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唯物史观的内在矛盾——“唯物史观悖论”
本文提供实用SEO优化方法,涵盖网站排名提升技巧与搜索引擎策略。通过内容优化技巧和关键词布局方案,结合长尾词应用指南,帮助网站实现高效自然排名增长。
亦文:谈谈唯物史观的内在矛盾——“唯物史观悖论”
亦文 [[email protected]]
[http://yiwen0.yeah.net 或 http://yiwen1.yeah.net]
〔提要〕
本文通过全面剖析唯物史观和人类起源等问题,
1、较详细地介绍了唯物史观的全貌;
2、揭示了唯物史观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唯物史观悖论”;
3、论述了人的定义和起源问题,并相应揭示了相关的人类生活关系、经济基
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等之起源以及唯物史观包含悖论的原因;
4、阐述了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动力、发展目的和手段,以及科学技术和
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等;
5、论证了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生产力没有发展要求等等。
〔关键词〕唯物史观悖论 基础 权威公理 生产中心论 生活关系 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 生产力 目的 手段 劳动 人 古猿 发展动力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相互批评和交流,不难发现,虽然有不少人自认为是一个历
史唯物主义者,并为了捍卫唯物史观而真诚地努力奋斗,但事实上,其中大部分人
除了知道一点唯物史观最大众化的结论和规律,知道所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概
念及其作用公式等以外,对于事关唯物史观根本的其之出发点、根本基础,以及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那些结论、规律和概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可以说是所知
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因而难免下笔千言,仅及皮毛,稍严重点的则不及题义,
更有甚者如到底先生者,则是有如僵蛇反噬,打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却不断
把棍子狠狠地打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唯物史观的头上,连其最基本、最核心的
理论如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等都从老根上给全盘否定了。虽是事出有因,
但也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鉴于大多数批评者还是抱着一个善意的目的和良好的愿望来著文捍卫唯物史观
的,因而为使大家对唯物史观的全貌能有一个清楚和彻底的认识,从而彻底搞清楚
马克思及其唯物史观犯错误的根源所在,我们不妨在这里对唯物史观及其重要概念
和结论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作一全面和彻底的剖析。
一、唯物史观全貌
1、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基础、权威公理和“生产中心论”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根本基础是什么?显然这是事关唯物史观根本的原则问题,
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多种场合、多次撰文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
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
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
时终于被承认了”〔1〕。
所以,人类“必须吃喝住穿”的消费生理特性所具有的无可争辩的必然性,就
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因为“必须吃喝住穿”是一个人人皆可以经验感知的事实,
所以,唯物史观把出发点建立在这里,只要人的生理特性还没有改变成不消费也能
生存,它就永远都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客观必然性规律和真理。也因此,它也是唯人
史观的出发点。所以,在出发点问题上,唯物和唯人史观并没有分歧,而是完全相
同的。
由这个出发点出发,唯物史观只是进行了一次最简单的无条件画等号运算,立
刻就确定了自己的“真正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
须劳动”。也就是说,马、恩认为:必须吃喝住穿=必须劳动,这是“一个很明显
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而且“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时
终于被承认了”。
由于马、恩并没有给出“必须吃喝住穿=必须劳动”这个等式无条件成立的证
明,而只是把它看作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所以这个等式在这里事实上是以公理
的形式存在和成立的。由于马、恩认为这个公理具有历史权威性,所以,我们不妨
就将其称为权威公理。很显然,在马、恩看来,权威公理就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基
础”,从而也是其唯物史观的“真正基础”。
由权威公理这个人类历史的“真正基础”出发,不用任何运算和证明,立刻就
可以直接推出以下几个具有原理性、根本性的重要结论:
a、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劳动生产活动:由于必须劳动,因此,人
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
。
b、人类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和前提也是劳动生产活动:由于必须劳动,因此,
劳动生产活动就成为“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
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及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
c、劳动生产活动“与一切社会形式无关,是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永恒的必然性”〔15〕。
d、因此,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活动或者说由人作为劳动者的劳动
生产——人工生产活动,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决定人类社会生存和变化发展的根本
因素,从而确立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中心论”或曰“生产决定论”。
而这第d点“生产中心论”,正是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根本性结论和观点,也
是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及其之间的所谓矛盾运动、规律及作用等安身立命的
根本基础。若失去了“生产中心论”这个基础,则生产力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作用显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那么,人工生产活动又是如何决定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的呢?为回答这个问
题,我们就不能不详细探讨一下人工生产的构成要素及其具体进行过程问题。
2、生产方式
人类是怎样进行生产的呢?或者说,人类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呢?这
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所谓的生产方式问题。
就象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一样,任何时代的生产,总是具有
一定生产方式的生产,没有生产方式的生产当然也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因而所
谓生产方式,当然也就是指那些使生产得以进行和得以实现的方式。不同时代的不
同生产方式,当然也就代表着不同时代、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生产。构成生产方式的
要素和内容,当然也就是构成生产本身的要素和内容。
只要人工生产稍有发展,人们的生产活动就不可能孤立地、单独地进行,而必
然是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
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6〕。因此,生产在稍有发展以后
的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成员的共同生产或曰社会生产。
这样,由“生产中心论”立即可以推知,具体决定不同时代人类社会制度的因
素当然只能是这些时代具有不同生产方式的具体社会生产,而不可能是抽象的一般
性生产。所以,作为“生产中心论”的直接推论,不同时代的不同生产方式或曰不
同方式的社会生产,也就成为划分和决定不同时代的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形态的决
定因素和标志。因此,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
于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
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
那么,不同的生产方式或不同方式的社会生产又是由那些不同因素构成和决定
的呢?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通过对不同时代生产方式的详细分析,将构成生产方式的要素归纳抽象
为两个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体。那么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呢?
任何社会生产,总是具有一定发展水平或高度的生产,没有发展水平或高度的
社会生产显然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社会生产的一定发展水平或高度,事实上就
是相应时代的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控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发展水平的物质表现和代表。
而被马克思用来代表和表示这种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或高度的要素,就是生产力。
由于决定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或高度的因素,就是具体进行劳动生产活动的劳
动者的劳动技能及其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劳动资料不仅是劳动者发展
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3〕,所以,具有一定劳
动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及其使用的具有相应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也就成为构成生
产力的两个基本要素。
生产关系则被马克思定义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
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
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
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7〕。“生产
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
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6〕。
按照马克思认为“财产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7〕和恩格斯概
括的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的进行产品分配的
条件和形式”〔8〕等进一步论述,斯大林把生产关系又具体概括为三个要素:“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
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3)完全以
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9〕等。
作为社会生产或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构成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是如何决
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呢?
4、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唯物史观认为,在决定相应社会制度的特征和性质的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始终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中,生产关系则具有相
对静止性,变化发展较为缓慢、滞后。所以,“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
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
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
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
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
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7〕。
因此,“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支配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
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它的自然发展的各个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妊娠期和减轻分娩
的痛苦。……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
的”〔10〕。
这就是唯物史观所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和矛盾运动过程,
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只不过是这种矛盾运动过程的结果而已,并由此而形成了人
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社会经济
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5〕。
上述这一切也就是唯物史观展现给我们的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如同列
宁所总结的那样:马克思通过“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
产力的高度”,得以做到了“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第一次把
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
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4〕,从而完整地完成了他的唯物史观
——唯物质生产主义历史观的创建全过程。
就这样,从“人们必须吃喝住穿”出发,历经权威公理、“生产中心论”、生
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生
产关系总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等等,最终到达“社会经济形
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结论〔5〕,马克思终于建成了他的似乎无可辩
驳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第
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从而把人类历史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面解放了
出来,确立了唯物史观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主导和权威地位。
二、唯物史观内在的矛盾:“唯物史观悖论”
从唯物史观大厦的组建过程不难发现,“生产中心论”是这个大厦的核心和顶
梁柱。正是因为有了“生产中心论”,才使得许多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变成为非
常简单的事实和推论而迎刃而解了。比如生产方式或一定方式的社会生产对于一定
阶段人类社会生活和形态的决定作用问题;把人类的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的问
题;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问题;“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
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
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6〕问题等等,就都是这样。
本来形如“为什么能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等这一类问题都是很难回
答和证明的问题,但由于“生产中心论”,它们就都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推论:因为
人工生产活动是决定人类社会生存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所以,人类社会的最基
本关系当然也就是生产关系,社会财产关系也因此而变成了当然的“生产关系的法
律用语”等等。马克思也正是因此才能够做到“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
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做到了“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
但是,“生产中心论”——人工生产活动是决定人类社会生存和变化发展的根
本因素,并非是个先天就自然而然成立的事实或必然性规律,而是马、恩推导出来
的结论和规律,而他们推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和证明就是权威公理:“人们首先必须
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所以,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都是建立在这
个权威公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这个公理不正确,那么整个唯物史观理论大厦就都
成了建立在流沙堆上的建筑,稍有风吹沙流,就会顷刻土崩瓦解。由此可见,权威
公理的权威也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完全可以决定唯物史观理论大厦生死存亡的最
高境界。那么权威公理是否正确呢?
我在“唯物史观否认剥削的铁证——谈谈剥削问题”一文中已对权威公理的错
误作了解说。这里,我们再次较详细地阐述一下其基本原理:
1、如果权威公理是正确的:必须吃喝住穿=必须劳动,那就是说:不存在没
有吃喝住穿等消费行为的不消费者,就等于不存在没有劳动行为的不劳动者。这样
一来,由于没有吃喝住穿人就得死,所以没有劳动人也得死,因此这个世界上就没
有不劳动者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可能性!因而不劳而获的剥削、寄生者阶级也就是绝
对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
这样,以劳动与否划界的劳动者阶级和剥削寄生者阶级及其矛盾和斗争等也就
都变成了子虚乌有,从而以消灭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阶级
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等为目标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及其实践,就象堂·吉柯德
斗风车一样,纯粹就是庸人自扰或神经不正常者的胡思乱想,从而证明马克思的社
会发展学说是完全错误的,是马克思神经错乱的结果和产物。
2、如果权威公理是错误的:必须吃喝住穿不等于必须劳动,那就是说,人类
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不是劳动生产,因而劳动生产也不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
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及一切
历史的基本条件”,从而也并非是什么“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永恒的
必然性”,从而“生产中心论”——人工生产活动是决定人类社会生存和变化发展
的根本因素,就是不可能成立的错误结论和规律。而这样一来,唯物史观建立在“
生产中心论”基础上的一系列后继推论就都失去了立论和成立的基础,从而整个唯
物史观的理论大厦就立刻变成了没有基础的海市蜃楼,只能土崩瓦解、随风飘散了,
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发展学说当然也就只能是似是而非的伪科学了。
所以,无论权威公理是否成立,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都是不可能成立和不可
能正确的伪科学。并且由于唯物史观内含的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与集合论中的罗素
悖论有点类似,所以我把由于唯物史观内含的矛盾而导致的这种两难结果称为“唯
物史观悖论”。
由“唯物史观悖论”可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根本就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荒
谬学说,因而由其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实践走入死胡同,造成今天这样的失
败和挫折,正是其先天不足、“胎”里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从马克思主义诞生那
天起就早已命中注定了的。
那么,唯物史观为什么会造成悖论呢?要全面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仔细
考察一下人类自身的来龙去脉和历史。
三、人的定义问题
什么是人?这是任何一种人类历史观的基础,不同的人的定义,当然会产生不
同的历史观。所以,首先搞清什么是人的问题,确立人的定义或人猿分界线,这是
研究和确认任何一种历史观正确与否的唯一正确起点。
现代人类与现代猩猩一样,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从而都是古猿的子孙,这
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这也就是我们考察什么是人及其相对应的人类发展史
的出发点。
由这一点出发,我们立刻就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结论:
a、在生物进化史中,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连续进化历史是一种与人的意识无关
的客观存在。对于这种客观存在,在学术上当然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来划分
其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就象在数轴上确定原点来划分正负数一样,不同的
人的定义,只是在生物进化史中确立了不同的人的原点或起始点,或者说确立了不
同的人与猿的分界线,从而在学术上形成相对应的不同人类发展史的坐标系而已,
但决不会对这种客观存在的连续进化史本身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也象数学一样,
这种由于定义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人类发展史的坐标系,当然也可以通过坐标原点平
移和旋转等操作而相互转化。
所以,如何定义人及形成其相对应的人类发展史的坐标系的问题,只具有学术
上的意义,而不会影响历史事实。但若要确认一种历史观是否正确,却必须在同一
坐标系下讨论,否则,风马牛不相及,那就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了。
由于我们讨论和批评的对象是唯物史观,所以,也就只能用它的人的定义及其
坐标系来研讨人类发展史了。而这也就是我们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人的定
义:“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的原因所在。因为它与唯物史
观区分人与兽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
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
开来”〔11〕。
又由于这个人的定义使用了“劳动”一词,为了避免误解,也为严格起见,我
把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也并列于此。关于劳动定义问题的详细讨论,有兴趣者可以
参见我的“什么是劳动——析到底先生的劳动成果”(网址同上)一文。
马克思所定义的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或利用就是劳动”〔12〕。由于使
用或利用劳动力的过程,也就是劳动者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过程,所以,马克思
的定义也就是说:
所谓劳动,就是劳动者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过程分解为下列简
单要素:1、人本身的活动或劳动本身;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12〕,
或简言之,劳动由:1、劳动者,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等三要素构成,缺
一不可。
b、就象猩猩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自然要继承和保持古猿的许多遗产和特点
一样,人类作为古猿的子孙,自然也要从祖先古猿那里继承到许多遗产和特点。并
且由于猩猩和人类出于同源,所以,现代猩猩的发展阶段也必然是现代人类进化发
展过程中曾经经过的阶段,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参照猩猩的社会来研究人类或人类
的祖先古猿社会发展的相应阶段。
那么,人类从古猿那里都继承了些什么遗产呢?
四、人类的生活关系,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起源
按照人的定义,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是唯物史观划分人与猿的分界线。所
以,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13〕
。而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节目中可以看到,现代猩猩也已经学会了最
简单的劳动技术,从而能够进行最简单的劳动——用自己制造的木棍捕食蚂蚁,用
石块砸碎坚果然后食用等。因此,按照唯物史观的人的定义,古猿进化到与现代猩
猩相类似的阶段时,就已经算是跨过了人猿分界线或人类历史坐标系的0点而走进
了人类历史时代,从而开创了人类历史的纪元,拉开了人类社会的序幕。
人类进化发展到今天,已与古猿或现代猩猩产生了巨大的区别,以致一眼就可
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但这并不能否认古猿的一个分支,由于学会了劳动而
跨过了人猿分界线变成了人而从古猿群中脱颖而出时,与其它古猿分支的差别是微
乎其微的,而必然要与现代类人猿相类似。所以,用现代类人猿与现代人的差别来
衡量古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差别,是肯定不会得到正确的结论的。
从古猿跨过人猿分界线从而“人猿相辑别”的这一刻可知,它虽然变成了人,
但其生存环境和条件以及自身的生理特性等都与古猿没多少差别,因而除了多掌握
了一点劳动技术之外,此刻的人就象现代猩猩一样,与其他古猿其实并没有本质区
别,也因此而必然要继承了古猿的所有遗产。那么这都是些什么遗产呢?
首先,古猿不会劳动,因而生产力等于0,当然也根本没有生产关系可言,但
也照样生存,所以,也必然要具有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条件。这一点,从现代猿
群的现实生活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那么在自己不劳动的条件下,古猿又是怎样维持
自身的生存的呢?
从现代动物不会劳动依然生存的条件可知,古猿当然也是依靠天然生产的生活
资料而维持自身的生存的。因此,生活资料的来源,除了人类自己人工生产是一个
以外,还有一个天然生产来源,并且这才是最根本的来源,比人工生产来源要历史
悠久、范围广阔得多,而这也就是“必须吃喝住穿并不等于必须劳动”的唯人史观
观点的物质基础和根源。
古猿虽然没有生产,但其在“必须吃喝住行”这一点上,和现代人类并没有区
别,因而生活资料的消费活动却是必须有的,因而也必然要有满足消费需要所必需
的一切要素。因此,古猿也必须要有维持生存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那么,它们
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又是怎样的呢?
既然有生活资料,那就首先必然客观存在着生活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这就形
成了生活资料所有制问题。其次就是作为消费者,他们如何获取和分配这些生活资
料的问题,再之,古猿个体之间也必然要存在一定的自然分工、相互帮助等相互关
系问题。通过对现代猩猩的考察,不难发现,它们在自己生存的地域或势力范围内,
生活资料是群体公有的,以自行采食、各得所需的方式获取和分配这些生活资料,
相互之间是一种自然分工、平等互助、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的自然平等关系等。
因而这几个要素也就构成了它们的生活关系:1、生活资料所有制,2、获取和分
配生活资料的方式,3、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生活关系的要素总和起来,显然
也就是它们维持自身生存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它
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以群体方式按自然分工共同御敌,共同维护群体的安全和领
地范围等等。而这种经济基础和社会组织形式的统一,就是它们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古猿没有劳动生产活动,从而没有所谓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但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关系、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
而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野生动物界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现象。所以,生活关系及其
总和所成的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等,这些与人工生产活动无关而可
以独立存在的社会事物,就是古猿作为祖先而留给人类的遗产。并且对于初生的人
类而言,就象现代猩猩一样,人工劳动生产生活资料——用木棍捕食蚂蚁等,只是
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剂性或改善生活的活动,根本不可能成为什么决定人类生存的因
素。而从祖先那里继承的遗产,当然也不是短期内就会发生本质改变的。
而到这里,我们就已经可以知道唯物史观为什么会内含无法解决的悖论了。因
为从“必须吃喝住穿”或者说必须消费生活资料这一点出发,在劳动产生之前,就
已经产生和存在了生活关系、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等一系列与劳动
生产完全无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事物。而也正是这些社会事物和具有转化成为人的
潜力的古猿的预先存在,才使得由三要素构成的劳动生产活动从无到有产生出来变
成为可能,生产力也才有了从无质变为有而打破零的纪录,然后不断提高自己的发
展水平和高度的客观可能性。
所以,在一定外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古猿的一个分支学会了制造工具等劳动
技术而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了劳动生产活动,并由此也使得自身转化成为人,然后以
此为出发点逐步走上了依靠自己的劳动、生产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的道路,这才是
人类的真正起源和形成过程。
劳动虽然通过相互作用对已跨过人猿分界线的人的进一步进化发展起到了巨大
的外部推动作用,但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也
就是为什么只有古猿而不是别的什么动物能够进化为人的原因所在。所以,忽视内
因的决定作用,过分夸大劳动作为外因所能起到的应有作用,甚至认为是什么“劳
动创造了人本身”〔14〕的唯物史观观点,是只见外因、不见内因从而完全不符
合客观实际的错误观点。否则,劳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或先
天存在的不成?!
所以,对历史和现实事实缺乏必要和深入的研究,过分相信经验和直观而没有
经过深思熟虑地论证和理性分析证明,以至造成了一个无法挽救的致命错误——把
一个本非无条件成立的等式“必须吃喝住穿=必须劳动”作为不证自明的无条件权
威公理和自己理论的真正基础来使用,导致劳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
作用被放大到了荒谬的地步,并由此进一步把本与劳动生产无关的人类的生活关系、
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等,统统都归入到生产关系的范畴,使得人类
的社会关系、生活关系、生活方式等都变成了什么生产关系,最终使得本来只是为
人类生活目的服务、只是一种获取生活资料的新手段和新来源的人工生产活动,本
末倒置地成为决定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及决定因素,成为“人类生
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永恒的必然性”〔15〕!这种只见生产、不见生活,
只有手段、没有目的,只有主观臆造的生产关系而没有符合实际的生活关系,完全
脱离客观实际、本末倒置的主观臆想,内含无法解决的悖论是理所当然的,而没有
悖论才是真正不可思议的。
而这一切,也就是辩证唯人主义的历史观——唯人史观产生和存在、并必然要
战胜和取代唯物史观的客观基础和历史必然性所在!
[http://yiwen0.yeah.net 或 http://yiwen1.yeah.net]
〔提要〕
本文通过全面剖析唯物史观和人类起源等问题,
1、较详细地介绍了唯物史观的全貌;
2、揭示了唯物史观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唯物史观悖论”;
3、论述了人的定义和起源问题,并相应揭示了相关的人类生活关系、经济基
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等之起源以及唯物史观包含悖论的原因;
4、阐述了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动力、发展目的和手段,以及科学技术和
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等;
5、论证了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生产力没有发展要求等等。
〔关键词〕唯物史观悖论 基础 权威公理 生产中心论 生活关系 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 生产力 目的 手段 劳动 人 古猿 发展动力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相互批评和交流,不难发现,虽然有不少人自认为是一个历
史唯物主义者,并为了捍卫唯物史观而真诚地努力奋斗,但事实上,其中大部分人
除了知道一点唯物史观最大众化的结论和规律,知道所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概
念及其作用公式等以外,对于事关唯物史观根本的其之出发点、根本基础,以及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那些结论、规律和概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可以说是所知
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因而难免下笔千言,仅及皮毛,稍严重点的则不及题义,
更有甚者如到底先生者,则是有如僵蛇反噬,打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却不断
把棍子狠狠地打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唯物史观的头上,连其最基本、最核心的
理论如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等都从老根上给全盘否定了。虽是事出有因,
但也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鉴于大多数批评者还是抱着一个善意的目的和良好的愿望来著文捍卫唯物史观
的,因而为使大家对唯物史观的全貌能有一个清楚和彻底的认识,从而彻底搞清楚
马克思及其唯物史观犯错误的根源所在,我们不妨在这里对唯物史观及其重要概念
和结论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作一全面和彻底的剖析。
一、唯物史观全貌
1、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基础、权威公理和“生产中心论”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根本基础是什么?显然这是事关唯物史观根本的原则问题,
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多种场合、多次撰文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
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
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
时终于被承认了”〔1〕。
所以,人类“必须吃喝住穿”的消费生理特性所具有的无可争辩的必然性,就
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因为“必须吃喝住穿”是一个人人皆可以经验感知的事实,
所以,唯物史观把出发点建立在这里,只要人的生理特性还没有改变成不消费也能
生存,它就永远都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客观必然性规律和真理。也因此,它也是唯人
史观的出发点。所以,在出发点问题上,唯物和唯人史观并没有分歧,而是完全相
同的。
由这个出发点出发,唯物史观只是进行了一次最简单的无条件画等号运算,立
刻就确定了自己的“真正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
须劳动”。也就是说,马、恩认为:必须吃喝住穿=必须劳动,这是“一个很明显
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而且“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时
终于被承认了”。
由于马、恩并没有给出“必须吃喝住穿=必须劳动”这个等式无条件成立的证
明,而只是把它看作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所以这个等式在这里事实上是以公理
的形式存在和成立的。由于马、恩认为这个公理具有历史权威性,所以,我们不妨
就将其称为权威公理。很显然,在马、恩看来,权威公理就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基
础”,从而也是其唯物史观的“真正基础”。
由权威公理这个人类历史的“真正基础”出发,不用任何运算和证明,立刻就
可以直接推出以下几个具有原理性、根本性的重要结论:
a、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劳动生产活动:由于必须劳动,因此,人
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
。
b、人类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和前提也是劳动生产活动:由于必须劳动,因此,
劳动生产活动就成为“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
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及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
c、劳动生产活动“与一切社会形式无关,是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永恒的必然性”〔15〕。
d、因此,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活动或者说由人作为劳动者的劳动
生产——人工生产活动,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决定人类社会生存和变化发展的根本
因素,从而确立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中心论”或曰“生产决定论”。
而这第d点“生产中心论”,正是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根本性结论和观点,也
是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及其之间的所谓矛盾运动、规律及作用等安身立命的
根本基础。若失去了“生产中心论”这个基础,则生产力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作用显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那么,人工生产活动又是如何决定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的呢?为回答这个问
题,我们就不能不详细探讨一下人工生产的构成要素及其具体进行过程问题。
2、生产方式
人类是怎样进行生产的呢?或者说,人类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呢?这
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所谓的生产方式问题。
就象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一样,任何时代的生产,总是具有
一定生产方式的生产,没有生产方式的生产当然也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因而所
谓生产方式,当然也就是指那些使生产得以进行和得以实现的方式。不同时代的不
同生产方式,当然也就代表着不同时代、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生产。构成生产方式的
要素和内容,当然也就是构成生产本身的要素和内容。
只要人工生产稍有发展,人们的生产活动就不可能孤立地、单独地进行,而必
然是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
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6〕。因此,生产在稍有发展以后
的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成员的共同生产或曰社会生产。
这样,由“生产中心论”立即可以推知,具体决定不同时代人类社会制度的因
素当然只能是这些时代具有不同生产方式的具体社会生产,而不可能是抽象的一般
性生产。所以,作为“生产中心论”的直接推论,不同时代的不同生产方式或曰不
同方式的社会生产,也就成为划分和决定不同时代的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形态的决
定因素和标志。因此,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
于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
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
那么,不同的生产方式或不同方式的社会生产又是由那些不同因素构成和决定
的呢?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通过对不同时代生产方式的详细分析,将构成生产方式的要素归纳抽象
为两个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体。那么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呢?
任何社会生产,总是具有一定发展水平或高度的生产,没有发展水平或高度的
社会生产显然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社会生产的一定发展水平或高度,事实上就
是相应时代的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控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发展水平的物质表现和代表。
而被马克思用来代表和表示这种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或高度的要素,就是生产力。
由于决定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或高度的因素,就是具体进行劳动生产活动的劳
动者的劳动技能及其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劳动资料不仅是劳动者发展
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3〕,所以,具有一定劳
动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及其使用的具有相应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也就成为构成生
产力的两个基本要素。
生产关系则被马克思定义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
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
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
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7〕。“生产
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
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6〕。
按照马克思认为“财产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7〕和恩格斯概
括的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的进行产品分配的
条件和形式”〔8〕等进一步论述,斯大林把生产关系又具体概括为三个要素:“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
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3)完全以
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9〕等。
作为社会生产或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构成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是如何决
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呢?
4、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唯物史观认为,在决定相应社会制度的特征和性质的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始终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中,生产关系则具有相
对静止性,变化发展较为缓慢、滞后。所以,“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
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
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
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
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
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7〕。
因此,“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支配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
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它的自然发展的各个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妊娠期和减轻分娩
的痛苦。……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
的”〔10〕。
这就是唯物史观所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和矛盾运动过程,
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只不过是这种矛盾运动过程的结果而已,并由此而形成了人
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社会经济
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5〕。
上述这一切也就是唯物史观展现给我们的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如同列
宁所总结的那样:马克思通过“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
产力的高度”,得以做到了“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第一次把
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
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4〕,从而完整地完成了他的唯物史观
——唯物质生产主义历史观的创建全过程。
就这样,从“人们必须吃喝住穿”出发,历经权威公理、“生产中心论”、生
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生
产关系总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等等,最终到达“社会经济形
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结论〔5〕,马克思终于建成了他的似乎无可辩
驳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第
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从而把人类历史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面解放了
出来,确立了唯物史观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主导和权威地位。
二、唯物史观内在的矛盾:“唯物史观悖论”
从唯物史观大厦的组建过程不难发现,“生产中心论”是这个大厦的核心和顶
梁柱。正是因为有了“生产中心论”,才使得许多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变成为非
常简单的事实和推论而迎刃而解了。比如生产方式或一定方式的社会生产对于一定
阶段人类社会生活和形态的决定作用问题;把人类的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的问
题;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问题;“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
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
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6〕问题等等,就都是这样。
本来形如“为什么能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等这一类问题都是很难回
答和证明的问题,但由于“生产中心论”,它们就都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推论:因为
人工生产活动是决定人类社会生存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所以,人类社会的最基
本关系当然也就是生产关系,社会财产关系也因此而变成了当然的“生产关系的法
律用语”等等。马克思也正是因此才能够做到“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
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做到了“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
但是,“生产中心论”——人工生产活动是决定人类社会生存和变化发展的根
本因素,并非是个先天就自然而然成立的事实或必然性规律,而是马、恩推导出来
的结论和规律,而他们推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和证明就是权威公理:“人们首先必须
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所以,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都是建立在这
个权威公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这个公理不正确,那么整个唯物史观理论大厦就都
成了建立在流沙堆上的建筑,稍有风吹沙流,就会顷刻土崩瓦解。由此可见,权威
公理的权威也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完全可以决定唯物史观理论大厦生死存亡的最
高境界。那么权威公理是否正确呢?
我在“唯物史观否认剥削的铁证——谈谈剥削问题”一文中已对权威公理的错
误作了解说。这里,我们再次较详细地阐述一下其基本原理:
1、如果权威公理是正确的:必须吃喝住穿=必须劳动,那就是说:不存在没
有吃喝住穿等消费行为的不消费者,就等于不存在没有劳动行为的不劳动者。这样
一来,由于没有吃喝住穿人就得死,所以没有劳动人也得死,因此这个世界上就没
有不劳动者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可能性!因而不劳而获的剥削、寄生者阶级也就是绝
对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
这样,以劳动与否划界的劳动者阶级和剥削寄生者阶级及其矛盾和斗争等也就
都变成了子虚乌有,从而以消灭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阶级
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等为目标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及其实践,就象堂·吉柯德
斗风车一样,纯粹就是庸人自扰或神经不正常者的胡思乱想,从而证明马克思的社
会发展学说是完全错误的,是马克思神经错乱的结果和产物。
2、如果权威公理是错误的:必须吃喝住穿不等于必须劳动,那就是说,人类
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不是劳动生产,因而劳动生产也不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
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及一切
历史的基本条件”,从而也并非是什么“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永恒的
必然性”,从而“生产中心论”——人工生产活动是决定人类社会生存和变化发展
的根本因素,就是不可能成立的错误结论和规律。而这样一来,唯物史观建立在“
生产中心论”基础上的一系列后继推论就都失去了立论和成立的基础,从而整个唯
物史观的理论大厦就立刻变成了没有基础的海市蜃楼,只能土崩瓦解、随风飘散了,
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发展学说当然也就只能是似是而非的伪科学了。
所以,无论权威公理是否成立,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都是不可能成立和不可
能正确的伪科学。并且由于唯物史观内含的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与集合论中的罗素
悖论有点类似,所以我把由于唯物史观内含的矛盾而导致的这种两难结果称为“唯
物史观悖论”。
由“唯物史观悖论”可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根本就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荒
谬学说,因而由其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实践走入死胡同,造成今天这样的失
败和挫折,正是其先天不足、“胎”里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从马克思主义诞生那
天起就早已命中注定了的。
那么,唯物史观为什么会造成悖论呢?要全面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仔细
考察一下人类自身的来龙去脉和历史。
三、人的定义问题
什么是人?这是任何一种人类历史观的基础,不同的人的定义,当然会产生不
同的历史观。所以,首先搞清什么是人的问题,确立人的定义或人猿分界线,这是
研究和确认任何一种历史观正确与否的唯一正确起点。
现代人类与现代猩猩一样,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从而都是古猿的子孙,这
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这也就是我们考察什么是人及其相对应的人类发展史
的出发点。
由这一点出发,我们立刻就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结论:
a、在生物进化史中,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连续进化历史是一种与人的意识无关
的客观存在。对于这种客观存在,在学术上当然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来划分
其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就象在数轴上确定原点来划分正负数一样,不同的
人的定义,只是在生物进化史中确立了不同的人的原点或起始点,或者说确立了不
同的人与猿的分界线,从而在学术上形成相对应的不同人类发展史的坐标系而已,
但决不会对这种客观存在的连续进化史本身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也象数学一样,
这种由于定义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人类发展史的坐标系,当然也可以通过坐标原点平
移和旋转等操作而相互转化。
所以,如何定义人及形成其相对应的人类发展史的坐标系的问题,只具有学术
上的意义,而不会影响历史事实。但若要确认一种历史观是否正确,却必须在同一
坐标系下讨论,否则,风马牛不相及,那就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了。
由于我们讨论和批评的对象是唯物史观,所以,也就只能用它的人的定义及其
坐标系来研讨人类发展史了。而这也就是我们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人的定
义:“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的原因所在。因为它与唯物史
观区分人与兽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
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
开来”〔11〕。
又由于这个人的定义使用了“劳动”一词,为了避免误解,也为严格起见,我
把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也并列于此。关于劳动定义问题的详细讨论,有兴趣者可以
参见我的“什么是劳动——析到底先生的劳动成果”(网址同上)一文。
马克思所定义的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或利用就是劳动”〔12〕。由于使
用或利用劳动力的过程,也就是劳动者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过程,所以,马克思
的定义也就是说:
所谓劳动,就是劳动者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过程分解为下列简
单要素:1、人本身的活动或劳动本身;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12〕,
或简言之,劳动由:1、劳动者,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等三要素构成,缺
一不可。
b、就象猩猩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自然要继承和保持古猿的许多遗产和特点
一样,人类作为古猿的子孙,自然也要从祖先古猿那里继承到许多遗产和特点。并
且由于猩猩和人类出于同源,所以,现代猩猩的发展阶段也必然是现代人类进化发
展过程中曾经经过的阶段,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参照猩猩的社会来研究人类或人类
的祖先古猿社会发展的相应阶段。
那么,人类从古猿那里都继承了些什么遗产呢?
四、人类的生活关系,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起源
按照人的定义,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是唯物史观划分人与猿的分界线。所
以,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13〕
。而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节目中可以看到,现代猩猩也已经学会了最
简单的劳动技术,从而能够进行最简单的劳动——用自己制造的木棍捕食蚂蚁,用
石块砸碎坚果然后食用等。因此,按照唯物史观的人的定义,古猿进化到与现代猩
猩相类似的阶段时,就已经算是跨过了人猿分界线或人类历史坐标系的0点而走进
了人类历史时代,从而开创了人类历史的纪元,拉开了人类社会的序幕。
人类进化发展到今天,已与古猿或现代猩猩产生了巨大的区别,以致一眼就可
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但这并不能否认古猿的一个分支,由于学会了劳动而
跨过了人猿分界线变成了人而从古猿群中脱颖而出时,与其它古猿分支的差别是微
乎其微的,而必然要与现代类人猿相类似。所以,用现代类人猿与现代人的差别来
衡量古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差别,是肯定不会得到正确的结论的。
从古猿跨过人猿分界线从而“人猿相辑别”的这一刻可知,它虽然变成了人,
但其生存环境和条件以及自身的生理特性等都与古猿没多少差别,因而除了多掌握
了一点劳动技术之外,此刻的人就象现代猩猩一样,与其他古猿其实并没有本质区
别,也因此而必然要继承了古猿的所有遗产。那么这都是些什么遗产呢?
首先,古猿不会劳动,因而生产力等于0,当然也根本没有生产关系可言,但
也照样生存,所以,也必然要具有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条件。这一点,从现代猿
群的现实生活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那么在自己不劳动的条件下,古猿又是怎样维持
自身的生存的呢?
从现代动物不会劳动依然生存的条件可知,古猿当然也是依靠天然生产的生活
资料而维持自身的生存的。因此,生活资料的来源,除了人类自己人工生产是一个
以外,还有一个天然生产来源,并且这才是最根本的来源,比人工生产来源要历史
悠久、范围广阔得多,而这也就是“必须吃喝住穿并不等于必须劳动”的唯人史观
观点的物质基础和根源。
古猿虽然没有生产,但其在“必须吃喝住行”这一点上,和现代人类并没有区
别,因而生活资料的消费活动却是必须有的,因而也必然要有满足消费需要所必需
的一切要素。因此,古猿也必须要有维持生存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那么,它们
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又是怎样的呢?
既然有生活资料,那就首先必然客观存在着生活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这就形
成了生活资料所有制问题。其次就是作为消费者,他们如何获取和分配这些生活资
料的问题,再之,古猿个体之间也必然要存在一定的自然分工、相互帮助等相互关
系问题。通过对现代猩猩的考察,不难发现,它们在自己生存的地域或势力范围内,
生活资料是群体公有的,以自行采食、各得所需的方式获取和分配这些生活资料,
相互之间是一种自然分工、平等互助、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的自然平等关系等。
因而这几个要素也就构成了它们的生活关系:1、生活资料所有制,2、获取和分
配生活资料的方式,3、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生活关系的要素总和起来,显然
也就是它们维持自身生存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它
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以群体方式按自然分工共同御敌,共同维护群体的安全和领
地范围等等。而这种经济基础和社会组织形式的统一,就是它们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古猿没有劳动生产活动,从而没有所谓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但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关系、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
而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野生动物界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现象。所以,生活关系及其
总和所成的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等,这些与人工生产活动无关而可
以独立存在的社会事物,就是古猿作为祖先而留给人类的遗产。并且对于初生的人
类而言,就象现代猩猩一样,人工劳动生产生活资料——用木棍捕食蚂蚁等,只是
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剂性或改善生活的活动,根本不可能成为什么决定人类生存的因
素。而从祖先那里继承的遗产,当然也不是短期内就会发生本质改变的。
而到这里,我们就已经可以知道唯物史观为什么会内含无法解决的悖论了。因
为从“必须吃喝住穿”或者说必须消费生活资料这一点出发,在劳动产生之前,就
已经产生和存在了生活关系、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等一系列与劳动
生产完全无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事物。而也正是这些社会事物和具有转化成为人的
潜力的古猿的预先存在,才使得由三要素构成的劳动生产活动从无到有产生出来变
成为可能,生产力也才有了从无质变为有而打破零的纪录,然后不断提高自己的发
展水平和高度的客观可能性。
所以,在一定外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古猿的一个分支学会了制造工具等劳动
技术而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了劳动生产活动,并由此也使得自身转化成为人,然后以
此为出发点逐步走上了依靠自己的劳动、生产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的道路,这才是
人类的真正起源和形成过程。
劳动虽然通过相互作用对已跨过人猿分界线的人的进一步进化发展起到了巨大
的外部推动作用,但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也
就是为什么只有古猿而不是别的什么动物能够进化为人的原因所在。所以,忽视内
因的决定作用,过分夸大劳动作为外因所能起到的应有作用,甚至认为是什么“劳
动创造了人本身”〔14〕的唯物史观观点,是只见外因、不见内因从而完全不符
合客观实际的错误观点。否则,劳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或先
天存在的不成?!
所以,对历史和现实事实缺乏必要和深入的研究,过分相信经验和直观而没有
经过深思熟虑地论证和理性分析证明,以至造成了一个无法挽救的致命错误——把
一个本非无条件成立的等式“必须吃喝住穿=必须劳动”作为不证自明的无条件权
威公理和自己理论的真正基础来使用,导致劳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
作用被放大到了荒谬的地步,并由此进一步把本与劳动生产无关的人类的生活关系、
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等,统统都归入到生产关系的范畴,使得人类
的社会关系、生活关系、生活方式等都变成了什么生产关系,最终使得本来只是为
人类生活目的服务、只是一种获取生活资料的新手段和新来源的人工生产活动,本
末倒置地成为决定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及决定因素,成为“人类生
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永恒的必然性”〔15〕!这种只见生产、不见生活,
只有手段、没有目的,只有主观臆造的生产关系而没有符合实际的生活关系,完全
脱离客观实际、本末倒置的主观臆想,内含无法解决的悖论是理所当然的,而没有
悖论才是真正不可思议的。
而这一切,也就是辩证唯人主义的历史观——唯人史观产生和存在、并必然要
战胜和取代唯物史观的客观基础和历史必然性所在!
五、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发展?或者说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唯物史观认为,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而不会
静止不动,因而推动人类历史变化发展的发动机就是生产力,正是由于生产力的不
断发展和提高,才有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或者说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自变量,人类历史的发展则只是其因变量而已。事实真是如此吗?
随着古猿学会了劳动而跨过了人猿分界线,古猿的社会也转变成为人类的社会
从而人类社会诞生了,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生产力也跨过了0点而从无到有地诞
生了。这种质变性的发展对于古猿和人类来说,显然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发
展,但这种人类社会和生产力从无到有的质变发展显然不可能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结果——因为那时还没有生产力,因而它与生产力本身无丝毫联系,生产力当然也
决不可能成为这种发展的动力和原因。那么是什么动力造成了这种质变性的发展结
果呢?或者说,古猿为什么要学会劳动呢?
从现代猩猩通过自己劳动捕食小动物或砸食坚果等情形可知,它们并非是因为
没有其他消费对象可供选择,而是主动放弃了其他对象而特意选定了这种消费对象。
因而这种自己劳动生产生活资料的起始原因就只能有一种解释或可能性了,即纯粹
就是为了调剂或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说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所以,劳动、人类社会和生产力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的产生,就是因为人类的
祖先古猿具有追求高水平生活的生理特性和本能,正是这种本能的推动使古猿学会
了劳动,从而使得古猿社会转化为人类社会。而这种追求高水平生活的生理本能也
正是古猿留给人类的另一重要遗产,从而使得人类社会能够从无到有诞生以后,仍
在它的推动下继续向前发展,永无止境。因此,只有人类的这种追求高水平生活的
生理本能和这种本能直接产生的目的,才是不需要任何外界原动力、直接推动人类
社会不断发展的真正和唯一源动力。如果人类没有这种本能,人人都满足现状,那
么人类社会,包括劳动和生产力等,连半步也不可能发展和前进。因此,唯物史观
把生产力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变量的结论是根本不可能证实和成立的谬论。那
么马克思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呢?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提出问题:生产力为什么会发展和提高?它能够不依靠外界
动力的推动而自己自动发展吗?那就必然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生产力所以具有
革命性和活动性,是因为人们借助生产工具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们为
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便去改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16〕。而这就告诉我
们,生产力本身并不会主动发展而只是被动发展,它还需要借助唯物史观发展观之
外的原推动力——人类追求高水平生活的本能生理特性和目的——的推动才能变化
发展。因此,这就已经等于自己又承认生产力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真正的
原动力是人类追求高水平生活的本能和目的,从而又造成了一个新的自相矛盾。
之所以又造成了这种新的自相矛盾结果,其根源还在于马克思只见手段、不见
目的,只见外因、不见内因的“生产中心论”。因为按照“生产中心论”,人的消
费需要也都在被决定因素之列:“生产靠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
身上引起需要”,“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一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17〕
,当然不允许人的本能消费需要在社会发展源动力问题上有置喙的余地而成为什么
决定因素。否则,就无法避免自相矛盾的结果了。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躲得过一
时,躲不过一世,此处矛盾是避免了,但在别处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所以,一个
错误的理论,既然是错误的,那么归根结底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否则,也就没有错
误可言了。
六、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
仅有提高生活水平的本能和目的作为发展的源动力,人类社会还是不能完成发
展。就象一台发电机,虽然它可以提供源动力,但实际完成具体工作还需要由电动
机去做,二者缺一不可。人类社会要具体完成发展,只有作为发电机的发展目的—
—提高生活水平还不够,还必须要有把这个目的变成为现实的手段——电动机,这
才能在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作用下使发展从目标变成为现实。那么,人类都拥有
那些发展手段呢?
历史发展到现在为止,人类所取得的一切重大发展和成就,都是人类自身改造
客观世界的结果。而要改造客观世界,首先就必须认识客观世界,没有对客观世界
的认识,那么就是最简单的如用木棍捕食小动物的劳动改造活动都无从谈起。所以,
认识客观世界就是人类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手段。
“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类的知识。对于知识分门别类划分
组织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而各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科学,就构成
了技术。所以,知识、科学和技术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终产物和结果”〔1
8〕。所以,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终产物和结果”,知识、科学和技术就
是人类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手段。而既然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唯一手段,
这就等于告诉我们,人类社会通过人的改造行动而实现的任何发展,都只能是从知
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开始的发展。离开了知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就失去
了发展的手段,那么发展目的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理想或幻想而已,永远也无
法变成为现实,因而人类社会仍是连半步也无法发展和前进。
但是,由于知识、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当然属于人类认
识客观世界阶段的产物,因而属于意识形态或人的认识范畴,要想把它们转化为物
质的现实,或者说使其物化,就必须要有物质的载体,而这种物质的载体在人工生
产历史发展阶段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具体表现为劳动
者相应水平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工具相应水平的技术含量和发展水平,或者说相应发
展水平的生产力。这就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当然,二者之间
作为发展手段的因素还是科学技术,生产力则只是科学技术发展结果的具体应用和
物质表现而已。也因此,那些新的科学技术要真正得到实际应用从而由意识形态真
正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则要受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工具的加工能力等多种物
质和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决非一件易事。所以,大力普及素质教育,普及科学
知识和技术教育,以培育、铸就和提高现实与未来劳动者本身的素质,正是与大力
发展科学技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而
这也就是“发展科学与普及教育必须连体的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科
学性和必要性所在。
由于由劳动者和劳动工具所组成的生产力作为客观存在着的现实事物,显然属
于存在或物质的范畴,所以,分属存在和意识两个截然不同范畴的生产力和科学技
术,当然不能混为一谈,二者之间当然也不存在画等号或相互归属的客观可能性。
所以,虽然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但那是意识和存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并不是说科学技术可以等于或归属于生产力。因此,那种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的观点是没有搞清楚二者截然不同的范畴归属,混淆存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两大
对立统一范畴的错误观点。
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不再需要人工劳动者的自动化
高级天然生产历史阶段——新人类社会时代时〔18〕,人工生产“寿终正寝”,
自行消亡,因而马克思所谓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构成人工生产的要素也随之而不
复存在,但作为人类社会唯一发展手段的科学技术却要与人类社会共存亡,从而是
永远也不可能消亡的,因而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远比生产力要“长寿”
得多的要素。由此也可进一步见到把科学技术归属于生产力的观点是多么荒诞和滑
稽了。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正是他意识到了科学技术作为发展
的唯一手段的关键作用,但又囿于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错
误观点,从而二者折衷所得出的错误结果,但其大方向还是正确的。
由上面所揭示的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及其性质可知,生产
力作为归属于物质和手段范畴内的事物,本身当然不可能会产生什么发展要求,有
发展要求的只能是有生命并追求高水平生活的人。所以,代表什么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作为一句马克思主义的口号喊一喊倒也无伤大雅,但在理论上却是根本站
不住脚的错误观点。所以,所谓“三个代表”的理论,虽然在大方向上也不算错,
但要真正从口号上升到理论,归根结底则只能有一个代表,那就是始终代表着广大
劳动人民或劳动者阶级的权益。而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无论叫什么党,都
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00。8。14 初稿
2000。9。4 修改稿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发展?或者说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唯物史观认为,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而不会
静止不动,因而推动人类历史变化发展的发动机就是生产力,正是由于生产力的不
断发展和提高,才有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或者说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自变量,人类历史的发展则只是其因变量而已。事实真是如此吗?
随着古猿学会了劳动而跨过了人猿分界线,古猿的社会也转变成为人类的社会
从而人类社会诞生了,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生产力也跨过了0点而从无到有地诞
生了。这种质变性的发展对于古猿和人类来说,显然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发
展,但这种人类社会和生产力从无到有的质变发展显然不可能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结果——因为那时还没有生产力,因而它与生产力本身无丝毫联系,生产力当然也
决不可能成为这种发展的动力和原因。那么是什么动力造成了这种质变性的发展结
果呢?或者说,古猿为什么要学会劳动呢?
从现代猩猩通过自己劳动捕食小动物或砸食坚果等情形可知,它们并非是因为
没有其他消费对象可供选择,而是主动放弃了其他对象而特意选定了这种消费对象。
因而这种自己劳动生产生活资料的起始原因就只能有一种解释或可能性了,即纯粹
就是为了调剂或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说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所以,劳动、人类社会和生产力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的产生,就是因为人类的
祖先古猿具有追求高水平生活的生理特性和本能,正是这种本能的推动使古猿学会
了劳动,从而使得古猿社会转化为人类社会。而这种追求高水平生活的生理本能也
正是古猿留给人类的另一重要遗产,从而使得人类社会能够从无到有诞生以后,仍
在它的推动下继续向前发展,永无止境。因此,只有人类的这种追求高水平生活的
生理本能和这种本能直接产生的目的,才是不需要任何外界原动力、直接推动人类
社会不断发展的真正和唯一源动力。如果人类没有这种本能,人人都满足现状,那
么人类社会,包括劳动和生产力等,连半步也不可能发展和前进。因此,唯物史观
把生产力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变量的结论是根本不可能证实和成立的谬论。那
么马克思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呢?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提出问题:生产力为什么会发展和提高?它能够不依靠外界
动力的推动而自己自动发展吗?那就必然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生产力所以具有
革命性和活动性,是因为人们借助生产工具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们为
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便去改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16〕。而这就告诉我
们,生产力本身并不会主动发展而只是被动发展,它还需要借助唯物史观发展观之
外的原推动力——人类追求高水平生活的本能生理特性和目的——的推动才能变化
发展。因此,这就已经等于自己又承认生产力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真正的
原动力是人类追求高水平生活的本能和目的,从而又造成了一个新的自相矛盾。
之所以又造成了这种新的自相矛盾结果,其根源还在于马克思只见手段、不见
目的,只见外因、不见内因的“生产中心论”。因为按照“生产中心论”,人的消
费需要也都在被决定因素之列:“生产靠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
身上引起需要”,“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一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17〕
,当然不允许人的本能消费需要在社会发展源动力问题上有置喙的余地而成为什么
决定因素。否则,就无法避免自相矛盾的结果了。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躲得过一
时,躲不过一世,此处矛盾是避免了,但在别处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所以,一个
错误的理论,既然是错误的,那么归根结底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否则,也就没有错
误可言了。
六、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
仅有提高生活水平的本能和目的作为发展的源动力,人类社会还是不能完成发
展。就象一台发电机,虽然它可以提供源动力,但实际完成具体工作还需要由电动
机去做,二者缺一不可。人类社会要具体完成发展,只有作为发电机的发展目的—
—提高生活水平还不够,还必须要有把这个目的变成为现实的手段——电动机,这
才能在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作用下使发展从目标变成为现实。那么,人类都拥有
那些发展手段呢?
历史发展到现在为止,人类所取得的一切重大发展和成就,都是人类自身改造
客观世界的结果。而要改造客观世界,首先就必须认识客观世界,没有对客观世界
的认识,那么就是最简单的如用木棍捕食小动物的劳动改造活动都无从谈起。所以,
认识客观世界就是人类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手段。
“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类的知识。对于知识分门别类划分
组织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而各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科学,就构成
了技术。所以,知识、科学和技术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终产物和结果”〔1
8〕。所以,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终产物和结果”,知识、科学和技术就
是人类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手段。而既然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唯一手段,
这就等于告诉我们,人类社会通过人的改造行动而实现的任何发展,都只能是从知
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开始的发展。离开了知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就失去
了发展的手段,那么发展目的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理想或幻想而已,永远也无
法变成为现实,因而人类社会仍是连半步也无法发展和前进。
但是,由于知识、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当然属于人类认
识客观世界阶段的产物,因而属于意识形态或人的认识范畴,要想把它们转化为物
质的现实,或者说使其物化,就必须要有物质的载体,而这种物质的载体在人工生
产历史发展阶段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具体表现为劳动
者相应水平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工具相应水平的技术含量和发展水平,或者说相应发
展水平的生产力。这就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当然,二者之间
作为发展手段的因素还是科学技术,生产力则只是科学技术发展结果的具体应用和
物质表现而已。也因此,那些新的科学技术要真正得到实际应用从而由意识形态真
正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则要受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工具的加工能力等多种物
质和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决非一件易事。所以,大力普及素质教育,普及科学
知识和技术教育,以培育、铸就和提高现实与未来劳动者本身的素质,正是与大力
发展科学技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而
这也就是“发展科学与普及教育必须连体的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科
学性和必要性所在。
由于由劳动者和劳动工具所组成的生产力作为客观存在着的现实事物,显然属
于存在或物质的范畴,所以,分属存在和意识两个截然不同范畴的生产力和科学技
术,当然不能混为一谈,二者之间当然也不存在画等号或相互归属的客观可能性。
所以,虽然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但那是意识和存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并不是说科学技术可以等于或归属于生产力。因此,那种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的观点是没有搞清楚二者截然不同的范畴归属,混淆存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两大
对立统一范畴的错误观点。
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不再需要人工劳动者的自动化
高级天然生产历史阶段——新人类社会时代时〔18〕,人工生产“寿终正寝”,
自行消亡,因而马克思所谓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构成人工生产的要素也随之而不
复存在,但作为人类社会唯一发展手段的科学技术却要与人类社会共存亡,从而是
永远也不可能消亡的,因而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远比生产力要“长寿”
得多的要素。由此也可进一步见到把科学技术归属于生产力的观点是多么荒诞和滑
稽了。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正是他意识到了科学技术作为发展
的唯一手段的关键作用,但又囿于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错
误观点,从而二者折衷所得出的错误结果,但其大方向还是正确的。
由上面所揭示的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及其性质可知,生产
力作为归属于物质和手段范畴内的事物,本身当然不可能会产生什么发展要求,有
发展要求的只能是有生命并追求高水平生活的人。所以,代表什么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作为一句马克思主义的口号喊一喊倒也无伤大雅,但在理论上却是根本站
不住脚的错误观点。所以,所谓“三个代表”的理论,虽然在大方向上也不算错,
但要真正从口号上升到理论,归根结底则只能有一个代表,那就是始终代表着广大
劳动人民或劳动者阶级的权益。而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无论叫什么党,都
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00。8。14 初稿
2000。9。4 修改稿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