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中的“咸与维新”
清末新政中的“咸与维新”
/余治国
中日甲午一战,将据说当时GDP世界第一(权威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结果)、海军世界第四的似乎已经崛起的大清帝国打回民不富、国不强的原形。《马关条约》签定后,一向以“图自强,御外侮”为己任的张之洞痛心疾首,上书言甲午一战使大清“如人受重伤,气血大损。”短短五年后,西太后和她的大臣们为扭转乾坤,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八十岁的老太太仍然“血气方刚”地同时向西方十一国“纸老虎”们宣战。结果,不过是让清廷再一次地惊呼洋人不可战胜,而民间则如张之洞1901年的“江楚会奏”所描述的:“民众之情感与三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民众倾慕外国之富庶,鄙视中国之贫困。”
不见棺材不掉泪,满清统治者迫于无奈,除了改革别无他法。1901年1月29日,光绪皇帝发布上谕说:“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这标志着大清王朝一个拨乱反正的新政改革时代到来了。奥巴马说:“Change,we need。”而此时,光绪皇帝心中的唯一念头就是“维新”,并且要“咸于维新”。
新政的主要目的就是“振兴商务”。1904年,《商律》公布,《公司律》公布,《商会简明章程》公布。1905年,《商标注册试办章程》颁发,《重订开矿暂行章程》颁发,《奖励公司章程》颁发,《改订奖励华商章程》颁发,《试办银行章程》颁发,《农会简明章程》颁发。1908年,《大清银行则例》公布。从纸面文章来看,那是相当地轰轰烈烈,热闹非凡。
然后,实际情况却是冰火两重天。大清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自创办后就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进行了激烈的竞争,“无异与恶虎争斗,稍一疏忽,即为吞噬”(南洋烟草公司创办人简照南语)。然而,清廷不仅没有任何扶持措施,反而日益勒索之。在甲午战争时,清廷向招商局借款41.1万两规银(当时通行的银两流通标准,每两块规银约合银元一元四角左右),进贡 “还想再活五百年”的西太后寿辰规银5.5万两。清政府还大搞企业赞助,强制招商轮船局每年捐助北洋大学(天津大学)规银2万两,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规银6万两。1899年,清政府又派大学士刚毅任钦差大臣,南下彻查招商局账目,企图从中大捞一笔,使得招商局不得不答应以后每年上缴利润的20%给朝廷。
不管黑猫白猫,能够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尽管清末风云人物盛宣怀是个路人皆知的既为官又为商的巨贪,但新政的官办企业民营化还得靠他。经过MBO(经理人持股)改革,盛宣怀摇身一变,成了轮船招商局的第一大股东兼董事会主席,招商局的9名董事及另外选出的查帐员则基本上都是盛氏集团成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结果,盛宣怀的亲朋好友们“挂名文案,得支乾修;或图船上坐仓之职,事由副手代理,彼则坐地分肥;或为分局帮办,时与当道酬应,于局事无裨,而糜费愈多”。
轮船招商局的命运可想而知,“愈发陷入困境,每年债息高达数十万两,完全无力支付。船舶破旧,栈房失修,‘经济竭蹶,每况愈下’,已经面临破产的边缘”。当然,盛宣怀穷庙不穷和尚,他的资产却是急剧膨胀,如果当时也有个福布斯排行榜的话,中国首富非他莫属。
1907年,朝廷委派未来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政坛不倒翁徐世昌同志担任东三省总督,负责东北新政。徐世昌改革的“成果”,赵本山老乡——大城市铁岭人、汉军正蓝旗、官方国史《清史稿》主编、大清史馆馆长相当于现在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的满清皇室死忠分子赵尔巽同志有过深刻的评价——自徐世昌来奉天(沈阳)后,“未及三月,库藏如洗。民间新政之说洋洋盈耳,以为虽去此款,而吾民从此必有焕然一新之象,有识之士无不乐观。其成乃迟之久久,并不见新政者为何事。第闻经济困难必募外债以给,而后知新政发端固于是,不禁惊心动魄,奔走相告。”徐世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结果是,“越二年资已告罄,仅造成宏丽之公署,他唯电灯马路之类。”
新政不兴的原因,李鸿章一语道破天机:“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原来,振兴商务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让政府和官员们聚敛财富,聚敛财富不过是为了让统治者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稳定压倒一切,只要能够将任何不稳定的苗头消灭于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保持他们的骄奢淫逸,国家主权、国家利益都是退居二线的。清廷对改革的目标毫不关心,只保持“咸与维新”的门面,甚至于“所有参与制订改革方案的人都各谋私利”(《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七章第七节)。因此,当时在华洋人的观察——“盖华官性最畏葸,而心又贪婪,若令矿务一兴,工匠必多,工匠既多,颇易滋事,官甚畏之。如开办后……官又思欲分肥,多方剥蚀,设法侵渔,以致半途而废者甚多……某银矿、铅矿类皆旋开旋止,徒费经营。仅存某煤矿未停,亦以捐税太重,挑费太巨,势渐不支……东地富商甚伙,固不必官长集资开办,无如动辄必为官长掣肘,遂至有利难图。”——自然不出意料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