也非常有限:


结果他们研究到最后发现,决定基尼系数的不是其他原因,就1个:房地产。

房地产对财富差距的贡献超过70%。
这么说可能还没啥概念,那我再分享点稍微有破坏力的东西。江湖传言:中国房地产估值约为4-500W亿。
这个量级什么概念?美国股市估算总值是50W亿美元,那就是人民币300W亿左右,换句话说,中国房地产能把全美国所有上市公司一口吞下,顺便还能打个饱嗝。
是不是有当年日本那味了?
所以前阵微软收购暴雪,大伙还一惊一乍的,真没必要,他微软算个求?我们房地产一出手,谁敢不低头?
前几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约5W亿左右,如果把我们房地产献祭了,能持续不停供给教育100余年,百年育人,立马给你安排明白。
再比如我国养老金投入差不多也是5W亿,就算现在我们养老金1分钱都没了,只要变现房地产,我国1个世纪的老头老太都不愁没人赡养。
怎么样,牛逼不?
过去20多年房地产的畸形发展,使其居民CF分配不均,所以现在光“房住不炒”就喊了快10年,就是要把房子给控到死,只有使用价值,剥离金融价值,控制住这脆弱的差距悬殊。
而中国所谓的中产,他们骄傲的资本也是房子。他们大体都有2-3套房乃至更多,但却是以房养房、以贷养贷,再养个车,看似体面实则脆弱。
因而他们都是伪中产,不算生病、裁员,单说1个疫情就够这些中产喝一壶。
所以我一直都认为,我们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中产。因为我们现在是“图钉型”社会,啥意思?即:一枚图钉,倒着放就是阶层人口数量,底层多,上面人少。

可如果你摆正放,那就是财富占比,上面是2%占据82%财富,下面是98%的人占据18%财富,大概就这意思。

但这个图钉不管你怎么扔它都有毛病,钉子朝下硌脚,钉子朝上扎脚,问题根源就是不该有这个钉子。
而为了解决这个“钉子”,奉孝也是花了大力气。比如过去一直说精准扶贫,到后面3年脱贫攻坚战。
这2年我们把很多公务员下放到基层,把穷山僻壤的人直接搬出来,帮1亿多人摆脱绝对贫困,这是事实,但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
因为这种脱贫真的跟咱没关系,
咱不是绝对贫困。
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统计年鉴2021》里面有各阶层人均收入分析,其中划分了4类人。
第1是极低收入阶层,
月入1000以下的约有5.6亿人。
第2类是低收入阶层,
月入1K-2K约有3.1亿人,
月入2K-5L约有3.8亿人。
第3类中等收入群体,
月入5K-1W,约有0.8亿人,
月入1W-10W约有0.4亿人。
第4类是高收入群体,
月入10W-20W之间有0.25亿人,
月入50W-100W约有500W人,
月入100W-500W约有100W人,
月入500W以上,全中国有10W人。
过去扶贫扶的就是第1类人,
占据绝大部分的极低收入群体。
先帮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这是把及格线给拉高,再让广大中下层人群跟塔尖人群先横盘了再说。
过去通过共同富裕、打击垄断、强化内循环等操作,保证中下层跟塔尖的差距先不要继续拉大,先横着,但还远没有到缩小这个差距。
所以大多数打工人并没感觉到PF差距在缩小,那是因为你本就不是绝对贫困。
简言之我们过去就是先把最底层拉上来,再找机会把中间阶层差距缩小,最后集中力量,缩短整个中层和上层差距。
这么做就是要真正降低基尼系数,把1个图钉型社会变成1个橄榄型社会,把更多底层的准精英(就是在座各位),给他变成真正精英,真正中产。
抱着橄榄球前进,
总比踩着图钉,扎出一路血要强。
而我历来坚信,人跟人之间一定要有差距,有差距才有竞争;我抄袭1句台词:这世上本就是大争之世,我们不但要争,还要争得光芒万丈!
但这要相对差距,如果这个差距是走路跟坐火箭的绝对差距,只要脑子正常,谁都会选择躺平。
就像1枚钉子一样,
底盘大中间细,何来动力呢?
所以要竞争,就必须降低基尼系数;我们也要做好准备,一旦基尼系数下降,我们面对的竞争会更惨烈,当然也会更良性。
毕竟橄榄型社会,谁都想做中产,住大平层,都想当中间最粗的那部分。
所以说,
上少下多,如临深渊,
中间一粗,矛盾自除。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