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韶山纪行(三):韶峰,诗词碑林,滴水洞

火烧 2010-05-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记录了在韶山的第三天行程,包括韶峰景区、诗词碑林及滴水洞的游览体验,重点介绍了韶峰古寺、毛泽东诗词碑林及滴水洞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色。

韶山纪行(三):韶峰,诗词碑林,滴水洞  

   

   也许是天公有意要考验我们吧,这次整个的韶山行程都是在阴雨天中进行的。尽管如此,却也丝毫没有动摇和影响我们的浏览兴趣。  

到韶山的第二天,我们先到韶峰景区参观。走下上山的索道后,沿着阶梯很快就上到了韶峰之巅。其时山上大雾弥漫,眼前小雨菲菲,能见度不足 20米 。浓雾中我们在峰顶的主要建筑——韶峰古寺外浏览了一番,在其最高处站立观赏了许久。所谓“韶峰古寺”,是就它悠久的历史说的,真正的古寺已毁,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寺庙是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时,由中国佛教协会出资重建的,庙的匾额为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由于我不信佛,也由于斯时能见度低,我没有进寺,更没有登临其第二层的观日平台。虽然视野有限,但想到那里不仅是毛主席当年曾经到过的地方,也是上古舜帝南巡时所驻足过的地方,能够到此一游,也有一种满足。  

在韶峰靠韶山市一侧(其另一侧为今湘乡市所管辖)的山脚下,是著名的毛泽东诗词碑林,它是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时建造的。碑林按毛主席生平的时间顺序,分为五个区域,因为雨在不停地下着雨,我们就打了伞饶有兴趣地逐一进行了瞻仰。总体感觉,碑林的建造是用了心的。其中,也有我不很理解的地方,比如,《蝶恋花·答李叔一》那首词的石碑被竖立在一个不大的水池中,这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我就有些想不明白。当然,我相信设计与建造者们是有其深意的,只不过是我没有看到相关的介绍罢了。  

碑林最后一个区域,即第五区是“大碑区”,所立的主要是那首烩灸人口的《七律·到韶山》。它的尺寸是根据毛主席的出生年月、年寿和逝世日设定的,分别为 12.26米 、 8.3米 和 9.9米 ,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诗煽词碑。考虑到这是毛主席的家乡,把这一首倾注了他对故乡情感的诗用最大的尺寸刻立在诗词碑林里,无疑是合适的。我曾经想,那样一座诗词碑,应该是很高大,很突兀的。但是,当我走到跟前看过才知道,其实,它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很相称,丝毫也没有给人以过于突兀和高大的感觉。当然,能够有这样的效果体现了设计与建造者们的心力。  

瞻仰过诗词碑林,我们即到滴水洞景区。这里的主要建筑,是1960年开始建造、1962年落成的毛主席的住所,即松山一号,此外还有几幢附属建筑。它的旁边,有一条不长的建于1970年的防空洞,据说是由英雄连队“欧阳海连”具体施工的。因毛主席1966年曾经在这里住过11天,并在稍后写了极其著名的《给江青的一封信》而影响巨大而深远,景区的名字也是因此而起的。  

上述这两座建筑,我前一次来时都曾经看过,除了保存完好外,变化不大。这次主要的是上到虎歇坪毛主席的祖父坟地看了看。从松山一号到虎歇坪,有一左一右两条路。其右边(按浏览者上山的方向)的路全是石阶,很有些陡,左边的路相对要平缓一些;我就选择了右边的那条路往上攀。虽然山高路陡,又值天空特别阴沉,林间雾湿之气特别大,然而这些却似乎并没有阻挡住攀登的人流,只见在的我前面和后面,都有人为我“开路”和“臀后”呢。  

当我气喘吁吁地上到毛主席祖父的坟墓处时,但见在此处瞻仰、和排队献花的游客共有好几拨了。在这里,如同头天在故居前排队等候瞻仰时一样,我又一次地体味到了“什么叫做影响力”这个问题——毛主席已经离世30有4年,他的祖父更在百余年前就作古了。然而,不但他自己的故居,就连他的祖父的墓地,至今仍然能吸引并聚集起如此旺盛的人气!难道这不耐人寻味么?在我看来,此情此景,至少反映出广大人民对一心为民族、为国家、为百姓者的一种心意——对于这样的人,人民必然是牢记与感恩在心的,是决不会被遗忘的。唯一不知的是,30多年来那些顽固地坚持反毛立场的党内外“精英”们,如李锐、谢滔之流,以及《炎黄春秋》的 诸 君子们对此会有何种感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