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的前身后事:国统局不会取消CPI统计,游戏还得继续玩下去
文章分析国统局不会取消CPI统计,指出其作为国家统计局的运作机制。同时回顾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变化,揭示CPI分类调整及药品不计入CPI的原因。
CPI的前身后事:国统局不会取消CPI统计,游戏还得继续玩下去
看到小土过后是多云网友发牢骚说《还是废除CPI统计来得干净(原创首发)》,还有网友跟帖表示“支持”。
当然,也有网友跟帖指出“采用新的CPI权重是与时俱进”。
本网友认为,国统局是不会取消CPI的,数字游戏还得继续玩下去。
如果大家去查CPI即“消费者价格指数”,会发现它首次出现于1994年。但是,其实它是历史悠久的:对于消费者价格的统计,从1951年就开始了。
在1994年以前,这个指数叫做“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当然,现在要去找全国的这个指数是比较困难的了,不过,某些省份还是可以找到当地的这个指数。
《福建省物价志》就有福建省从1950年到1998年的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图:

这个图显示的数据是:以1950年的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为100计算出的历年的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
我们通常看到的某年的价格指数,是指当年的价格与上一年的价格的比值,因此,这个图并不是历年的价格指数。
不过,这个图显示了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的整体变化。
可以看到:从1950年到1978年,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只上涨了大约20%,最大的涨幅发生在1961年。
然后,从1979年开始,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开始小幅上涨;1984年停涨了一年;从1985年开始,价格直线上涨,期间只有1989年涨幅较小,直到1998年。
当然,我们还是希望直接看到每年与前一年相比的价格指数,这样更清楚一些。下面就是1951~1993年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表:
年份 总指数
1951 107.8
1952 97.6
1953 101.8
1954 100.2
1955 101.4
1956 102.2
1957 100.8
1958 101.1
1959 100.8
1960 100.3
1961 124
1962 100.5
1963 95.9
1964 93.3
1965 94.4
1966 99.5
1967 100.6
1968 100
1969 100.1
1970 99
1971 101.5
1972 99.8
1973 99.9
1974 99.8
1975 100.1
1976 100.5
1977 100.2
1978 100.4
1979 102.7
1980 106.3
1981 104
1982 103.1
1983 102
1984 102.8
1985 114
1986 106.9
1987 110.6
1988 127
1989 118.8
1990 100.1
1991 104.6
1992 108
1993 116.8
这就比较清楚了:除了1961年,直到1978年,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都是很低的;从1979年开始基本上就没有低于3%的了。
大家可以看到:1985年和1988年是两个高峰,尤其是1988年,总指数居然高达27%。那么,究竟是什么消费品使得1988年的总指数这么高呢?
这个表里有分类指数,找出高于总指数127的那些分类就可以了。答案是食品和药品:食品类133.1(其中粮食142.7,副食品133.7),药及医疗用品类140.3。这个统计结果也是符合大家当年的感受的。
下面来看看1993年的分类指数:
年份 (一) 1 2 3 4 5 6 (二)
总指数 消费品 食品类 粮食 副食品 烟酒茶 其他 衣着类 日用 文化 药及 燃料类 服务
食品 品类 娱乐 医疗 项目
用品类 用品类
1993 116.8 115.7 118.7 128.6 119 108.7 114.4 106.8 108.2 101.6 107.3 129.9 125.1
1994年,国统局设计了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CPI,让我们来看一看新的分类:
年 份 1994
分 类 全省
总指数 125.3
1.食品类 131.5
粮 食 156.7
细 粮 156.6
淀粉及薯类 139.1
干豆类及豆制品类 125.5
油脂类 156.7
肉禽及其制品类 137.7
蛋 类 126
水产品 126.5
菜 类 123.3
鲜 菜 124.6
调味品类 116.2
糖 类 137.3
烟草类 111.2
酒和饮料 111.7
干鲜瓜果类 115.8
鲜 果 114.8
糕点类 120.6
奶及奶制品 127.8
其他食品 111
饮食业 136.8
2.衣着类 119.9
服 装 122.1
衣着材料 113.6
鞋袜帽及其他衣着 117.6
3.家庭设备及用品 111.1
耐用消费品 107.4
家庭日杂用品 117.2
4.医疗保健 111.7
5.交通和通讯工具 106.4
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108.1
7.居住 120.1
水电、燃料 123.2
8.服务项目 124.1
与此前的“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分类相比,可以看到,主要的调整如下:
1)副食品被细分为细粮等11个小类,其中超过食品平均涨幅的有4个,远小于食品平均涨幅的有7个;
2)烟酒茶被细分为2个小类;
3)衣着类被细分为3个小类;
4)药品价格没有被统计在内;
5)增加了“居住”和“水电”这2个小类;
6)增加了“交通和通讯工具”这个大类。
上述调整的“原则”是什么呢?相信大家可以推测出来,那就是:细分可以降低指数的,就细分;细分不能降低指数的,就不细分;指数低的就增加进来,反之就踢出去。
本网友一直觉得奇怪:经常看到报道说药价又暴涨,怎么就从来没有因此影响CPI呢?原来药品根本就没统计在内!按照专家的说法,大概药品与住宅一样,也都属于“投资品”。
不过,为什么药品在1994年被剔除了呢?大家可以看看1994年这个参考文献:《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
可见,国统局当时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然而,再有先见之明,也难免有失误。既然踢出了一类,总得加进来一类。当时,住房主要还是福利分配,虽然房租已经改革了,但是其调整仍然掌握在政府手里。至于水电,当时也还没有外资的问题,所以仍然是可以控制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就更不在话下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国统局也没想到,一直反对“房地产经济”的人,会在1998年突然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最后简要说说为啥国统局不会取消CPI统计。道理很简单:因为它是国家统计局。
看了这句话就已经明白的网友就不用看下去了,下面是写给没明白的网友看的。
国统局是“吃皇粮”的,每年向财政部提交开支预算,财政部再向人大提交总预算,批准之后,按照计划拨钱下来,然后进行各种统计工作。
因此,国统局提交的开支预算,与打算进行的统计工作是有直接关系的。这就像工程师向老板提交工作计划,或者科研人员向基金委提交科研计划,计划被批准了,才拿得到钱。
如果卡嚓掉一个已经成熟的“CPI统计”项目,国统局向财政部要钱的项目就少了一个,分到的份额和钱就会少了,除非裁员,否则待遇肯定要下调。
当然,有人说了,财政部又不看你的眼色。没错,财政部可以不看PM的眼色,但是财政部的钱一共也就那么多,要钱的部门一直也就那么多。
各部门能拿到多少份额,取决于舆论造势、客观需要和自己能拿出多少个有说法的项目来。国统局自己卡嚓掉一个来钱的项目,别的部门当然就可以要求多分一些。
因此,对于国统局而言,进一步“完善”这个已有的CPI统计项目,当然比换一个新项目要方便和划算得多。
例如,厉以宁教授建议,由于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别,基尼系数应该分别统计城市和农村。这个建议显然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基尼系数本来就是为了显示收入差别而设立的,但是国统局就从善如流,依此办理了。为什么呢?倒不是国统局真的认为茅教授说的有道理,只不过这样就能把一个要钱的项目变成两个而已。
看到小土过后是多云网友发牢骚说《还是废除CPI统计来得干净(原创首发)》,还有网友跟帖表示“支持”。
当然,也有网友跟帖指出“采用新的CPI权重是与时俱进”。
本网友认为,国统局是不会取消CPI的,数字游戏还得继续玩下去。
如果大家去查CPI即“消费者价格指数”,会发现它首次出现于1994年。但是,其实它是历史悠久的:对于消费者价格的统计,从1951年就开始了。
在1994年以前,这个指数叫做“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当然,现在要去找全国的这个指数是比较困难的了,不过,某些省份还是可以找到当地的这个指数。
《福建省物价志》就有福建省从1950年到1998年的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图:

这个图显示的数据是:以1950年的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为100计算出的历年的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
我们通常看到的某年的价格指数,是指当年的价格与上一年的价格的比值,因此,这个图并不是历年的价格指数。
不过,这个图显示了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的整体变化。
可以看到:从1950年到1978年,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只上涨了大约20%,最大的涨幅发生在1961年。
然后,从1979年开始,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开始小幅上涨;1984年停涨了一年;从1985年开始,价格直线上涨,期间只有1989年涨幅较小,直到1998年。
当然,我们还是希望直接看到每年与前一年相比的价格指数,这样更清楚一些。下面就是1951~1993年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表:
年份 总指数
1951 107.8
1952 97.6
1953 101.8
1954 100.2
1955 101.4
1956 102.2
1957 100.8
1958 101.1
1959 100.8
1960 100.3
1961 124
1962 100.5
1963 95.9
1964 93.3
1965 94.4
1966 99.5
1967 100.6
1968 100
1969 100.1
1970 99
1971 101.5
1972 99.8
1973 99.9
1974 99.8
1975 100.1
1976 100.5
1977 100.2
1978 100.4
1979 102.7
1980 106.3
1981 104
1982 103.1
1983 102
1984 102.8
1985 114
1986 106.9
1987 110.6
1988 127
1989 118.8
1990 100.1
1991 104.6
1992 108
1993 116.8
这就比较清楚了:除了1961年,直到1978年,福建省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都是很低的;从1979年开始基本上就没有低于3%的了。
大家可以看到:1985年和1988年是两个高峰,尤其是1988年,总指数居然高达27%。那么,究竟是什么消费品使得1988年的总指数这么高呢?
这个表里有分类指数,找出高于总指数127的那些分类就可以了。答案是食品和药品:食品类133.1(其中粮食142.7,副食品133.7),药及医疗用品类140.3。这个统计结果也是符合大家当年的感受的。
下面来看看1993年的分类指数:
年份 (一) 1 2 3 4 5 6 (二)
总指数 消费品 食品类 粮食 副食品 烟酒茶 其他 衣着类 日用 文化 药及 燃料类 服务
食品 品类 娱乐 医疗 项目
用品类 用品类
1993 116.8 115.7 118.7 128.6 119 108.7 114.4 106.8 108.2 101.6 107.3 129.9 125.1
1994年,国统局设计了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CPI,让我们来看一看新的分类:
年 份 1994
分 类 全省
总指数 125.3
1.食品类 131.5
粮 食 156.7
细 粮 156.6
淀粉及薯类 139.1
干豆类及豆制品类 125.5
油脂类 156.7
肉禽及其制品类 137.7
蛋 类 126
水产品 126.5
菜 类 123.3
鲜 菜 124.6
调味品类 116.2
糖 类 137.3
烟草类 111.2
酒和饮料 111.7
干鲜瓜果类 115.8
鲜 果 114.8
糕点类 120.6
奶及奶制品 127.8
其他食品 111
饮食业 136.8
2.衣着类 119.9
服 装 122.1
衣着材料 113.6
鞋袜帽及其他衣着 117.6
3.家庭设备及用品 111.1
耐用消费品 107.4
家庭日杂用品 117.2
4.医疗保健 111.7
5.交通和通讯工具 106.4
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108.1
7.居住 120.1
水电、燃料 123.2
8.服务项目 124.1
与此前的“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分类相比,可以看到,主要的调整如下:
1)副食品被细分为细粮等11个小类,其中超过食品平均涨幅的有4个,远小于食品平均涨幅的有7个;
2)烟酒茶被细分为2个小类;
3)衣着类被细分为3个小类;
4)药品价格没有被统计在内;
5)增加了“居住”和“水电”这2个小类;
6)增加了“交通和通讯工具”这个大类。
上述调整的“原则”是什么呢?相信大家可以推测出来,那就是:细分可以降低指数的,就细分;细分不能降低指数的,就不细分;指数低的就增加进来,反之就踢出去。
本网友一直觉得奇怪:经常看到报道说药价又暴涨,怎么就从来没有因此影响CPI呢?原来药品根本就没统计在内!按照专家的说法,大概药品与住宅一样,也都属于“投资品”。
不过,为什么药品在1994年被剔除了呢?大家可以看看1994年这个参考文献:《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
可见,国统局当时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然而,再有先见之明,也难免有失误。既然踢出了一类,总得加进来一类。当时,住房主要还是福利分配,虽然房租已经改革了,但是其调整仍然掌握在政府手里。至于水电,当时也还没有外资的问题,所以仍然是可以控制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就更不在话下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国统局也没想到,一直反对“房地产经济”的人,会在1998年突然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最后简要说说为啥国统局不会取消CPI统计。道理很简单:因为它是国家统计局。
看了这句话就已经明白的网友就不用看下去了,下面是写给没明白的网友看的。
国统局是“吃皇粮”的,每年向财政部提交开支预算,财政部再向人大提交总预算,批准之后,按照计划拨钱下来,然后进行各种统计工作。
因此,国统局提交的开支预算,与打算进行的统计工作是有直接关系的。这就像工程师向老板提交工作计划,或者科研人员向基金委提交科研计划,计划被批准了,才拿得到钱。
如果卡嚓掉一个已经成熟的“CPI统计”项目,国统局向财政部要钱的项目就少了一个,分到的份额和钱就会少了,除非裁员,否则待遇肯定要下调。
当然,有人说了,财政部又不看你的眼色。没错,财政部可以不看PM的眼色,但是财政部的钱一共也就那么多,要钱的部门一直也就那么多。
各部门能拿到多少份额,取决于舆论造势、客观需要和自己能拿出多少个有说法的项目来。国统局自己卡嚓掉一个来钱的项目,别的部门当然就可以要求多分一些。
因此,对于国统局而言,进一步“完善”这个已有的CPI统计项目,当然比换一个新项目要方便和划算得多。
例如,厉以宁教授建议,由于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别,基尼系数应该分别统计城市和农村。这个建议显然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基尼系数本来就是为了显示收入差别而设立的,但是国统局就从善如流,依此办理了。为什么呢?倒不是国统局真的认为茅教授说的有道理,只不过这样就能把一个要钱的项目变成两个而已。
很赞哦! (1034)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