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至上在中国的“自觉”实践
人权至上在中国的“自觉”实践
网友告诉我,一部分极度关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问题的网友,被警察盯得很紧,甚至采取了强硬的防范措施。由此,我查了很多网站,想看看签署该份协议的官方报导。结果发现,除了2011年7月23日,很多网友也在询问是否签字的帖子外,仅有的报导是——台湾“总统”马英九今天出席国防部会议时强调:绝不承认中国大陆与南海周边国家签订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任何协议和条约,南海及其所属岛屿均属于中国的领海和领土,中华民国政府和国军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捍卫中华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如果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准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上的一大胜利,怎么会没有报导呢?如果拒签《南海各方行为准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上的一大胜利,怎么也没有报导呢?开始归结于我没有注意电视报导,此后一想,各大门户网站也没有该问题的类似报导,就显得有蹊跷了。
2011年7月23日,是中国交通史上的“黑色星期五”,公路和铁路客运,都发生了惨不忍睹的特大交通事故。据官方报导,两起交通事故,各死了40人左右。而民间传闻说,7·23动车事故死亡人数达100余人,生死不明的所谓失踪人员有300余人。民间传闻可能是失实的,但是,政府为什么不辟谣?是真是假,拿出调查的事实,消弭对政府的不利影响。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做呢?事故发生时,动车票已实行了实名制。两趟列车有多少乘客,姓甚名谁,家住哪里,是男是女,把那个经常在列车上查居民身份证的一套电子玩意系统动用起来,该是很容易的,怎么遇到这样的事情,那套系统就失去了每秒钟十几万次的运行速度了呢?由此我联想到,执政党和政府在无耻精英污蔑、谩骂毛主席时候的“无为而治”,看来这是它们一贯的宗旨。
民间传闻,不管属实与否,都与铁道部种种怪异行为有关联。在处理事故这个问题上,而不是事故本身上,铁道部的各种处置,包括事故现场的处理方式、新闻发布会的措辞,让人感觉到怪怪的。这里仅说一件事吧,那么大个的一个机车头,你挖坑埋藏掉,能够悄无声息吗?既然常识告诉人们这是不行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唯一的可能就是营造新闻效应,最终是李代桃僵,转移视线。
很多网友很欣慰地说,民间舆论这次起了很大的作用。确实,一夜之间,关于7·23动车事故,掀起了网络舆论高潮,搞的铁道部非常狼狈。那么,关于南海问题,怎么不见官方报导?又怎么没有形成如7·23动车事故那样的网络声势呢?又怎么对关注南海问题的网友给予非常的关注呢?右派可是成功地操作了几场网络舆论战的,这或者就是一场苦肉计,两害相较取其轻。
网友对7·23动车事故,做了很多的分析,可谓是丝丝入扣,既有科学的依据,又合情合理,符合生活常识,使铁道部的官员左支右绌,难以自圆其说。铁道部处理事故的做法,连最起码的常规也不顾的目的是什么,有正义感的学者做了各种推测,主要认为是为了铁路私有化做铺垫。也就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加快铁路私有。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看透了的,但说是为了铁路私有化,不敢苟同。中国还有什么不能私有化的?只要执政者愿意,航天工业也是可以私有化的。
对事件的分析,一定要全面地结合事件前后背景,特别是对同时发生的两个以上重大事件有无内在关系,必须作为首要问题考虑,才能得出一个基本符合事实的结论。铁道部狼狈了,民间网络舆论取得了胜利,死亡旅客的赔偿额从最初的50万元,长到了90余万元,同时,南海事件也逐渐淡化了,在不知不觉中,一场最为左派反对的、也是美国天天高喊的“人权至上,人权高于国家主权”实践活动,在中国大陆即将结束。我之所以说人权至上在中国“自觉”地实践了一次,是因为我找不到那个倡导者。文章可能跑题了,大家可以说我是文不对题,我虚心接受批评。
二零一一年八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