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干部和论坛学者的距离有多遥远?
地板干部和论坛学者的距离有多遥远?
马望野
==================================
日前,偶然在同一天的两张报纸上,看到同一题材的两篇文章。于是,得到这个题目,写将起来。自己也不知道会扯到哪儿去。走着瞧吧,您呐!
(甲)
第一篇文章,讲的是乡镇干部如何工作的情况。题目是:
+++++++++++++++++++++++++++++++++++++++++++
《乡镇干部权小责重最焦虑 自称“地板干部”》
+++++++++++++++++++++++++++++++++++++++++++
“投身乡镇英勇无畏,工作生活极其繁碎,各种检查屁股紧催,日不能息夜不能睡,接待应酬经常喝醉,不伤感情只好伤胃,身在其中方知其味。。。。。。”最近,这首出自乡镇干部之手的“打油诗”引发众多“乡官”热议。乡镇干部,他们自称“地板干部”,权力不大,工作庞杂,压力不小。虽然有一肚子苦恼,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敢挑破,一怕上级领导说他们牢骚满腹,影响以后进步;二怕老百姓说他们矫情、博同情。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省乡镇干部群体,倾听他们的辛酸和苦恼。
[权小责重最焦虑]
“压力大”,“工作难”,这是记者采访各地乡镇干部时,他们谈到的最大感受。
俗话说,“上面一条线,下面一根针”。“各个部门的工作,只要行政命令一下,最后都要压到乡镇,各种指标接连压过来,使乡镇干部穷于应付。”温州文成一位山区乡长坦言。一些乡镇干部将权小责大的矛盾形象地比喻为“小马拉大车”。乡镇在户籍管理、行政司法、土地要素、财税分配、项目审批、投资规模、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点使不上劲的尴尬,乡镇政府实际上处于一种为部门“打工”的窘况,上级部门关键性权力没有下放。
[经济发展最迫切]
发展地方经济,成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们最迫切的工作内容。“虽说基层发展不能单纯看GDP,但实际上很多评比、排名,甚至评价一个干部的能力,还是看这个数据。”宁波一位镇长无奈地说,经济发达乡镇也有自己的难处,一边要想办法抓经济,一边要抓环保,难免会两难。今年下半年,节能降耗的压力特别大,指标都已经下达到我们乡镇一级,上头下了死命令,必须完成。可是,企业怨言很多,因为限电,生产受到影响。
[一票否决最吓人]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生态建设、计划生育、社会综治、招商引资、森林防火。。。。。。每项工作都“特别重要”,每项工作都引入“一票否决制”。
“上面千斤担,乡镇一肩挑。检查天天有,事事能摘帽。”不少乡镇领导如此描述工作中的烦恼。“突出工作重点,给干部压担子,并没错。但现在,上面动不动就出个专项检查、达标考核,动辄就与‘一票否决’挂钩,实在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位已在乡镇工作近10年的干部感叹。
一些乡镇干部说,由于很多上级监管部门只设到县级,在镇里没有触角。而镇没有赋予相当执法权,出了问题又要承担责任。(据《浙江日报》)
(《北京社区报》2010/10/15)
——旁白: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这些乡镇干部自称为“地板干部”了。他们处在最低层,所有的脚,都要踩在他们身上;所有的担子,都要压在他们身上。兵头将尾嘛!实在难为。特别是他们身处现场的最前沿,直面的不只是一类矛盾,而且社会综治并不如字面上那么简单;要能够保持安定团结,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须知。“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是眼下所有干部念念不忘的要求啊。有谁能给他们一点体谅,理解,指点,支持和帮助呢?。。。。。。
(乙)
第二篇文章,正好讲的是如何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意见。刊登在“学者论坛”上。题目是:
+++++++++++++++++++++++++++++++++++++++++++++++++++++++++++++
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李培林)
++++++++++++++++++++++++++++++++++++++++++++++++++++++++++++++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系、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现实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带来管理难题]。。。。。。
[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重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注重基层实践创新发挥社会组织体系作用]。。。。。。
注重发挥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注重发挥事业单位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注重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注重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摘录者按:该文篇幅较长,以上除第一个段落外,其余只留下了提纲,但原意并没有被修改。原文详见〈人民日报〉2010/10/15)
——旁白:此文论述的也是社会管理问题,尽管着眼点偏重在安定团结方面,当然也不能脱离基层,尤其是乡镇干部的工作,上一篇文章讲到乡镇干部还要处理的“社会综治”,不就是这篇文章重点所在的“安定团结”么?所以,此文也应该视为担负着给乡镇干部拿主意、出点子、想办法、解困难的任务吧?可惜,学者在论坛上的高见,却离基层,特别是离乡镇干部太遥远了。人们甚至不能不怀疑,他们在写作的时候,脑子里想没有想到身处基层第一线的乡镇干部?了解不了解基层的实际?自己写的东西对乡镇干部有多少用处?乡镇里的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区、社团、行业以及中介组织在哪儿?需要他们出面的时候能帮上多少忙?。。。。。。雾里看花,隔靴抓痒,此之谓也。尽管,人们不能否定该文的作者的责任心不是不强的、用意不是不好的、建议不是不无价值的(不过,要讲到最有价值,我看,所提出的办法,应当是能够从源头上消除那造成社会不稳定病灶的癌基因。饶舌了),要不然,也不会被慧眼识珠的党报编者选登上“学者论坛”了!事出有因。还是由于“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急需维护安定团结吧!拿着汽水当啤酒的事情,是经常会发生的。特别是酒瘾刚上来的时候。
——在这里,亟须再重温一下不能不牢牢记住的一些备忘录: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
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理论的说明。(《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 “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
“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行动的向导。(《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
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
如果我们身为中国共产党员,却对于中国问题熟视无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末,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
(20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