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车事故的吐沫到“分拆铁道部”
前几天,我写了《动车事故的吐沫为何淹了高铁》,概括了人们对过于畸形追求高速发展的一些担忧。这些天,越来越多的吐沫泛滥成灾,它淹掉的不再只是高铁本身。
在人类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事故灾难总是如影随形,人们也从没有因为躲避灾难而远离过大自然。科学的态度是面对灾难,找出原因,以避免相同灾难的重复发生。25年前,美国挑战者号在长空绘出过悲壮的惊叹号,但它没有阻止探索者们窥探宇宙奥秘的脚步。自汽车发明以来,更是夺去了无数鲜活的生命,而日新月异的公路网建设在全世界方兴未艾。
同样是高速,与温州动车事故几乎同时发生的河南信阳的高速公路燃车事件现场更为惨烈,为何不被舆论重视?它说明更招吐沫的还不是事故本身,是事故后面重重复杂的背景。
铁路方面在处理事故的“反应”上的一系列“不得当”和匪夷所思的行为是遭吐沫的直接原因。那么,是不是处理“很得当”就没人“过于关注”了呢?其实,有很多的“关注”虽然挂着“关爱生命”、“人权”的旗帜,但他们真正关注的是,铁道部这个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计划经济最后堡垒。就在这次动车事故之前,对京沪高铁的非议已经显现,是动车事故进一步敞开了吐沫的闸门而已。动车事故调查尚未结束,“关注生命”的人已经只对“分拆铁道部的猜想”感兴趣。
回顾二十多年来的国企改革,人们很迷茫。以美国为模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的成功范例有多少?中国国企无论是国家独资、控股还是售卖给了民营,又真正打造了多少民族工业的“脊梁”?
所谓“有所不为”,只不过是将一部分“不良”资产和“冗员”甩给了社会,流失了大量公共财富,形成了几千万下岗职工,同时成就了某些贪官的第一桶金;所谓“有所为”的资源垄断型骨干企业,又为出资人多创造了多少红利?
铁道部这个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不管它多么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但它作为“先行官”,对中国这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功不可没。
我不敢说是中国民族的原因,从旧中国的军阀割据到现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都说明地方利益、各自为政的思想意识极为严重。假如将中国的铁路实行“地方自主经营”会是什么样?是各自调度、各自接轨,还是分段管理、“中转签字”?中国曾经引以为荣的一趟列车相当于穿越欧洲的长程运行模式是否能够生长在“地方自主经营”这根矮藤之上?同样,假如私有化又会是什么样?到那时,也出现信阳高速客车那样的“火球乱飞”是不是就很正常?或者,按照市场经济理论的“一贴就灵”,我们也曾“分拆”过石化部(石化总公司),又有谁见证了奇迹?难道分拆出来的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遭受的吐沫还不够?
不管哪一种模式,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不同的利益主体,除了“自愿原则”的契约,再没有其他可言。就像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一样,国家的不再是老百姓的,老百姓丧失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宪法权利,剩余的只有“自愿原则”。铁路这个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被攻下以后,车票价格、安全、正点是不是比现在更有保障?对此,有哪位专家能打保票?当初不是有专家说多买美国国债就是捏住了美国的“睾丸”吗?当初不是有人保证下岗职工还能安排再就业吗?中国人被忽悠多了会变得更理性。
铁道部在雄心勃勃的高速发展中,组建了一群与之技术产品配套的大大小小子公司,独具庞大的施工能力。因此,他们必须寻找海外市场,在更大的空间去拼搏、去创造辉煌。尽管他们的技术还有缺陷,尽管他们的管理水平还相当低下,尽管他们还没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但蹒跚学步的秃鸡样子就一定成不了翱翔天空的雄鹰?如果真是那样,也只能证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无能。
我们应该地清醒看到,那些混有咖啡、牛排、香槟、三明治、槟榔和雪茄味道的洋“吐沫”,既是吐向高铁的,更是吐向整个中国人脸上的。从波兰资本家对中铁的夹击,到美日欧对中铁的封锁,再到洋奴汉奸的夸夸其谈,中国独立自主的梦想就应该“折翅”么?
“分拆铁道部”的猜想会不会成为“哥德巴赫猜想”?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