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终结雾霾时代?
六大洲外国人提问中国两会:有办法治理雾霾吗?答案是不一定。
北京市承诺投入1万亿治理雾霾,雾霾能够被根治吗?答案依然是不一定。
为什么这个世界被“不一定”主导?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两个骗子声称,“这件衣服只有圣贤才能看见,愚人不能看见”。骗子在逻辑上画了一个圈“出圈者是傻子,傻子的话不需要理会”。如果不是童言无忌,而是某位市民道出真相,那么,周围的人会报以什么态度?傻瓜,人家皇帝、大臣(如此聪明)都能看见。众口铄金,道出真相者最终会因自己的“愚昧”而感到羞愧。为什么儿童和市民道出同样的真相,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成年人是有逻辑和利益诉求的,而儿童是没有逻辑和利益诉求的,没有逻辑可以直接跳出逻辑陷阱,也是人们相信儿童看到真相的原因。
在过去十几年中,我们都曾经准确预见到问题所在,但却都无法解决问题,我们往往将解决问题的失效归咎于我们的体制与机制,但我们的机制是内生的吗?答案是我们的机制是舶来品,无论市场经济体制,还是社会主义体制。因此,我们不妨先放下国内的矛盾,将目光投放到规则产生的源头西方。西方社会,西方人的思维的基础是不确定和上帝之手。凡是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必然有人以旁征博引方式予以反驳。社会规则旁征博引的内容只能是过去,经过数百年的累积,必然会造成社会规则远远滞后于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属于微观领域,很快能够得到实证,不确定性思维并不能形成“圈圈”,反而会促进技术的更快发展。因此,宏观规则指向过去,微观技术指向未来,是西方市场的矛盾之源。当智能化发生,技术的奇点临近,宏观与微观的扭曲同样逼近奇点。
那么,什么是技术奇点?简单说:智能软件能够替代白领,智能机器人能够替代工人、农民,智能汽车替代司机,智能厨房替代厨师……人类失去传统的工作位置。技术奇点要求:将享受的权力留给人类,将工作的义务交给智能机器,制度由独享变为共享,人们思考问题的起点由个体变为群体。在西方传统的规则体系中,思考问题的起点是个体,华尔街独享创新领域的投资权,也就独享创新的成果,随着智能化的发生一个巨大的、自强化的“现金黑洞”开始生成。如果美国人突破思维定式,开启美国大众资金与智能创新项目直接对接的通道,则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特斯拉的电动汽车技术、高通的道路无线充电和大众的天量资金,很容易将美国交通升级为智能交通体系。大批量智能化生产会使智能汽车的售价大幅下降,全球的订单会向潮水般指向美国,美国大众和创新公司将成为这种创新的最大受益者。但遗憾的是这种改变并不会发生,因为改变会直接破坏美国人在石油、金融领域的垄断基础,华尔街、摩根、高盛、埃克森美孚、雪佛龙、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一长串名单都将被无情的颠覆,它们曾经是美国领先的理由。逻辑的神奇之处:逻辑禁止领先者破坏其领先的理由,垄断者因此会垄断自己。
当人类幸福被西方机制所绑架,而西方制度改进的通道又被思维锁死,胜利的天平开始向东方倾斜。华尔街并不能束缚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互联网的普及让筹集资金的奇点开始显现,余额宝1年时间可以募集万亿闲置资金。如果这种募集资金的方式不是继续流向金融业,而与中国农业对接,那么,1万亿资金会使中国农业升级为荷兰式农业。后者以高效而著称,20万荷兰“农民”,以4万平方公里土地,每年创造7000多亿人民币农产品出口。如果在中国复制20个荷兰式农业产区,中国绿色的农产品产出将达到14万亿,这些产出由农民和市民分享,那么,就业将可以从容的从钢铁、煤炭、水泥、建材和房地产领域退出,雾霾之源将因此渐进的消除,天空湛蓝、河水清澈、牧草肥美、果蔬天然将不在是奢侈品。如果这些资金与中国教育业对接,那么,这些资金不仅可以为中国创造出全球最大的智能教育平台,更能够为中国人带来智力平等。如果这些资金与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对接,中国将彻底摆脱石油、美元的禁锢,进一步降低化石能源的污染之源和噪音污染之源。如果这些资金与中国医疗对接,那么,中国医疗行业很容易升级为智能医疗,困扰中国人的医疗问题将迎刃而解。如果这些资金与服务业对接,那么,联网的智能厨房将可以使我们自由享受全球美味。如果这些资金与智能机器人对接,那么,量产后的智能机器人将不仅可以为工厂服务,更能走入我们的家庭……
如果我们允许“如果”,若干个1万亿会变为若干个几十万亿,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都会自然解决。但约定俗成的规则在我们思维中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子依靠逻辑无法察觉,因为我们的逻辑在这个圈子之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约定俗称的规则扮演着“骗子”的角色,是我们社会的“雾霾”之源。
感谢柴静,《穹顶之下》重新点燃了公民的行动精神。
问题的关键在于公民如何行动?是继续在西方规则的基础上以不确定的方式争吵,还是在东西方融合思维下重建决定民族的未来。2009年,4万亿投资将中国经济推向畸形发生的轨道,经过6年时间半个周期的发酵,各个细分领域已经陷入无以为继的困局,当争论无法成为解决问题,谩骂、质疑就开始取代争论。在质疑成为思考问题的支点,那么,建设性自然荡然无存。所以,停止质疑、谩骂是建设的开始。
2009年,笔者在乌有之乡上写了系列文章,指出解决中国问题之关键在于:一、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终结石油-内燃机组合,终结美元的基础;二、利用低端阶段性不可替代性的优势,通过恢复合理价格,反向绑架西方,促使中国制造恢复利润,完成结构性升级。但遗憾的是政府选择、企业选择、大众选择总是与最优方向背道而驰.........
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笔者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中国,而在美国金融体系限制了大众公平参与投资的机会,肿瘤的根源在美元的金融霸权,问题的根源在于不确定性思维方式。人们获利的轨道是封闭的,思维逐利而行会陷入无尽的“轮回”,争议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将大众思维推向不确定和分裂,因为争议在获利轨道之内。当专家、学者、公知以输出不确定性获利,大众每天渴望新消息,那么,人将笼罩在信息霾之中而无法察觉。当网站编辑对“以推荐争议获得访问量”习以为常,并成为思维习惯,那么,信息的逆向选择机制必然会轻松杀死真正的建设性思维,因此,穿越雾霾、信息霾之路并不会轻松。
雾霾能根治吗?
我的答案是可以且简单。
一人出资1万元,将中国农业升级为荷兰农业,股权由投资人和农民共享。让农民经济自由不是选择进城,而是自己选择以众筹的方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自己的荷兰式的城市生活空间,当北欧式的福利率先由中国农民获得,谁还会昧着良心制造垃圾农产品?当中国绿色农产品产出绝对过剩,你何须担心粮食安全?
一人出资1万元,提前支付电动汽车公司所有成本支出,以确定的、大批量的方式生产电动汽车,并持续改进,终结石油时代。当你把电动汽车的成本降至5万元,美国还有什么资格和你争?没有还有什么能力来限制你的发展?
..........
你准备为未来做点什么?
你能为未来做点什么?
放下争议,从确定性开始,确定性自然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