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下去的国营企业原罪神话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了,当新自由主义在我国成为显学,在我国市场经济专家学者的主流话语权下,几十年如一日地,老百姓被灌输了这样一种概念:国企就是僵化,落后,养懒汉和低效率的代名词。不信吗?精英们说,你瞧,改开以来,经过市场的检验,绝大部分国企不是倒闭了吗?市场就是试金石啊,专家们说的好像有道理,于是,相信“是骡子是马,出来溜溜”的中国老百姓也就认可了专家的说法:国企=落后,淘汰是必然的。潜在的演绎是,以国营企业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也是落后、荒谬的。再进一步演绎,以公有制国营企业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只能是落后、荒谬而必须消灭的。
管理和营销学界的精英编撰出的教材和案例,对大学生也是日复一日的强调这个结论。见惯了这种案例,本来已经麻木,最近看到一个[管理学国家案例课堂]的国企失败案例,还是想与支持国企原罪论者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下。该案例是众多论证国企不知营销管理为何物、僵化落后、经营弱智因此必然被市场淘汰的众多教学案例之一,有一定典型意义,本文后面附有全文。
我们知道不同范畴的事物,是不能拿来简单对比的,比如非要用宏观世界的经典力学来解释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爱因斯坦也要跳楼: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各自使用自己的规律,各自有自己的合理性,彼此之间连基本概念、术语、运行规律都是各一套,如果你非要用它们其中之一来解释、评价另一,怎么会不闹笑话?因此,一般来说,不能用一个范畴的标准,来对另一个范畴的事物来进行真理性的评判。范畴者,是先哲们看到了大千世界里,事物之间本质属性差别之巨大,必须要以范畴来区分,来分别研究。
国企问题很复杂,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奶牛场的奶牛,是我们日常所喝牛奶的主要来源。奶牛是圈养的,这是常识吧?奶牛被圈养,奶产量更高,更少染上自然界的疾病,挤奶还可以机械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更少。因此,奶牛圈养模式,是公认的先进生产方式;奶牛被圈养,被安置在连温度、光线、环境声音都被精心设计和调控的牛棚里,被有计划地投料、进食,而后奶牛比在自然环境下更高效率地生产牛奶。人们赞美这奶牛,孩子们被带去牛场参观,许多诗篇歌颂这奶牛的美德。没有人对被圈养的奶牛产生过怀疑(假定没有三聚氰胺这种人为的干扰)。
然而,有好事者把这奶牛放归大草原,让它在自然环境下生存。他们说,牛,既来于自然,就应该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养在牛场里就是对违反自然规律。瞧,草原上不是有兔子、老鼠、狼这么多动物活的好好的吗?好牛坏牛,只有放到自然环境中,才看得出来。牛关起来能产奶算啥本事呢,有本事放到草原中养去。而且,动物权是一种普世价值,所以奶牛必须放归草原。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奶牛们不适应草原上多变的气候,多样的病菌,饱一顿饿一顿的生存竞争,结果很快全部死亡。
于是好事者们说,那些认为圈养奶牛是先进生产力的人啊,你们看哪!我们证明了奶牛场是一种封闭、僵化、反动的饲养体制,这种体制下养出来的牛,只能是死路一条。自古以来生活繁衍在大草原上的狐狸老鼠兔子狼,他们多么有竞争力啊!那些奶牛场放出来的奶牛,就是不行啊!
各位勿当真,以上只是个自编寓言而已。
国营企业,是寓言中的奶牛。奶牛场,是寓言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草原,是市场经济。
草原与现代化奶牛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
1. 草原遵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个体利益至上。
2. 奶牛场遵循计划规律,资源统筹安排,着眼于牛群总体利益。
3. 总体效率PK:草原牛竞争不过奶牛场模式。
4. 草原牛:吃的草更多,对资源的消耗因此更大,对环境的破坏更大;牛疲于躲避天敌,也消耗了很大一部分能量;牛的病死率、幼牛夭折率更高,也造成牛群损失。
5. 奶场牛:吃有人管,拉有人扫;科学进食,计划生育,好吃好喝,身体棒棒。
6. 经济效率PK(产奶量):奶场牛完胜,草原牛完败。
7. 环境和资源效率PK:结论同上。
8. 环境互换试验(奶场牛放归草原,草原牛收归奶牛场):奶场牛惨败,大部分死在草原上,极少部分生存下来。草原牛收归奶牛场后,刚开始很不适应,少部分死亡,过了适应后,大部分草原牛在奶牛场安居乐业起来,个个长得又肥又胖。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模式,与市场经济下的私人企业模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1. 市场经济,遵行市场法则,生产的目的是赚钱。一切商品化(劳动力,教育,医疗,住房,土地,矿山,风景名胜,甚至权力、性),然后交换(有人非要在“交换”前面加上自由、平等等字眼,我表示怀疑。在他们看来,杨白劳被迫把喜儿卖给黄世仁抵债,就是自愿、等价的交换,多么伟大的市场原则呀!),交换中产生价格,产生价差(利润),优胜者由利润衡量,赚钱才是硬道理。
2. 计划经济遵行计划原则,生产的目的根本不是赚钱,而是为了满足国民的消费需要。评价企业优劣的根本标准不是赚钱,而是效率:是否多快好省(多好的目标啊!)地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因为生产目的单纯,所以企业不需要复杂而耗资巨大的调研、广告、营销等商战投入,从而节约巨额的社会资源和地球资源。
3. 总体效率PK:市场经济不敌计划经济,分析如下。
4. 市场经济:由于企业间重复投资和激烈的商战,由于对自然资源的非计划性掠夺,造成巨量的社会财富的浪费和环境资源的破坏,不可持续发展。而且分配极其不公平,少数人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人与人之间像动物社会一样激烈竞争各种资源和机会,人的道德滑坡,生存压力大,社会总体幸福指数低。
5. 计划经济:全社会一盘棋,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使用得到科学的统筹安排,从宏观上消除了市场经济因生存竞争和利润贪婪带来的巨量浪费,在宏观上,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巨大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计划经济在微观上效率不足而导致某种程度的浪费,比起市场经济在宏观上的浪费,那也是小巫见大巫。好比物理学上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巨大差别,前者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较大的;后者是偶然的,可以避免的,较小的。计划经济在理论设计上是完美的,体现了人类理性的一面,闪耀着人性或理性的光辉;但是在具体运行上,计划如何制定才能科学?社会需求如何测量?还有大量需要研究完善的工作。现代超级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运筹学和调查统计技术的完善,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人类包括自身的生产都在计划调节之中,因此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程度高。社会成员(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比的是劳动贡献,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因此社会道德高尚,人的生存压力小,心情舒畅,幸福指数高。
6. 经济效率PK:市场经济完败,计划经济完胜。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效率超过市场经济(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已经是定论。无论苏联的经济统计数据、中国前三十年的统计数据,还是当时西方的公开出版刊物皆有铁证。计划经济下,企业理想的微观运行模式如何?活力和效率来自哪里?笔者或将另文探讨研究。
7. 环境和资源效率PK:结论同上。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现代说法)每年都浪费天量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中国现在这种信奉GDP主义、有水快流的市场经济,还要加上一个后果:破坏环境,透支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所有的环保主义者,自然主义者,都应该是计划经济的天然同盟军。地球母亲给人类儿女留下的资源就那一点,咱们难道计划一下用不好吗?
8. 环境互换试验:国营企业惨败。因为,将原来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直接驱赶到市场经济环境后,原来运行良好的国营企业,大部分不适应以赚钱和竞争为基础的市场丛林。正是这点,给某些精英们留下国企原罪的口实,口诛笔伐至今未休。
改开之初,我们只知道对国营企业断奶断粮,驱赶到市场丛林了事(实际上很多国企是先断奶断娘,形成经营困难的事实,然后以提高活力为借口推向市场的)。这不是公平竞争,也不算严肃的改革,而和消灭国企差不多。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系统、完全不同的运行逻辑啊!就像寓言中的奶牛,你不经过一段野生训练,直接放归草原,大部分也是要死的;而如果我们把奶牛都经过一段时间野化训练,生存率必大幅度提高!报载,猛如华南虎者,要想放到野外中生存,都要先送到南非国家自然公园进行几年野化训练,否则不敢轻易放归野外。在整个企业改革过程中,改革者从来都没有讲清楚最终改革目标,只是笼统地以增强企业活力、现代企业制度等代替。国企就这样一步步被导入市场丛林,生理机理失调(管理、营销混乱),毫无生存能力。这就出现了文后案例中,初涉市场丛林的原国企,大面积地出现极其幼稚的管理和营销状况,至今被精英们当成笑柄。国营企业制度(不是今天的国有企业)本来是人类迄今最有效率的社会生产的制度安排,企业专注于多快好省地为社会生产所需的产品,无需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浪费宝贵的人力物力,就像寓言中的奶场奶牛一样高效率地生产,可是在面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后,毫无防备的国营企业却不幸成了弃儿。
假若,当初的改革者设计者,一开始不是毫无目标地摸石头过河,而是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今天这种与日韩台大同小异的市场经济模式,那么,想必小孩都会想到做一件事:给国企一个辅导期、过渡期。在辅导期内,按照未来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全国国企开展一段时间大规模的培训学习,让大家搞清楚什么是改革目标什么是市场经济;以国家行为采编市场经济代表日韩台的企业营销管理案例,广泛发给国企干部职工学习;组织国企干部团去国外参观实训;选择国内局部地区先试点国企市场化,然后总结正反经验,编写案例进一步学习……方法很多,仅举一二。市场营销也好,企业管理也好,其实都不是什么高深复杂的高科技;改开之初的国企人才荟萃,资源富集,只要不是太营销和管理弱智,本应比私企更能有优势占领市场。经过学习辅导期的国企,大部分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而生存下来的,像本文后面所附案例中的国企弱智的管理和营销行为,以及破产的惨剧,其实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现在的管理学和营销学,在理论上和案例选编上,都无视以上逻辑,一面倒地往国企和计划经济体制上泼脏水,既不厚道也不公平。计划经济和其体制下的国营企业,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国营企业虽已经成为过往烟云,但是仍然被钉在耻辱柱上,被精英学者在书本上、课堂上作为嘲讽的对象,实在令人唏嘘。
附:管理学国家案例课堂——一家国企经营失败的原因分析
X厂是中国北方一家生产电工产品的大型企业,也是“一五”期间中国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一直列在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500家利税大户之中。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居同行业之首,生产的产品是名牌产品,产品主要用在电力、铁路、矿山系统和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中。但就是这样一个企业,目前经营却陷入困境,明亏潜亏达7亿元,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
一、病急乱投医遍地设点
20世纪90年代以前,X厂产品由国家计划订货量每年就有3亿~4亿元。国家物资部门根据订货以计划价格向其供料,在当时,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是无法与之抗衡的。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全面放开,X厂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厂领导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专门成立了销售总公司,统一销售X厂的产品。但由于观念陈旧和根深蒂固的老大思想,销售公司的工作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时,厂领导受相邻一个厂家实行“全员销售”经验的启发,也搞起了全员销售,除销售总公司的直属门点外,又陆续办了大批销售门点。这些销售门点有四种类型:
一是厂里投资在各中心城市办的销售处或公司;
二是各分厂、车间办的集体性质的销售门点,解决部分富余人员就业问题,厂里给予优惠条件;
三是本厂职工合伙或个人办的销售门点,人员停薪留职或是业余时间销售;
四是各地其他单位或个人挂X厂的牌子办的门点,每年向X厂交管理费。这些销售公司和门点销售形式各异,或是厂里下达任务,或是承包,或是代销,还有的做中间人牵线。一般是先交一部分定金,由厂里按出厂价供货,货售完后,货款返回厂里,高出出厂价部分(费用加利润)归个人或单位。
二、彻底失去控制
经过几年的运营,X厂的销售门点几乎失去控制,总厂、分厂、各部门、三产、个人和其他单位在各地办的大大小小的门点近1 000个,具体到底多少谁也说不清,这些销售环节出现了严重问题:
1. 各销售门点普遍拖欠货款,每年有上亿元收不回来,到1998年底,账面反映有162户门点欠X厂货款共达1.5亿元。
2. 厂里投资的销售公司有的大量占用货款挪作他用。其中本厂所属的南方一家销售公司,1992年至1998年,销售X厂产品亿元,其中1.6亿元货款没有直接返回厂里,而是无偿地占用这笔货款与他人共同投资兴办了一个股份公司,还打时间差,不间断地用货款做流动资金,发展起了一个3亿多元净资产的企业。
3. 由于推销组织没有统一规划,分散、重复设置,出现各销售门点争夺市场,破坏了统一的价格体系,使客户有机可乘,压低产品价格。
4. 本厂职工或三产办的门点公开赖账,有钱不还。
5. 外单位和个人以X厂名义办的门点,拿到货款后,人走点空,无处追寻。有的根本不卖X厂的货,而卖其他厂家的货。
厂领导针对这种情况,曾绞尽脑汁想了一些对策。比如,简单地要求客户先交款后提货,但这样做又赶走了一些大的客户;再有,让中间商直接带客户到厂里签合同,返给一定的利,结果有些有推销手段和固定客户的门点感到利少而不愿做。两种方法都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更致命的是,有些门点已控制了X厂的部分销售渠道,使X厂处于想清理这些门点又不能清理的境地。
三、难咽的苦果
由于X厂销售环节管理出现的问题,使X厂的整个营销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 滞留在销售中间环节的货款不能及时回收,使X厂流动资金原本不足的困难状况更加严重,不得不增加贷款。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银行利率较高时期,贷款的增加使X厂财务费用激增,加剧了营销活动的困难。
2. 由于财务费用和原材料价格上升以及其他原因,X厂的产品成本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又使困境中的X厂雪上加霜。
3. 由于许多销售门点以X厂名义注册或挂靠X厂,当这些门点发生民事纠纷后,由X厂承担连带责任,又造成了一部分损失。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