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有钱饰脸无钱搬“山”?

火烧 2011-08-04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围绕有钱饰脸无钱搬山现象,揭露面子工程与政绩工程的高成本与低实效,反思民生问题资金浪费,强调城市管理中资源分配不均与深层次矛盾。


  题为《传南京城内所有屋顶要涂成一色 房产局官员否认》报道所引发的质疑声还没消散,《南京耗资近亿更换全市路牌 每块花费3000元》就接踵而至,以至于《南京大型水景工程成摆设 28分钟表演花费过万元》呈现在我们面前后,你会否产生有钱饰脸,无钱搬“山”之叹呢?这样的现实又是不是普遍存在呢?

  医疗、教育、住房被戏称为“新三座大山”久矣,每每提及这样民生问题,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缺钱声,要不就是待做大“蛋糕”才能如何哪般;但是,就遍地开花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或如《珠海耗资800万种31棵罗汉松 GPS定位防偷盗》事情,以及逐年高涨的“三公消费”,等等诸如此类,几乎没有一个差钱的;即便是专款用于民生的钱,从《审计署:去年地方审计查出违规资金3280.5亿》报道所述的“损失浪费问题金额427.6亿元、侵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金额34.1亿元”这个现实和如《江西:资金被挪用建景观 防洪大堤10年未建成》这类报道看,又怎一个欲壑难填了得呢?

  虽然有评论讥讽屋顶上色是“只看得见屋顶,看不见地下”,可这不过是被称之为城市先进管理之“穿衣戴帽”的延续而已。“穿衣”,即是将城市进城、出城和主要街道两旁的建筑面修饰一番,或安装上所谓的景观灯(又称亮化工程)、画上景观画、改路牌,或统一店面招牌和如《砍水杉栽银杏,一任领导一风景?》,等等诸如此类为城市“饰脸”曰为:穿衣;“戴帽”,就是改造屋顶了,涂色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这些早已在众多城市成为了现实,且基本都被宣传为是改善民生的大好事,或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在推而广之,以至于某些北方城市即使是进入到了深秋,也要在一些主要街道移植上所谓的“耐寒”植物,彰显着冬季的春意盎然,说的也是“并不需要市民出钱”。但是,政府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税、费难道不是市民出的钱吗?何况,后期的维护、保养费用又将是一笔巨额的开支,否则“大花脸”是可以预见的。

  正所谓,“地下”的看不见,地上的“大山”又看见几许呢?此不就是有钱“饰脸”,“无钱”搬“山”吗?而从如《杭州市委常委朱金坤:举头三尺有神明 百姓就是我们的神明》、《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不要让市民在城市里“看海”》这样俯首可拾的报道来说,心如明镜;可实际操作似乎又都“看不见”了,其中的深层次根源是什么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