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祝华新

火烧 2011-07-2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6
动车追尾事故引发微博热议,网络舆论监督力量显现,新媒体传播优势明显,传统媒体反应滞后,舆论场乱象频发,凸显网络倒逼改革的迫切性。

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祝华新 http://www.gmw.cn 2011-07-25 11:17: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动车追尾,网民无眠

  7月23日20时许,温州境内,D301次列车与同向行驶的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火车车厢从高架桥上直插地面,造成惨重伤亡。

  迄今所知,20时27分,当地居民网友“Smm_苗”发出第一条现场微博:“狂风暴雨后的动车这是怎么了?爬得比蜗牛还慢……可别出啥事儿啊。”此条微博转发2.4万,评论7600多条。

  网民在微博上等待和分享温州的消息,很多人一夜无眠。门户网站纷纷开通微博寻亲专栏,公布医院救治名单。微博听众443万的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直至当天深夜2时18分,连发36条微博,报告浙江省组织救援的情况,赞扬温州“的哥的姐”免费送客人到医院献血。郑继伟副省长、省卫生厅官方微博也用微博通报医疗救援的进展。

  远在新疆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吕焕斌的认证微博得出结论:仅以此事件最初的6小时观察,以传统电视媒体对比微博这种新媒体来看(电视很努力了),电视还是完败。无论是时效、更新速度、社会动员还是各种功能,新媒体打败了传统媒体,自媒体打败了公众媒体。

  武汉大学传播学教授沈阳在微博点评:博友和传统媒体最早报道隔40分钟,提示微博原生态报道的“黄金1小时”优势;微博是“网络人民大会堂”,关注角度丰富,从救援情况、寻人、民众的高尚,到事故真相、历史旧账、问责等,“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体制内媒体的尴尬

  与互联网的迅速全方位报道相比,体制内媒体表现尴尬。一些全国性报纸,7月24日,对前一天的3个热点新闻(温州动车追尾、赖昌星引渡回国、挪威暴力事件)在首页全部付诸阙如。

  电视台一边直播西半球挪威的夏令营枪击案,一边用滚动字幕报道温州火车灾难;网友感慨,本着媒体人的民族情怀和新闻接近性法则,本该直播温州而字幕报道挪威的。以至于一些资深媒体人着急上火:“官媒醒来!”央视今晚《新闻联播》头4条都是温州火车事故新闻,得到网民认可。

  知名网友“石扉客”叹息:“网民们的彻夜不眠,温州人民的血浓于水,这些热血和关切,这些悲哀和愤怒,无法触动他们分毫,连起码的谦卑姿态都不会做出来……”网友张宏杰诚挚希望,这些所谓主流媒体不能是一架“与民众,与世界,失去了对话能力甚至是理解能力的机器,你的悲伤和忧虑它听不懂”。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一篇“人民网评”中警告说:在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上,网络舆论“愈战愈勇”,搅动社会人心;而一些官方媒体屡屡“失明”、“失语”,容易陷入新的一轮思想僵滞。“自为”的民间舆论场,时现乱象,网上谣言满天飞,哀伤太多,戾气太重;“自律”的官方舆论场,则常常趋于自我边缘化,而政府的公信力持续流失而致贫血。

  你我都是“乘客”不是“看客”

  动车司机潘一恒在最后关头紧急制动,胸口被闸把穿透,引起网民一片感慨唏嘘。温州市民为伤员踊跃献血,一改温州“炒房团”给人们留下的负面印象。

  网友“我是李鸿文”写道:在这排成长龙的献血队伍中,有些人正为求学、工作而焦虑,有些人对畸高的房价不满,有些人还在郭美美事件后骂过红十字会,可当另一些个体需要帮助时,他们义无反顾地伸出了援手。要建设社会,首先要“发现”社会,“发现”像温州市民献血的社会,发现上海大火中市民集体哀悼的社会。“社会是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与细节,是相互取暖、相互支持,是善意的丰富宝藏。”

  网友沉痛表示:“到了打个雷就能让火车追尾、过个车就能让大桥垮塌、喝几包奶粉就能肾结石的地步,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再置身事外。今天的中国本身就是一列在雷雨中行驶的动车,你我不是看客,你我都是乘客。”

  目前活跃在微博上的最高层级官员蔡奇,在微博转发议论:“这么大的事故,怎能归咎于天气和技术性因素?又该谁来埋单?铁道部门应痛定思痛,从中汲取深刻教训:铁路再提速,也要安全第一!生命伤不起啊!”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袁腾飞是一个启蒙者

   “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身陷口水仗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5/24/content_3245166.htm

一周舆情综述
 
祝华新

    近日,有人给北京海淀区群众事务呼叫中心网站投诉,批评袁腾飞教历史课的言论“是唯心主义的、更是反动的、有害的”,询问“有没有人管管历史老师袁腾飞?”数十位网友到袁腾飞所在的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要求袁腾飞公开道歉。乌有之乡网友还要求对他提起公诉。海淀区教委答复称,学校领导已找袁腾飞进行“警诫谈话”,“责令其作出深刻检查”。

    争议集中在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和挫折失误。科普专家陶世龙在“五柳村”网站撰文分析:袁腾飞的“糙话”,引起如此激烈的反应,是因为他戳穿了要求回到改革开放前的“革命路线”似乎是民意所归的假象。有网友提醒,不要忘记29年前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大跃进”、“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等问题已经作出否定的结论。今年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再次不寻常地强调,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袁腾飞一改历史课的枯燥无味,其老北京快人快语的草根风格,在网上广为传播,录像累计播放至少3800万次。年轻网友称赞,袁老师“一节课能把人乐得抽筋N次,改变了我上课睡觉的坏习惯”。学者张鸣力挺袁腾飞:我们的教育是标准答案教育,到了大学还扳不过来。对于袁腾飞的出名,应该反思的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把学术争议上升到意识形态”。活跃网友“四一”说:袁腾飞“谈论历史的广度达到960万平方公里,深度却只有一厘米”,但即使叙述硬伤累累,毕竟构成了对历史教学的挑战。就此意义上,可以说袁腾飞是一个启蒙者。

附录: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祝华新 学人主页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scholar.asp?ScholarID=292

祝华新: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 (连载)
自今日起,本站开始连载祝华新先生撰写的《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查看祝华新简历,点击这里。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前面的话)  从1983年第一次走进北京金台西路2号大院,也许还要更早些,从1979年上大学后在新闻系宿舍每天收到一份党报,自然而然地,《人民日报》就联结了我的学业、事业,还有人生中的诸多甘苦和荣辱。一家媒体能给予一介书生如此丰厚的职业附加值,乃至人生馈赠,这大概只能是发生在...
·当代岭南文化的勃兴--从广东看市井文化建设新思路 2010-5-19
·当代清明上河图--市井文化的兴盛与危机 2010-5-19
·改革阵痛中的觉悟 2010-5-19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2010-5-19
·2008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2010-5-19
·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2010-5-19
·祝华新: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 2010-4-20
·世上已无《中央日报》(下) 2010-4-11
·世上已无《中央日报》(上) 2010-4-8
·徘徊歧路的瞿秋白 2010-3-19
·刘少奇在延安整风中 2010-3-16
·文明低潮中的陈独秀 2010-3-16
·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2010-1-9
·村民自治10年回眸 2002-11-15
更多...
·我想代表国家对你说一句sorry 2010-5-30
·“世上最牛历史老师”是启蒙者 2010-5-23
·总理谈话引发网友深思袭童案 2010-5-15
·政府和媒体缺位,只会助长谣言 2010-5-8
·舆情综述:让公平正义光辉照亮黑暗的灵魂 2010-5-4
·如果连伍皓这样的官员也一概打杀 2010-4-28
更多...
·祝华新 展江:两会对谈网络问政 2010-3-6
·互联网是中国社会的后发优势 2009-9-13
更多...
·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 (32,张浩信) 2010-6-1
·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 (31,万里) 2010-5-31
·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 (30,邓子恢) 2010-5-30
·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 (29,李克林) 2010-5-29
·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 (28,高考) 2010-5-28
·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 (27,刘项) 2010-5-26
更多...

附录:

祝华新

百度百科

目录[隐藏]

简介
主要作品
“舆情会商室”主持访谈



  

[编辑本段]
简介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执行主编、人民在线总编辑,文学硕士。撰写2008、2009年度社会蓝皮书互联网舆情报告,参与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舆情监测与形象传播研究”等学术课题,主编多部专业研究报告,并应邀多次到各地进行网络舆情工作演讲和培训。
  

[编辑本段]
主要作品

  2008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2009年社会蓝皮书: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中国选举治理网:Web2.0时代的对峙和对话
  中国教育报:2008,社会舆论的网络盛筵
  今传媒:2008年互联网舆情中的政府与人民
  民主与科学:网络舆情折射热热点 各级政府积极应对
  中国青年报:“钓鱼执法”案 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
  党报网站引导网络舆论要讲技巧
  互联网舆情工作实践探讨
  给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10条建议

[编辑本段]
“舆情会商室”主持访谈

  展江、单光鼐、于建嵘、胡泳谈石首事件:政府如何面对“麦克风时代”
  从躲猫猫到灵宝案——政府如何面对网络批评
  电脑预装过滤软件——自律与强制之间的尺度
  汶川经验与新闻透明度
  天涯社区和网络意见平台
  群体性事件应对与社会和谐
  重庆出租车停运事件与劳工权益保护
  2008:多事之秋与国民心态
  罗炼的出走与“农民工”保护

扩展阅读:

1.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8zgshxs/2008-04/02/content_14098960_4.htm

2.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100922.htm

3.Web2.0时代的对峙和对话: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2756

4.2008,社会舆论的网络盛筵: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01/07/content_2669.htm

5.今传媒:2008年互联网舆情中的政府与人民:http://www.jinchuanmei.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45

6.民主与科学:网络舆情折射热热点 各级政府积极应对: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45109

7.“钓鱼执法”案 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0/26/content_2903241.htm

8.党报网站引导网络舆论要讲技巧:http://cpc.people.com.cn/GB/64107/64110/9508147.html

9.互联网舆情工作实践探讨: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147204/8853905.html

10.给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10条建议: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35.htm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