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低价药为啥渐消失?

火烧 2010-11-23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分析低价药逐渐消失的原因,包括医生不愿开药、药企停产、药店销售困境,同时探讨医疗成本上涨与药品价格机制问题,揭示低价药短缺背后的多重因素。

   

  网络上关于低价药、廉价药短缺的报道不在少数,其中不乏破解低价药消失之谜的深度剖析,总结起来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原因:医生不愿用、药企不愿产、药店不愿卖。 (2010年11月22日北京晨报)  

   

  为了弄清低价药目前的真实处境,探明它们“消失”的真正原因,北京晨报记者近日进行了一番调查,得到了两个肯定,一个“过于绝对”的结果。即的确存在一些医生不愿意开低价药,药企不愿生产低价药的现象,但所谓“在药店难以买到低价药”的说法过于绝对。  

   

  何以至此?从药品本身来说,生产技术水平限制、毒副作用大以及生产工艺特殊都会造成药品短缺,这属于自然换代。从社会因素来说,政府对药品价格调整滞后,在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一些附加值相对较低的药品,企业无法消化增加的生产成本,自然难以继续生产。还有,“以药养医”体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完善、药品储备制度不完善等都是造成廉价药短缺的重要因素。  

   

  所谓“医生不愿用”,是因为多年来,公立医院为保证经营目标和“合理”利润,一直靠卖药而不是“出售技术”赚钱。根据国家规定,医院可在购进药价之上最高加价15%卖给患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绝对利润,自然不愿用廉价药。另外,与若干前相比,人员工资、设备费用都涨了十几倍到几十倍,那时,一针青霉素才1毛钱,一片阿斯匹林才2—3分钱,一名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才45元,而现在一名普通医学本科生的基础月工资也在1000元以上。其次,医疗设备有了革命性变化,患者生存几率大大提高,医院为此耗费巨大,没有巨额利润,那能正常运转?!医疗费用自然也水涨船高。  

   

  所谓“药企不愿产”大概基于两方面压力,一是来自医院,即使廉价药生产出来也没有市场。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同行的恶性竞争。还有一个怪现象是,我国时下的药店分医保药店和非医保药店,医保药店可以在国家药品“最高零售价”下售卖,所以有些药会比社区医院贵得多。比如哈药六厂生产的三精双黄连口服液,在医保药店卖14元,而社区医院才卖6.61元,相差近一倍多。但由于在医保药店买药患者可以报销,因此即便医保药店拉高药价,药店也不愁没人买。  

   

  另外,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太多也是抬高药价的主要原因。成千上万的医药公司,数不清的医药代表反复在里面折腾,有的药品出厂价只有销售价的1/10,有的药品只是换了个包装,添加了一些别的成分,价格就成倍上涨。比如说维C,药片本身只要几分钱,可是在加点泡腾剂和果味添加剂后,价格就几十倍地往上涨,而药品的实质内容并没有变。  

   

  更何况,和其他行业一样,医院里也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各个中间环节都能从高价药中得到灰色收入。院方、临床科室、药剂科,还有临床医生等都是一个环节,哪个环节的关系打不通,药品即使到了医院也是白搭。而打通这些环节的关键,就是回扣。  

   

  而这一切一切的费用,最后的结果当然要转嫁到病人身上。虽然,政府早已认识到了这些,并已屡次“出手”降低药价,但仍然阻止不了一些低价药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那些既便宜又管用的‘小药’越来越少了,无论在医院药房还是零售药店都很难找到它们的踪影”。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邱海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