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毛泽东是怎样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首创者?

火烧 2009-09-15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如何通过研究《周易》与朱熹思想,结合东西方思想改造,形成毛泽东思想,强调其对宇宙真理的探索与实践。

毛泽东是怎样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首创者?  

在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中,记录了毛泽东读朱熹《朱子语类》、《四书集注》用《周易》思想来概括事物复杂性的有关段落的评论。从这评论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他的青年时代,就给自己选择了一条很不平凡的路,这就是,用怎样的思想,来达到调动人心,使国家走向富强。毛泽东正是在为此努力的全过程中,成了伟大毛泽东思想的首创者。下面先看一下有关朱熹的原话和毛泽东的评论。  

 朱熹在他的著作中说:“人人有—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大规不立,小规不正,刮薄枝叶,栽培根本。  

  “夫子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 以贯之之实可见矣。  

毛泽东对此作评论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大本大源,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我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有不动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之事有不富强者乎?  

“【我】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源探讨。探讨所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   

由此看来,毛泽东所以能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首创者,正是他一生“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源探讨”的成果。  

针对以上所谈,再看毛泽东对大本大源的探讨:  

(1)所谓大本大源,在朱子看来,就是指《易》之太极,是说太极能产生一切,又在一切之中,它是“总天地万物之理”的总称。毛泽东则不然,他认为大本大源是指“宇宙之真理”,人们从解释太极中所得的理,是否就是“足以解释一切”的“宇宙之真理“,还需做进一步探讨来回答。  

 太极原是孔子揭示和概括《周易》内容的一个词,毛泽东对此有关内容的关心,说明毛泽东从青少年开始研找救国救民之真理时,就直接或间接地和《周易》内容发生了关系,或者说,随时随地都在注意对《周易》内容的研究和探讨,但并不是直接接受,而是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在这点上,他不是懒汉,更不是奴隶。  

 (2)那么宇宙之真理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指什么?毛泽东说:“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由此说明,“宇宙之真理”,应从对东西方思想的改造中产生。在这里是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取。  

 怎样进行改造?毛泽东坚信这样一个道理:“万里之程一步所积;千尺之帛—丝所织。差一步不能谓之万里,差一丝不能谓之千尺。”就是说,改造中外思想必须在实践中像这样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做起。   

然而又怎样进行积累?毛泽东又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做刭“表里精粗无不到,全体大用无不明”,而且要“先博而后约”、“先普通而后专门”,也就是说,“欲通一经,早通群经。”  

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毛泽东又说:“探讨所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执此以对付百纷,驾驭动静”。看来只有在实践中达到这个目的的思想和理论,才能算找到了宇宙之真理。  

 毛泽东正是根据他的这些主张和作法,在精通群经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认准了并精通了马列主义这一经,最后又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什么世界,……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也就是说,毛泽东最后找到了用《周易》中一分为二的观点来概括马列主义中的辩证法,用以“解释一切”,“驾驭动静”,达到了“先博而后约”的目的。  

 (3)朱子认为:“夫子—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在朱子看来,像天地一样的“至诚无息”就成了“万殊所以一本”的大本大源,也就成了太极具体内容的体现。而毛泽东并没有直接受这一观点,而只是指出大本大源应是“宇宙之真理”。但这个真理到底是指什么内容?经过充分探讨和实践,最后认准这个真理不是别的,而只能是马列主义,继之又用“一分为二”这个词对马列的辩证观点做了高度概括。  

  若从时间上说,毛泽东是在l 9 17年8月提出这问题,但当时他并没急以回答,而是到了1 9 37年写《矛盾论》时,他通过亲自实践的大量事实,得出了“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的结论,之后他继续在实践中苦读和钻研,又过了二十年,到了—九五七年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才正式把这对立统一规律概括为“一分为二”,这之间是经过了四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才得出的结论。  

 由此可见,毛泽东考虑这个问题,一开始曾受到朱子对《周易》思想的启发,但并不是沿着朱子的思路走下来,而只是在这种启发下,带着启发出的新课题,再经自己在实践中的艰苦卓越地钻研和探讨,最后才得出这结论。可见毛泽东为寻找解救中国的真理所采取的态度是何等的严肃和认真。  

(4)孔子注评《周易》时说;“《易》有太权,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很明显,孔子在这里是用—分为二的道理来说明八卦的产生,至于“定吉凶”,“生大业”的事则是八卦的功劳。而毛泽东则把一分为二当作可以解释一切的大本大源的宇宙之真理,用这得出的真理来号召天下之心,以达到“天下之心皆动”和“国家富强”之目的。显然毛泽东把“定吉凶”、“生大业”的功劳归在“—分为二”辩证法的正确运用上,这就和孔子有了最根本的不同。同时也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这种思想:则是出于孔子对《周易》的注评,但又舍弃了它其中的糟粕,从而使《周易》中“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得到了新生。这既是毛泽东对中国古老文化发掘、改造、创新和运用的表现,也是使马列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中进行溶化的过程。这两者的结合,就使马列主义具有了中国的特色。这之间是经过了毛泽东长达四十年的潜心探讨和实践才取得的成就。  

(5)毛泽东遵信马列主义。显然这不是他跟着时代随流逐波的产物,而是为了解决时代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在研究群经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和筛选,才认定马列主义最科学,最能解决问题,这才把马列主义当作终身信仰,并推荐给中国人民。从此他坚定地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又对群经中的各种有用的东西,对马列主义内容进行充实和提高,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在坚持看文件、看书,还在为丰富马列主义做最后的努力。正是通过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这样不停息地奋斗,才使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并具有了中国的特色,同时也就使中国古老的文化得到了推陈出新,受到了改造,产生出了时代的新意。  

 (6)毛泽东普读群经,最后专于一经——马列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他们。”却又深受其影响,造成他“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的一段经历,最后他信了马列主义,返回来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对孔夫子又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他对孔夫子如此,对其他各家各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各种思想,也同样如此,如对近代名人曾国藩,他曾发出“独服”的惊叹;对康有为,也曾发出赞语说:“独康似略有本源矣。”但到后来同样又进行了批判。虽然如此,这诸子们的各种思想,对毛泽东的潜移默化,才使毛泽东在接受马列主义的过程中具有了中国的特色。也正因为如此,马列主义也才能在中国札下深根,并得到茁壮成长和发展。反过来这个过程又使中国古老的文化受到了系统的改造,并产生了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从此使世界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美国人特里尔在他所著《毛泽东传》的序言中这样说:“毛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盲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在这事实面前,影响之大,连中国革命劲敌——美帝国主义的总统——尼克松也不得不这样说:毛泽东改变了世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毛泽东一生,“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源探讨”.终于认准了这个大本大源就是马列主义,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马列的辩证法进行了高度概括,“执此以对付百纷?驾驭动静”“解释一切”,他开辟了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的新纪元,使毛泽东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首创者。所以在他领导下建起的社会主义,会被世界人民公认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他的个别老战友,则看不到他为此而付出的艰辛,而是只忌恨他的成就,并用妖化、贬低及歪曲事实为手段,来抬高自己,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功劳要窃为己有,实在是自不量力到了幼稚可笑,利令智昏和极没人格地步的一种自我表演,历史将会证明,这只能是乱党、乱国、殃民的罪魁行为。  

   

   

(以上所引主席语录,取之《毛泽东读书笔记》,故不再另注出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