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美联储成“美式自私”代言人

火烧 2010-11-29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美联储因量化宽松政策再次被指为美式自私代表,引发全球批评。其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与通货膨胀,被指从他国窃取增长,引发国际争议。

美联储成“美式自私”代言人

安润 孙广勇 等 

   

    美联储再一次成了“美国式自私”的最典型代表,距其上一次遭全世界围攻,仅时过两年。两年前,金融危机的到来,让全世界看到了美联储这个全球“第一大央行”,与华尔街搭着肩膀,放纵美国从上至下过度借贷的黑暗底牌。两年后,当世界经济复苏行至最艰难的时候,美联储又扔出了自己的信誉,想以海量印美钞,试图让美国踩着别国的肩膀,率先爬出泥潭。从欧洲到亚洲,对美联储自私自利的抨击,早已淹没了奥巴马等人的虚弱辩白,就连美国自己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直言,美国是在“从其他经济体窃取增长”。但另一个可怕的现实是,美联储可以在指责的汪洋中一意孤行,美国人可以历经危机却依然不改其消费模式。享受着物价比绝大多数国家都低廉的美国人,不会去关心别国通胀还是通缩。一位美国金融学教授说,除非废掉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否则,“说什么都无济于事”。

                            美联储与白宫拉近距离

    “现在提到‘QE II’,人们第一反应不再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而是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2),因为后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大。”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报》11月12日做了这样的类比。该报说,这就像是英联邦的人对待女王的问题一样,总是说不维持不行,可是要维持,办法却只能是用纳税人的钱让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量化宽松”是指美联储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来调节市场。美联储此举通常被形容为“再次开动印钞机”,目的就是使美元持续走弱,给其他国家出口造成压力,并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他国通货膨胀压力。2008年底至今年3月间,美联储曾搞过一轮量化宽松,共购买了1.75万亿美元的国债及抵押贷款担保证券,但效果并不明显。
     2008年下半年,美联储因为监管不力导致金融风暴蔓延。吃过美联储“亏”的欧美民众觉得已经“受够了”这个不负责任的“美国中央银行”,最明显的就是美国普通家庭平均资产净值减少约5.5万美元,失业人数和还不起房贷的人增多,而欧洲民众家庭的固定存款也几乎“无利可图”。
    金融危机发生前,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拥有独立决定权的美联储给外界的感觉是游离于政府之外,幕后推动者是华尔街的各大巨头,以至于美国众议员麦克法登曾说,“美联储是世界上最腐败的机构之一”,它不是美国政府的机构,而是私有的信贷垄断者。如今的美联储不仅在经济上肩负最大限度促进就业和维持物价稳定的使命,在政治上还要拉美国政府一把。从8月开始放出风声,到在中期选举之后一天正式宣布“量化宽松”,时间上的巧妙安排明眼人一看就是为了帮助奥巴马政府打破政治僵局和经济困境使出的最后手段。为此,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亚洲之行始终都在为美联储让美元贬值的做法进行辩护。在印度,奥巴马先是说“美联储是独立机构,它不听白宫指挥,政策原则是我们不评论美联储的行动”,接着又忍不住回应说,“此举不仅对美国有利,也对全世界有利”。在韩国G20峰会上,奥巴马又解释说,美联储的这一决定不是要影响美元,只是为了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美国民众仍想借钱消费

    奥巴马的辩护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格利茨的质疑。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2日报道,斯蒂格利茨将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贬斥为“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策略。他认为,奥巴马为美联储这个有争议的计划说好话,解释“如果美国实现增长,整个世界将会受益”无可厚非,但却忘记提一点,即竞争性货币贬值是一种以他人为代价的增长形式,“实际上是在从其他经济体窃取增长”,它将来可能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麻烦。在美联储内部也有不同声音,美联储堪萨斯城分行行长霍宁格将新的量化宽松形容为“一场危险的赌博”,是“与魔鬼作交易”。但也有一些支持的声音表示,在美国高失业率的大背景下,哪怕开动印钞机只产生“边际效应”,美联储也应采取相应行动。
    纽约大学金融学教授查尔斯•塔皮尔洛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未必能使美国经济与老百姓的生活迅速改善,但美联储迫于“职责所在”,还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推出这项政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根本上是服务于美国经济利益的,无论收紧或者放松,这个目标不会改变。一段时期内,美联储主席的个人倾向也非常重要。比如,沃尔克任主席时就非常反对用通货膨胀手段,强调强势美元的战略意义。格林斯潘时期,也把增加美元货币供应量与强势美元政策结合得惟妙惟肖,让世界永远相信,无论美元印刷多少,都是“强势”的。即使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通过美联储不断降息,美元资产依旧“强势”。这个神话一直维系到几年前次贷危机开始加剧才破灭。此后,美联储印刷钞票的纪录就屡次被刷新,现任主席伯南克也有了“从直升机上直接大把撒美元”的“雅号”。
    不同于其他国家,美国民众基本上用不着担心物价飞涨,美国最近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仅0.8%,创1961年以来的最低增长。一位美国华裔软件工程师告诉记者:“美国民众并不关心是通涨还是通缩,他们最想的还是借钱消费。哪里会有什么美国人花心思考虑美元对其他国家的危害?”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东西在美国买比在其他大多数国家买要便宜。在衣食住行方面,美国的生活要比中国舒适和方便很多。10多万美元可以在得克萨斯州买个不错的两层楼房。不过,美国的问题在于请人做事的成本太高。这也是长期困扰美国人的一个矛盾。美国经济虽缓慢复苏,但却未能逃脱就业增长乏力的魔咒。自从奥巴马2009年1月就任总统以来,美国失业率已从当时的7.6%攀升至10%左右。
    当美国战后“婴儿潮”一代为超前消费模式可能逐渐消失而感到失落时,那些“因过大而不能倒闭的”、受到政府救助的大型企业与富有阶级似乎正享受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所带来的甜蜜。通用、花旗银行那些实力雄厚的全球化大公司正凭借此前美国政府的救助以及自身的资本优势更多地从量化宽松政策中获益,并在恢复盈利后大肆分红。随着感恩节与圣诞节的临近,《环球时报》记者上周末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各类高档商铺看到,虽然很多商品的折扣幅度没有往年大,但前来选购节日礼物的美国富人仍有很多。形成反差的是,在洛克菲勒中心地下的地铁中,卖艺与流浪乞讨的人也明显多了。《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超过55%的金融业界人士认为,这种贫富阶层长久以来的收入失衡造就了美联储当前货币政策的两难,而美联储打造的新一轮“金融泡沫”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贫富阶层间的不平衡。来自美国彭博社的调查显示,超过75%的受访者认为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依然难以解决当前的高失业率。

                           欧洲与新兴国家都跟着吃亏

  “欧洲央行来自火星,美联储来自金星。”这是德意志银行的经济专家们几年前得出的结论。由于两者的思路完全不同,英德等国官员、学者和媒体对美联储削弱美元的“自私”做法有很多抨击。德国经济部长不久前就以不同寻常的尖锐口吻批评美国增加货币流量的做法是错误的。德国《经济周刊》、奥地利《新闻报》近日也分别以“美元对抗世界”、“德美:货币战争越来越激烈”等为题,指责伯南克只关注美国的失业率,把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利益抛在脑后。
    家住慕尼黑的工程师斯代范向《环球时报》记者抱怨说,现在,来自美国的投资基金在德国一些大城市炒高了房价。最可气的是,美国人常常赚钱后,一拍屁股走人。斯代范说,德国物价涨幅明显,美元大量涌入是原因之一。德国人常吃的黄油价格上涨25.3%,就连取暖用的油气价格也比去年10月增加了17.3%。“美元印钞机开动”也让英镑遭遇到新一轮贬值压力。这两天,伦敦加油站挂出了“汽油每升1.2英镑”的价格牌,达到“历史最高”。1.2英镑,现在只能买一个长条面包,顾客比一个月前要多付1/5的钱。当顾客们看到某品牌果汁仍标价“1.25英镑”时,却发现它的“身材”缩水了1/3。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好似一场预期的“洪灾”。近来,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棉花、蔗糖、咖啡、可可、大豆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都在50%以上。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分别采取了更直接的“外汇干预”措施,抑制本币急速升值的势头。泰国INN新闻社12日还报道说,“大量热钱涌入亚洲等新兴经济体推高资产价格,让我们想起了10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泰国泰华农民研究中心近日预测,2010年泰国的通货膨胀率约为4.0%,该机构为此表示担忧:在居民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上升导致民众生活窘迫,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泰国《经理人报》也担心,“红衫军”会因为物价上涨再次走上街头。目前,泰国街头摊鸡蛋盒饭很流行:一盒米饭、一个摊鸡蛋,就是不少公司职员的午餐,以前卖得不错的猪肉盒饭因为售价变贵而变得少人问津。

                            美国被批也不会从中受益

    泰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派讪认为,美元贬值虽然可以减轻美国的债务压力,但却是在转嫁危机,是一种自私行为。德国布伦瑞克大学经济学者弗罗里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转嫁危机是“美国式自私”的典型体现,说直白一些,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近日也发表题为“投资者对美联储不满”的文章称,在对世界各国投资者进行调查后表明,有3/4的投资者表示,美联储的这一政策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经济问题,美国不会从中受益,反而会严重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俄高级经济学校教授康斯坦丁•索宁表示,来自其他国家的反对让美联储改变这一政策的可能性为零,因为美国从来就不接受外国的意见,它是一个绝对利己的国家。
    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的一位金融学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的措施是为了改善美国经济,但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却被迫承受美元贬值带来的冲击。因此,有些美国人会说美联储是“美国英雄”,但也有人会把美联储看成是“世界流氓”。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学者很干脆地表示:“如果中国实在觉得难以忍受,那么就让人民币在两年内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吧,否则,说什么都无济于事。”
    (《环球视野》第329期,摘自2010年11月16日《环球时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