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医疗制度高效率的“秘方”
中国在内地上医院意味着被宰
古巴医疗制度高效率的“秘方
尹伊文
《环球视野》 2010年8月23日第304期
摘自2010年6月14日《国防时报》
古巴的医疗制度受到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其他许多国际机构和专业人士的赞扬,因为它花钱少、成效大,堪称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古巴的多项重要公共健康指数都达到了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水平,古巴的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水平和美国相同,远优于其他拉丁美洲富裕国家,但古巴的人均医疗支出成本却还不到美国的1/20。
古巴是如何用低成本取得高效益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近日前往古巴,对其医疗体制进行了详细考察。
家庭医生制度是基础
古巴高效医疗体制的“秘方”在于其基础医疗制度,尤其是家庭医生制度。古巴的家庭医生诊所设在社区里,每120至150个家庭就有一名家庭医生和至少一名护士。看病就医非常方便,走几分钟就能到诊所;家庭医生还做家访出诊,病人不用出家门就能看病。这种制度大大减少了“小病变大病”的几率。
一位曾在美国医院进修过的古巴医生对笔者说,在美国医院里,他看到许多病人接受先进科技设备的昂贵治疗,先是很羡慕,但仔细察看病历之后却发现,很多病人之所以要接受这些昂贵治疗是因为“小病不治”。有些病人起初只不过是腹泻,但没有及时治疗,结果引起肾衰竭、尿毒症。
古巴给基础医疗制定了四个很理性化的目标
一是“预防”。患者得了小病,家庭医生及时就近治疗,预防大病的发生。感冒、腹泻、虫牙这些常见的小病都在第一时间、第一线得到了治疗,花小钱、防大病。家庭医生还对有潜在患病危险的人群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譬如对孕妇和新生婴儿就有一套系统的防病方法。在妇女怀孕和哺乳期间,家庭医生或护士每天都要进行家访,测血压、查身体、询问各项情况。
二是“康复”。康复服务主要是为慢性病患者、重病或创伤后患者提供的。及时和持久地为他们提供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他们的生理功能,使他们能过上更为正常的生活,也能减少日后他们因功能问题造成其他疾病而增加医疗费用的可能性。
三是“关注”。预防和康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需要一套能落实操作的体制,“关注”是这套操作体制的核心。家庭医生的诊所设在社区,家庭医生住在诊所的楼上或者附近,他们紧紧地融入社区,他们和患者都是邻里熟人。中国人到医院看病喜欢找“熟人”,而古巴体制使家庭医生自然成为患者的“熟人”。很多家庭医生能背出自己管辖区内所有人的健康状况。家庭医生一般上午在诊所坐诊看病,下午家访患者。
四是“促进”。所谓“促进”是计划未来、促进未来的健康。“促进”强调社区的参与,各社区由家庭医生和相关社区组织牵头,引导社区群众讨论社区中的医疗健康状况,通过讨论认定社区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譬如,有的社区发现社区内吸烟的人很多,就建议开办戒烟咨询服务;有的社区发现社区内有不少人食物过敏,便建议推广过敏测试。
在古巴的基础医疗体制中,和家庭医生配套的是社区联合诊所。大约每15至40个家庭医生,就有一个联合诊所。这些联合诊所设有多种专科,有化验室,有X光、超声波等检测设备,有急诊室,是小型的门诊医院。联合诊所和属下的家庭医生密切配合,家庭医生掌握的病人资料都输入联合诊所的电子资料库,社区病人去看病时,诊所医生能从资料库中立刻调出相关资料。
联合诊所提供24小时全天服务,病人随时可以去看病。
“输出医疗”
古巴的医疗制度是把资源主要投入到雇用基础医疗的医务人员方面,而不是购置昂贵的药物和设备,从而使医疗服务业成为高科技的“劳动力密集行业”。古巴每千人拥有5.3个医生,美国每千人只有2.7个医生。古巴的医学院按照计划大量培养医生,保持医务人员的供给充分,甚至“供过于求”。
“供过于求”地发展医疗服务给古巴带来了外贸和外交上的好处。由于有充分的医务人才资源,古巴能够“出口医务”换取它所急需的石油。目前,古巴已向委内瑞拉派出了2万名医生,而委内瑞拉向古巴供应低价石油。
古巴还利用“出口医务”来构建自己独特的“软实力”。多年来美国视古巴为死敌,许多紧跟美国的拉丁美洲国家也和古巴关系不好,但自从古巴向它们派出医生、帮助它们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之后,不少国家和古巴的关系实现缓和。
目前,古巴不仅向六七十个国家派出了医生,还利用其巨大的医学院资源帮助外国培训医生。“医务外交”正在帮助古巴重塑国际形象,从“输出革命”的激进红色转变为“输出医疗”的纯洁白色。
内地上医院意味着被宰
参考消息网 2010-05-19 11:26:39 来源:参考消息
【香港《南华早报》5月18日文章】题:在内地,上医院意味着被宰
在内地医院寻求专业治疗意见的病人很可能成为被宰的对象,因为医药公司串通医院和医生以获取最大利润。
中央电视台上周六播放的调查节目显示,在湖南湘雅二医院,一瓶癌症辅助药物芦笋片的销售价格居然是出厂价的近14倍。
出厂价只有15.5元的芦笋片,在湖南湘雅二医院卖给病人的价格竟然高达213元。买药的病人根本木知道大多数钱都进了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和开药医生的口袋。湖南一名药品交易商以每瓶15.5元的价格买入芦笋片,然后以不到40元的价格卖给其他交易商。但湖南卫生部门规定该药品的投标报价指导价格为136元/瓶。
这种药由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的一名销售经理告诉记者,医生每开一瓶芦笋片就能获得80元的回扣,他们是高药价的最大受益者。这位销售经理表示,湖南湘雅二医院的医生每月至少要开1100瓶芦笋片,仅从这一种药土就能获利近9万元。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批评省级卫生部门为药品制定较高的投标指导价格。于明德表示,医院更愿意存储高价药物,因为这些药的回扣高,“这已经是业内的潜规则了,所有药都是如此,唯一的区别是提价幅度不同”。
在辽宁沈阳一家大医院工作过两年的一位医生说,医生、药剂师、制药厂和医药代表都从医生为病人开的不必要的高价药物中受益,“外科医生靠做检查和做手术来挣钱,我们内科医生靠开药来挣钱。有时候医生做出的选择并不是纯粹为病人考虑,而是更多考虑自己的腰包”。在病人买药的钱里,开药医生能拿到三分之一,医药代表一般拿到医生回扣的三分之一。
对制药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一种药能被列为基本药物,那样就能卖给医院。但他们不希望这种药出现在基本医保覆盖的药品范围内,也就是A类药,因为这些药的价格受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医生开这些药几乎拿不到任何回扣。但B类药就完全不同了。制药公司和医生都能从这些药上获利。
为了让医生开药,医药代表也会给医院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不少好处,包括安排他们去香港或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参加会议,同时顺带旅游。
在剥削病人的过程中,医院药房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沈阳的这位医生说:“每到月底,药房会统计每个医生开药的数量并报告给医药代表,那样我们就能拿到相应的回扣。医生每开一种药,药房员工能拿到3角左右。虽然这个数字不高,但算上整个医院开的药,收入也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