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三座“红峰”及其领军人物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三座“红峰”及其领军人物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应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发展至今天,已达百年的历史了。这百年间,它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磨练,今天终于以一个成熟的面孔存在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热火中。
回顾这百年斗争历史,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这短短百年中,曾出现过三个“红峰” 。
第一个“红峰” ,是以鲁迅先生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鲁迅先生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位领军人物。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881年9月25日 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它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是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生!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第二个“红峰” ,应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形成的又一大规模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文艺运动。
毛泽东是这一红峰的旗手。郭沫若,丁玲,茅盾,周立波,赵树理,等一大批年青有为的作家,艺朮家纷纷走进了为人民服务的弟一线,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好作品。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兄妹开荒>>,<<李有才板话>>,<<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暴风骤雨>>,<<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义勇军进行曲>>,……
第三个“红峰” ,出现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北京、上海开始,大力开展革命现代京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并渐次推向全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红色风暴,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有口皆碑的贡献
当时风行全国的有: 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上海的早晨>>,<<智取威虎山>>,以及后来的<<杜鹃山>>,革命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协奏曲<<黃河>>,歌剧<<长征组歌>>,泥塑<<收租院>>,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大型歌剧<<东方红>>…………红色浪潮一浪高一浪,浪浪涌进民众心!配合雷锋、王进喜、陈永贵、杨水才、王杰、焦裕禄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都深入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