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买了房子,我们就能安居乐业吗?

火烧 2011-08-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有房者是否真能安居乐业,分析房价下跌带来的房产贬值风险,以及购房者的退房纠纷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揭示买房背后的潜在风险与利益冲突。
买了房子,我们就能安居乐业吗?
——有房者的烦恼(1):房价下跌之痛
陆少萍

有人觉得房子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能给有房者带来自信、安定和幸福。买了房就能安居乐业。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有房者的烦恼与无房者的快乐,在书中已有详尽论述,本博结合房价走势与调控政策的变化逐一说明。

近日媒体热议的“华业东方玫瑰”事件,揭示出有房者可能面临房价下跌之痛。8月初,北京通州华业东方玫瑰二期A9号楼推出了约90套特价房,均价14000~15000元/平方米。与前期A4号楼16500元/平方米的价格相比,降幅达到10%以上。有的业主惊呼,自己的房产一夜之间蒸发了40万。老业主纷纷行动维权。更让A4(号楼)的业主愤怒的是,他们在几周前以19300元的单价购买房子,户型比不上现在14500元的房子(每平方米贵了4800元)。
一位A4(号楼)的业主称,A9楼和A4楼是同一批房源,但当初购房时华业地产表示只有A4开盘,只允许其购买A4,并称A9将会大涨价,远没有买A4值。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购买了A4的房子,但没过两个月,位置更好的A9就降价出售。买房时间早了几周,房款多付了几十万元!
目前正处于房地产调控的特殊时期,各地住房的成交量大幅下滑,房地产商资金紧张、销售压力骤增,各种特价房、大促销等变相降价行为或将蔓延为大面积的实质性降价。难免会有人为迅速回笼资金而采取“损招阴招”欺瞒购房者甚至违规操作。有意购房者不能不对楼盘、区域、潜在的降价风险及调控政策趋势善做评估,避免潜在的风险和纠纷。

对于国内房价的未来走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有专家的见解,业内人士有业内人士的评论。我们决策是否购房时务必需要慎重的是,不可忽视其立场或出发点,避免受误导。一部分人的某些言论是有其利益背景的,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出发的,未必是其心中的真实想法。股市上的说空做多,或者说多做空就是典型。
在2011年初,广东省“两会”分组讨论期间,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现任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袁古洁诉说了房价高企之下,全家买不起房、住得心酸的现状。当正教授逾十年、做副厅逾五年依然买不起一套商品房,那么一般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又有多少人能够买房呢?这既说明某些教育工作者的甘于清贫,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房价目前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有一个问题厘清了,我们的购房决定就会多几分理智,这就是:涨了十年的房价,还能涨多少年;涨了十倍的房价,还能涨多少倍?
最佳的购房时机一般不会是在我们手上有钱的时候,也不会是在我们需要住房的时候,更不会是在我们意欲赚钱的时候。
若房价下跌,高价购房者有苦难言。

房价若下跌,对购房的打击在《传说中的房子》第10章也有介绍。“京十五条”颁布后不久,“远洋一方”二期的北润园又一次开盘售房。上午8时许,一群手持“退房”标语的“抗议者”,在售楼处散发“用我们的血泪给您换来的购房经验!”的传单。“抗议”的缘由和新盘的价格有关。与前一批房源相比,此次楼盘销售均价每平方米降4000元。参与者是北润园前两次开盘时购房的30多名业主。他们分别在2010年4月、11月,以每平方米2.5万元的均价买入北润园的期房。可元旦刚过,部分户型就以每平方米4000元的降幅销售,而现在新开的300多套房屋延续着降价的势头。
  “抗议者”真正的诉求是摆脱政策变动所加于其身的巨大资金压力。自2010年4月签约买房起,国家楼市调控屡屡发力,首付比例提高,贷款利率上调,利率优惠取消,而售楼人员承诺的楼盘封顶时间延后,导致部分购房者成为“被调控”的对象。
  权衡陡然增加的购房成本和未来支付风险,不少业主希望退房。可根据合同约定,因贷款政策变动导致业主无力支付房款的情况,被排斥在“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之外。若要退房,业主们需承担违约责任,违约金为总房款的20%,相当于几十万元的首付款要“打水漂”。
  小王粗略一算,除要补交21万元的首付款,月供也在8000元的基础上增加1000元左右。考虑到每个月小两口税前总收入不过1万多元,小王第一个念头便是“退房”。而另一部分业主进退两难。他们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北京户口或连续五年的社保、纳税证明,在京版“限购令”出台后,一旦退了房,一两年内就再也买不上了。
前期高价买房的业主提出,希望开发商平等对待北润园所有业主的权益,补偿2010年4月和12月,以2.5万均价购买远洋一方业主的差价。开发商拒绝了:“我们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众业主来到朝阳区建委投诉远洋地产的“违规行为”被告知,合同未约定楼房封顶时间,只要能按时交房,谈不上违规违约。至于价格,“一房一价”是为了保证商品房销售的公开、透明,开发商当然可以打折销售。似乎只剩下诉讼一条途径。冗长的法律程序和诉讼风险让大部分人提前有了挫败感。
业主们的处境并未获得广泛的同情,相反还遭到不少讥讽。有人称:“签合同的时候只想着房价年年会涨,40万首付很快就会变成增长的财富,就不想想风险,怪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