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成都老妇打造成“听证专业户”
有消息说,成都市有一个名叫胡丽天的老妇,在随机抽签的情况下,7年里一共参加过19次听证会。据称,该老妇在听证中先后支持过涨水价、涨的士价、涨停车费、摇号购车等等。这位胡丽天自称川内“听证第一人”,她的名言是“人活着就是占用、消耗资源,所以政府收任何费都有理。”因此被网民质疑是“听证会托儿”。
公众的质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机抽签的情况下,怎可能连续19次“抽中”当上听证代表?此中必然有黑幕。二是听证会涉及的都是与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百姓一提涨价就心生反感,而该老妇却每次参加听证会都投赞成票,而且对涨价行为歌颂备至。公众怀疑此人“被收买了”。
从常理推断,我认为公众的怀疑有道理。但也只是怀疑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我们对“被收买了”、“听证会托儿”等说法要慎言。所以本文标题中不说“听证会托儿”而写成“听证专业户”。免得惹上麻烦。我想,如果胡丽天真如她本人辩解的那样“是清白的”,她完全可以对网民的“诬蔑”提起诉讼,并把发布这类消息的网站和媒体列为第二被告,要求停止侵害并赔偿名誉损失。然而没有,因此我有点相信网民的怀疑是有道理的。但我仍然避免使用“被收买了”和“听证会托儿”这种可能惹官司上身的语言,而是较为慎重地写成“听证专业户”。
我认为,被网民曝光的包括胡丽天在内的成都市四名“听证专业户”是时代的产物。据介绍,“我国引入价格听证制度,实施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这一新潮事物日渐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从2002年的铁路票价听证会、2008年的手机漫游资费听证会,再到2009年的哈尔滨水价听证会等,每次听证会的召开即意味着价格的上涨,以至于有人戏称逢听必涨,凸显出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种种不足,包括听证代表不够广泛、听证缺乏透明、流于形式等。”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想:既然每听必涨,而且每个听证项目必然通过,那何必做样子搞听证呢?干脆取消听证会算了。然而不行。因为听证会代表一种进步,代表民主,代表尊重民意。如果取消听证会,则等于把民主这块遮羞布给扯掉了。那怎么行?所以即使是做样子的听证会,也必须要保留,而且要把戏做足。问题是,如果实打实的听证,很多听证项目就不能获得公众通过,就会让政府部门感到为难,因此必须要有一些来自民间但又甘愿为涨价唱赞歌的听证代表。胡丽天等“听证专业户”就应运而生。她(他)们实实在在是时代的产物。
如果没有胡丽天这样的一批听证代表,政府的意图就得不到贯彻,民主的表象就得不到维持,民间和政府就会僵持不下,百姓也就谈不上正常生活了。所以,胡丽天这样的“听证专业户”的功过是非,目前还不好下断言。若干年以后,若干代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种现象,也许会更公正一些。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实现共和以后还不能马上实行宪政,而是要先实行一段时间的“训政”,然后才能铺开实行宪政。因为中国老百姓太缺乏民主的训练了,先要有个铺垫才行。所以,胡丽天等“听证专业户”在当前应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她(他)们是配合政府搞“铺垫”的好市民。
我相信,站在胡丽天等四名“听证专业户”的立场上,要让她(他)们从内心摆脱“被收买”的精神桎梏是很难的。一般来说欺人比较容易实现,自欺就非常困难了。但我们现在的时代就提供了这种精神动力和心理环境,让“听证专业户们”不但不会背“被收买”的思想包袱反而还会产生“成就感”。这得感谢我们的时代。
是新旧交替的时代、新旧观念共存的时代造就了胡丽天们。这就是结论。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1/0716/14/793E126K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