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中国未来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火烧 2011-07-24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探讨中国未来经济转型关键路径,指出农业经济脆弱、贫富差距扩大及外资影响等问题,强调国有企业利润全民分红为社会稳定缓冲,提出改革方向与政策建议。

中国的经济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农业承担了我国为数众多的人民百姓的生存问题,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市场波动等因素,充当了我国社会稳定缓冲器的农业经济是非常脆弱的。

有人做过统计,说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基本上还是图钉型,即绝大部分人群基本处以图钉的底部,只有极少部分人占有的财富像图钉的尖。贫富差距的鸿沟靠什么来填平?靠就业吗?

科技的发展将使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但经济和科技越发展,也就意味着需要的就业岗位将会越少,未来社会,按劳分配的制度将会越来越加速社会的贫富分化。这也就意味着依赖外资来提高就业的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外资的确可以带给我们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但外资带来一个就业岗位的同时就可能导致全国10个、甚至上百个就业岗位的消失;外资给我们带来一丁点税收收入的同时,却在以惊人的数字榨取整个国民的财富,破坏整个中国的环境。

由于高房价,中国所谓的“中产”生存状况也是压力重重,毫不轻松。通货膨胀更是将绝大部分的底层百姓推向更加艰难的生存状态。由于贫富差距,中国的经济增长乏力,已不可能再保持高速增长了。外资的蚕食和盘剥,使得众多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岌岌可危,而央行不断实施的紧缩宏观调控政策将最终断送中小企业的活路。

在美帝有计划地推涨中国生存生活成本,不断的冲击、蚕食和榨干中国财富的当下,中国经济已经处于一个很危险的地步。

事实是,美帝通过第三次中美战略会谈,已将共同基金这支“特洛伊木马部队”安置妥当,万事已备,正等着中国这头庞大的骆驼,肌肉无力,轰然倒下的那一刻,他们好扑上来“彻底解决”中国。

未来可以作为一个国家,中国整个社会的不可缺少的稳定缓冲器的,只有国有企业利润全民分红!

央企去年盈利上万亿元,而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仅有数百亿元,其他利润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国资委相关负责人的回答是这样的:“第一,上缴所得税25%,约2825亿元,税后净利润为8490亿元。第二,归属少数股东约25%,约2869亿元。第三,企业法定留存约25%。第四,最后剩下的25%才是母公司可以支配的利润,约为2800亿元。”

仅仅从这个回答里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首先,从利润分配的顺序来说,应为:第一,上交企业所得税;第二、提取公积金等法定留存和任意留存;第三、向股东分配股利。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少数股东和母公司,在分配股利时,是同股同权和同时进行的,不存在“剩下的才是母公司可以支配的利润”,除非少数股东是优先股。事实上,国有企业一直都在分红,只不过分红的对象不是全体国民,而是其他所谓“少数股东”和“母公司”罢了。

其次,这也说明,如果实现国有企业利润全民分红,一点也不会损害国有资产的利益,根本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在瓜分国有资产。因为,其一,留存收益已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其二,分配股利是一种很正常的企业行为。

第三,国有企业根本不用像某些专家说的那样要全民分股,因为,每位中国公民天然就是国有企业股东,如果体制理顺的话,这“剩下的可以支配的利润”是应该全部分配给真正的所有者----全体国民,即便通过母公司和国资委汇总,也应该一分不少地到达百姓手中,而不应该被缩水和挪作他用,事实是2800亿不断被挪作他用,最后缩水为零。

我们来看具体过程:

  按照国资委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剩下的可以支配的利润”主要用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扩大再生产。二是弥补国有资本金投入不足。三是解决企业历史负担。四是科技创新方面投入。

第一条,拿可分配利润去扩大再生产,且不说这位国资委负责人根本不懂“企业可分配利润”的概念,单说让战略投资者们大快朵颐地享受着并不少的“少数股东分红”,而让本属于老百姓应得的红利用来担负着国家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重任,这等于是一个企业如果两个股东的话,一个股东享受源源不断的现金分红,另一位股东却要把自己应得的红利投入企业扩大再生产!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现象?!而且实际上,扩大再生产需要的资金是一个关于现金流方面的命题,与利润的如何分配完全是两个概念。


第二条,弥补国有资本金投入不足。我奇怪了,拿可分配利润来弥补资本金不足?这又是一个让人掉牙的行外话。如果真要充实资本金就应该在提取公积金时把比例提高一些,或者降低资产负债率,而不应该在分配了少数股东股利后,把剩下的其他股东的红利用来充实资本金。

三、是解决企业历史负担。早在朱镕基总理执政期间,就已经开始剥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按说三年国企脱困目标实现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应该完成。其他企业的离退休费用都是由统筹负担,为什么央企要每年额外负担的离退休统筹外费用近400亿元,而且不从企业管理成本里列支,却从可分配利润里支出?

“主业优质资产上市后存续企业依然困难,需要大量的费用支出。”虽然是合情的,却不是合理的。如果优质资产不上市,那用优质资产养着整个母公司也无可厚非。但是拿优质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并上市,而且源源不断地向所谓的“少数股东”分红,把企业大量的包袱甩在一边,用剩余的可分配利润养着母公司的一大帮管理层,从整个公司来说这不是国有资产流失又是什么?

第四条更让人不明不白,中央企业在推进国家重点科技专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也需要从剩余的可分配利润中投入。要知道,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的费用已经在各种税收里面体现,所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么是企业的内部行为,要么应该从政府预算里支付,不明白为什么要从企业可分配利润里列支。事实上无论是充实社保的理论,还是上缴国家财政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

“可以说,这2000多亿元基本都用在了企业改革发展方面。”就这样,本来可以拿来实现全民分红的钱就这样想唐僧肉一样被全部瓜分完毕。
而实际上国企利润向全民分红对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考虑增长因素,如果国有企业按每年向社会分红0.5万亿元,如果一直永续分下去,再按5%的利率进行折现,那么相当于一次性向全体中国百姓放发10万个亿元人民币消费红包,而不是投资。这不是凭空想象,是按照永续年金现值的公式A/I算出来的。
国有企业向全民分红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消费的增加,社会消费的增长可以使企业更好的盈利,企业盈利的增加又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分红,这是一个不断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如果国有企业利润留在企业内部或者汇缴政府,就起不到这样良性循环的作用。

无论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还是涨工资都容易使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涨工资还将使企业经营面临更大压力,因此都只能解一时之需,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加大投入虽然也有助于刺激内需保增长,但这部分投入见效时间太长,远水解不了近渴。

中国只有花十年的时间来建立全民分红机制,再花十年的时间帮助国企开疆扩图,夺占国内国外市场,这样,中国才可以真正高枕无忧!

因此,无论是拉动内需,消除滞胀,还是减小贫富差距、未来经济战略转型,全民分红无疑是最适合中国的方案!

最后,实施全民分红同时还要注意:不但要巩固国有企业主体地位,还要理直气壮地逐步消弱非公经济地位,特别是外资,使其真正只限于“公有制有益补充”的地位。

(注:作者为国有央企一名财务人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