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脆弱 我们该如何挽救?
作者 坚守良知
2011年8月1日晚,重庆市合川区,一个女孩的生命被病魔夺走了。13岁的谢沅汐,因患白血病,经过她努力抗争,但最终,她失败了。
同一天,即8月1日,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不幸遇难的3岁小朋友周仁特,其亲人捧着遗像为他送别。
其实,每天,都有不少生命在悄悄逝去。只是,我们知道的甚少。所以,我们或许会麻木,不会有任何震撼的感受。谢沅汐、周仁特这两个孩子,虽然只是每天逝去生命中的一两个个体,但因他们的死亡原因,刺痛了我敏感的神经。所以,我不由得眼睛湿润,悲怆着迷茫:生命脆弱,我们该如何挽救?
生命既坚强,但也脆弱,同时,一旦终结,便不可复生。然而,我们惯用的挽救方式,往往是发现有危险了,才去拯救。却对预防松懈怠慢,甚至抛到一边。于是,“7.23”事故发生了,40条生命被事故夺走了。于是,谢沅汐身患顽疾,被病魔夺走了生命。
尽管许多人不知,亲友的离去(年老病多的除外),很大程度上是预防的极度薄弱导致的。但是,事实上,无数本未到年老体衰却早逝的人,恰恰是预防的缺失导致或放纵死亡的发生。如果动车安全预防到位,事故会发生吗?如果谢沅汐的身体年年体检,随时排查,还有若不放松环境污染的预防,不放松食品安全的预防,她会身患这种难治之症?
随便到大街上,拦住路人逐一问询,到底有多少人年年在体检,到底有多少人随时在排查身体隐患?在各个涉及安全隐患的行业,对安全隐患的排查、预防,有多少人随时绷紧了神经?
人的死亡,有许多种原因。有年老体衰的自然死亡,有因病死亡,有被执行死刑,有被非法杀害,有因事故死亡,有自杀身亡……第一种年老体衰的自然死亡除外,无论是正常死亡,还是意外死亡,都有共性特征。那就是都有可预防的根源,疾病可防,犯罪可防,被害可防,事故可防,自杀也可防。但为何我们的防范出了问题,症结到底在哪里?
笔者认为,之所以防范疏漏,是因对生命的不尊重。在利益与生命之间,往往会选择利益,而漠视生命。如我们看重生命,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些过早逝去的生命,会如此不明不白地离去?
每当我们目送他们咽下最后一口气后,我们才醒悟:为什么在生前,我们不对他们好些?为什么我们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但那时,一切都来不及了。除了悔恨,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能让他们起死回生吗?我母亲的离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因此,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生命脆弱,我们要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从随时的预防入手,全力挽救每一条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