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异化论”概念辨析与实证层面思考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所代表的青年马克思时期的思想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是该书主要的内容之一,它指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劳动产品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并与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本质的联系。异化劳动产生的原有是雇佣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依然是作为谋生的手段以及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存在。劳动是否是人的本质或称人的本质是否表现为劳动?自觉自愿的劳动或称理性的劳动是否就是劳动者唯一的占有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当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当私有制最终被超越时,情况会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同时对当代劳动现象的实证层面的考察,并运用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进行思考,能够对现实中的一些劳动现象得到独特的解释。
【关键词】马克思 手稿 劳动 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1.2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综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马克思在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之后,希望致力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后来又计划写一些小册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虽然马克思的这些写作计划后来都没有完成,但是他为写作所准备的手稿却保留下来,成为目前人们所看到的《手稿》。
关于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一般会把马克思的思想历程阶段划分为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简概的讲,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受人本主义的影响较大,而成熟马克思的核心则是众所周知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时期的著作,当然是以比较明显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色彩为特征的。
《手稿》的内容总体上可以分成“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其中的“劳动异化论”。
二、异化劳动的概念辨析
劳动异化论是马克思将哲学研究中的“异化”概念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得出的具有独创性的概念,用以描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状况。
马克思所讲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主体创造的对象——客体,反过来控制、支配、统治主体,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颠倒。马克思指出,人本身的劳动异化过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过程的结果和产物,成了统治工人的手段,物统治人。[1]
马克思持一种理想化劳动的观点,认为劳动是作为人的本质的一部分,劳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就像不准猫吃鼠是违反猫的类本质的一样,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这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2]但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他生产的越多,能够得到的消费就越少。二是生产活动本身表现出来的异化。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强制的,他在劳动中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三是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人的自由的生产活动是和动物相区别的类生活,却被贬低为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四是人同人相异化。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一个人也就是同他人相异化,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3]
在这4个方面的异化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这种异化首先是源于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越变为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与人的本质的要求大相径庭。在资本主义的现实中,不仅产品不属于作为其创造者的工人支配,而且工人还反过来受制于产品,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事实上处在异化的状态之中。[2]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对工人来说也就成为一种外在的东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能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物的异化不过是对劳动者自我异化的总结而已。[2]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能感到自在,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才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之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的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像逃避鼠疫一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劳动的外在性质还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工人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2]
马克思还揭示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创造商品、资本和私有财产的不是一般劳动,而是一定形式的劳动——异化劳动。[4]工人通过异化劳动,生产出资本家同自己的对立关系,生产出同自己相异化、支配自己的私有财产。[5]异化劳动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而私有制一旦产生又不断把异化劳动再生产出来。[4]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是一种同一的关系,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得以异化的手段。[2]异化劳动代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既生产出了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也生产出了工人的工资,工资也是私有财产,是这种私有财产制度的必然产物。[6]异化劳动的存在,即表现为劳动不再是人自觉自愿的表现人的本质的活动,而只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劳动者的唯一资本是自己的劳动力,这种能力卖不出去时就不存在,所以是主观的存在着;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离开劳动者,变成了掌握在别人手中的财富(资本),所以是客观的存在着。这是典型的雇佣劳动关系。把劳动变成商品,这是私有财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6]
异化劳动的结果是:“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技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是使类同人相异化……这样一来,异化劳动造成了如下的结果:(3)人的类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4)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7]
三、关于异化劳动原因的考察
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劳动的特定表现形态,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唯一的表现为异化劳动,而不是其他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总体条件,那么具体的分析,有哪些因素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条件呢?
首先是雇佣劳动关系。
雇佣劳动即表现为一种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形态,在这种生产形态中资本和劳动是通过这种方式结合的:资本家掌握资本,通过投资活动建立工厂等生产所需的场所及环境条件,并购买生产资料,同时到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劳动力;而劳动者拥有自己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将它出售给资本家。这样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通过这种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与劳动相结合,生产得以进行。
在这种生产形态中,工人进行生产首先是将自己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成功的出售。劳动力成为商品,即使在被出售之前,也被预设为是即将出售的,即劳动力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而不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过程,而不是自觉自愿的过程。劳动是属于资本家的,表现为一种资本家对工人的控制和压迫,因此劳动必然产生异化,即工人受到这种异化劳动即资本的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作为劳动对象化的劳动产品也成为外在于工人的异化物,而不是工人自身及其劳动的价值体现。
其次是劳动依然是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存在。
劳动者为何要到劳动力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呢?原因是它们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为了维持自身和家庭的生存,必须获得生活资料,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获取生活资料的最主要方式是到市场上通过交换购买获得。而要进行购买又必须获取货币这一在市场中绝对是万能的交换工具,而出卖劳动力以进入雇佣劳动关系,即可获得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工资。因此劳动者很自然的选择进行劳动力的出卖活动。劳动不是自觉自愿的活动和人的本质,而是维持生存的手段。
因此劳动过程的起始就表现为交换关系,即为了在消费品市场上获得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存,而到劳动力市场上出售劳动力;劳动过程的完结也表现为交换关系,即通过雇佣劳动劳动力成功的完成出售,工人获得工资从而得以进入消费品市场购买生活资料,在劳动进行和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劳动始终只是作为一种交换的媒介,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完全是外在化的存在,当它被资本家控制而投入雇佣生产过程中时,就必然表现为异化劳动。
第三是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存在。
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劳动的产出表现为资本家所获得的产品价值和工人的工资,产品价值作为资本家所占有的私有财产,工资作为工人所占有的私有财产,因此整个生产劳动的结果是不断的再生私有财产。劳动本应该作为人的本质的体现,而劳动产品则是劳动价值的体现。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整个生产劳动的过程转而表现为资本家不断追逐和获取产品价值,工人获得和使用工资的过程。资本家把劳动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因为工人提供的劳动只是生产过程的要素之一;工人也把劳动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因为劳动只是获取工资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金钱成为私有财产的最主要形态,整个社会对私有财产的追逐表现为金钱拜物教。劳动不表现为人的本质,而是外化为追逐私有财产的方式,私有财产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也是外在的,而不是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的价值的体现的社会共有物质产品。这种由私有制导致的人们追逐私有财产的活的,使劳动外化为获取私有财产的手段,使劳动发生异化。
四、对异化劳动的若干思考
1、劳动是否是人的本质或称人的本质是否表现为劳动?
人的本质是自觉自愿的自由劳动,这是劳动异化论的重要论证基础,但是迄今为止,劳动仍是主要的作为社会成员谋生的手段而存在的,由劳动而造成的种种痛苦、劳累、伤害等负面影响也十分常见,那么这些劳动是否仍是人的本质呢?或者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是与之不同的另一种形式的劳动?
马克思在《手稿》之后的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改变了这种观点,提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是他所身处其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那么自觉自愿的自由劳动与作为人的真正本质的社会关系之间是何种关系呢?
2、自觉自愿的劳动或称理性的劳动是否就是劳动者唯一的占有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
如果是这样,显然,这样的劳动将不会由于雇佣劳动关系而发生异化。劳动完全归劳动者自由支配,劳动不再表现为外化的、归属于他人支配的劳动;劳动产品完全归劳动者自由支配,不会被劳动者之外的他人占有。
但是这种小生产的似乎不是异化劳动的生产方式与异化劳动状态下进行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哪一个更为先进呢?
还需注意的是,上面所描述的劳动状态依然存在着私有制,因为劳动产品完全归劳动者个人所以,而不是作为劳动价值整体体现归属于“独立个人的联合体”的整个社会。而且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因为劳动者劳动的主要目的是生产出劳动产品供自己生活使用,不论是直接的使用还是进行交换后使用。这两种因素将必定使劳动产生某种异化,使劳动不同于作为人的本质的自觉自愿的活动,虽然这种异化的样态将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样态有所不同。
3、当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当私有制最终被超越
到那时劳动本身将不再具有强制的意义,因为为了个人的生存,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力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以进入雇佣劳动关系、获取工资,从而能够购买生活资料养活个人和家庭——这样一种劳动的强迫推动力量已经不存在了,由劳动而获取的工资以及劳动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对于现有的可以享用的物质财富来说已经显得微不足道。同时私有财产也将失去其存在在意义,因为面对现有的可以享有的异常充裕的物质财富,任何个人的消费(该词仍带有货币经济的浓重意味)或称使用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如果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享有这种存在形态的物质财富,那么这些财富归谁所有以及数量的多少都不重要,因为对物质财富的衡量体系已经发生了变化。
当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标准已经由于上述原因不再将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其中的要素时,人们将没有理由因为物质层面的原因强迫自己劳动。是否由于这种强迫力量的消失,劳动也随之消失呢?或者劳动以另一种崭新的样态继续存在,即作为“人的本质”而存在?
4、一些实际事例的联想
(1)劳动的异化?
笔者本科期间曾在课余做过一些兼职工作,有家教和推销员两类。当初寻找工作完全时自愿的行为,没有外力的强迫,动力包括挣些零花钱以应付各种日常生活开支,多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员以对社会有全面了解,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
但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笔者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工作本身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甚至完全不是让人愉快的活动,尤其是做推销员时,每天的工作给我的感觉经常是极度疲劳,被剥削、控制,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的时候感觉是完全为别人做事而不是为自己做事,非常缺乏主动工作的精神,通过一些小聪明的方式偷懒。由于做推销员工作时间很长,因此总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每天早晨6、7点钟强迫自己起床的时刻极度痛苦,还有强烈的思想斗争:起床去工作还是睡懒觉放弃工作?在做家教的时候虽然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但也是每次要去做家教时都处于精神不振的状态,只盼望时间早点结束。而在每次完成约定工作量的那一刻是感觉最轻松、最愉快的,因为剩余的所有时间都完全归自己支配了,甚至只是站在马路上看看车流人流,也会给我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2)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劳动?
笔者80多岁的祖母已经退休20多年,在家中常做的事情就是衲鞋垫。经常看到她在卧室里,在阳台上,在看电视的时候衲鞋垫。她的手艺很好,衲的鞋垫耐用而精细,而且遇到赶着用鞋垫的时候,她做的也非常快。整个一大家子几乎都是穿她做的鞋垫。经常有人问她衲鞋垫不累吗?别老是这样做了。她回答说,我在家闲着没事,就喜欢做做针线活,要是不干点什么还觉得闲得慌,祖母靠每月500余元的退休金作为生活来源,子女都比较孝顺。她衲的鞋垫只是供家里人用,不拿去卖。
五、以劳动异化论为视角的访谈文本解读
对于异化这一概念,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作为理论和方法;一种把异化作为表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包括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概念。[7]
笔者在写本文前曾做过访谈,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城市在职青年的职业、家庭和社会观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有关职业的部分是我比较关注的内容之一。从劳动异化论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些访谈资料,体会被访者的自我陈述,会发现可能有一种对当下雇佣劳动条件下某些劳动现象的解释。
1、被访者基本情况
性别男,年龄30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职业大学财务管理的公务员,婚姻状况未婚,收入月工资2000元左右。
2、被访者的个人职业评价
被访者对目前大学财务管理的公务员这一职业的感觉是,“现在的工作也就一般情况吧,不太满意,主要是在工作方面,没有那种创新性,没有激情。时间也是长了,每天的工作就是简单重复。”这表明这份工作没有完全展现被访者的个人能力,体现被访者的个人价值,“简单重复”的工作状态使我联想到电影《摩登时代》里流水线上简单乏味的重复劳动。很明显,被访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能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被访者对自己工作的一个更为形象的描述是,“现在的单位提供的平台太小了,就是别人划出道来自己去走”。公务员的工作性质以执行性工作为主,所需要的创造性不强,劳动过程对被访者来说“就成为一种外在的东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
关于变换职业的考虑,被访者说(变换职业)“想,肯定想换,只是现在没有机会,暂时也就先这样吧。(现在单位给自己提供的发展空间)没有,只是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先解决生存问题吧。”可以看出被访者对这份工作完全抱着一种凑合的态度去做的,变换职业的想法是非常强烈的,只是目前没有合适的机会。而且被访者明确的表示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前景不看好,认为不会在未来给自己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支持被访者选择继续工作的理由是“先解决生存问题”,这十分明显的表明,劳动作为一种谋生的重要手段以支撑人们去工作,这是当下中国社会劳动的一个基本事实。劳动不是为了“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之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美国金融大亨沃伦·巴菲特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人生的乐趣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方式,而把在这个过程中金钱的增加仅仅视为一种数字上的现象,一种有趣的游戏。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在当下的中国实在太少,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这是某种程度的劳动异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访者对工作的压力也有自己的明确的理解:“工作就不会有轻松的感觉,因为你面对一份工作,总是想做好,有时候不想做也有一些力量推着你去做,就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东西。”被访者所说的“一些力量”我理解应该包括雇佣劳动关系中上级的权威压力、谋生的现实要求、期望得到合法社会身份和必要的社会尊重(作为一个有工作的人)等。无论如何,“只有在劳动之外才能感到自在,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自在,在不劳动时才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这种形容对被访者的工作状态来说是十分贴切的。工作并不表现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而是带有明显的强制力量,表现为某种异化的状态。
3、对被访者的异化劳动状态的原因剖析
雇佣劳动关系的现实存在,劳动仍主要的作为谋生的手段,重复性劳动对人性的损害,劳动力市场的配置不尽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