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凋零没落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代价吗?
前段时间,笔者回到家乡农村,在亲戚家里小住了半月。多年未见,过去熟悉的乡村,山青水秀的乡间田野,纯朴的民风仍然历历在目。但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我兴冲冲地哼着《稻香》的曲调,走进昔日曾经生活过的乡村时,当年鸟语花香、田野苍翠的熟悉的农村现在早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中国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造就了一批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毗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据前几天的新闻报道,按恩格尔系数的方式计算,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国民富裕程度、城市发达程度已经超过西方中等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水平。然而就在同时,我国西部,甚至在号称发达地区的广东省部分山区县,仍然生活着大量挣扎在贫困线水平上的、没有养老保障、没有医疗保障、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农民。这几十年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是越来越快了,但乡村的凋零衰败也是越来越明显了。
这次在农村小住,农村的凋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几个方面:基层组织的孱弱、环境的破坏、人气的冷清落寞、农业基础设施的陈旧与衰败。
其一:基层组织萎靡不振。现在的农村基层组织是乡镇下辖的村、社、组,村、社、组可谓是我国最底层的政权机构,然而,这三级最底层的机构几乎是没有获得政府任何资金补贴的,也很少得到乡镇一级政府的直接工作指导,几乎处于“自治”(其实就是自生自灭)的状态。当然,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底层农村组织可以通过卖地、仓库厂房租赁来获得大量的经济来源。但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底层组织,则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村干部可以按人头得到每人每月大约几十元的补贴。除此之外,村、社、组如果要组织村民进行任何工作,均需要按人头向农民分摊费用。所以,现在农村的村、社、组三级底层组织一年到头,除了配合政府进行计划生育工作外,几乎没有组织农民进行任何集体活动。农村基层选举也是名存实亡,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每逢基层组织选举期间,外出务工人员的选举均由家人代劳,这也为基层组织选举出现买卖选票的腐败现象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其二:环境的破坏。农村地区缺乏资源,交通不便,本来就不适合大规模、急速的发展经济。然而这几十年来,面对沿海地区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速度,山区农民也按捺不住,也急切想加入经济大干快上的行列。与沿海地区相比,山区最具优势的资源自然就是祖宗留下来的山林与矿藏了。于是,这几十年来,农村山林被砍伐、矿藏被胡乱开采、河流被随意围堵筑坝、修建小水电站。农村资源被大量掠夺式的开采,深山里几百年留下来的古树被移花接木到城市公园,甚至散落在河滩上的那些稍有观赏价值的石头,也纷纷被人采挖到城市,在单位大院、在公园休闲区,被当作园林摆设。乡村昔日绿水长流的小河,如今是滩涂祼露、污水横流;昔日乡村群山叠翠、郁郁葱葱,如今放眼看去一片光秃秃的黄土。山村植被被破坏后,带来的直接损害便是水土流失,老一辈人过去从未听讲过的泥石流灾害,如今在山区却是时有发生。
其三:人气的冷清落寞,致使农村越来越留不住人。一来这些偏远山区农村人口本来就少,再经过几十年“一刀切”的计划生育政策后,山区的人气就更加稀少了。二来现在种田基本赚不到钱,农民大量外出务工。这些年来,随着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多年来粮食产品价格的低水平,如今种田根本赚不到钱。有农民计算了一下,现在种一亩田的收入仅五六百元,但需要投入的农药化肥成本就达四百多元,几个月的人工成本还未计算在内。种田致富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于是,稍有能力的农民都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人及幼小的孩子。如今在农村,基本上看不到青壮年人在田里耕作,还有很多农田被丢荒废弃,任由长满了荒草。一到夜晚,农村里更是死寂一片,漆黑的村庄里,除了偶尔的几声狗吠外,就只有啸啸风声了。四大传统节日中,除了春节由于人气增多显得特别热闹之外,其他的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非常冷清。根本看不到沿海地区那些热火朝天的赛龙舟、闹中秋的景象。
农村人气的冷清也影响了许多领域,比如学校。过去,中国通过三十年的努力,在农村乡镇一级普通了初中义务教育,在村一级普及了小学义务教育,农民的子女基本实现了就近入学。但这些年来,随着农村人气的减少,越来越多的村一级小学招不到学生了,越来越多的乡镇一级中学也招不够中学生了。于是,县里面干脆将许多村一级小学撤除,将乡镇一级的中学或撤除或合并集中到县城。现在,在我家乡就撤并了大量的村一级小学、乡镇一级的中学,包括一些希望工程捐建的希望小学也遭到撤除。住在偏远乡村的农民的孩子们,现在又必须象过去一样,要早起晚归、翻山越岭,走很远的路,才能够上学了。
其四:农业基础设施的陈旧与衰败状况令人瞩目惊心。我们都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号召下,全国上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这几十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非常滞后。我不知道沿海地区的农田水利是不是还在使用几十年前的设施,我只知道在我们老家,农村至今仍然使用三十几年前由我父辈们一手建设的水利设施。
我们都知道,如果把长江、黄河比作祖国母亲的大动脉的话,各地的大江大河就是祖国母亲的主动脉与副动脉,而遍布广大农村基层的小水利设施就是祖国母亲的毛细血管。在人体健康中,大动肪、主动肪与毛细血管的功能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然而,这些年的情况说明,我们只注重了对大动脉、主动脉的建设维护,却忘却了对毛细血管的维护与建设了。经过几十年的过度使用,现在,缺乏养护的农村基层水利设施已经脆弱不堪。沟渠破败,水库陈旧、屡发险情,河坝年久失修。由于现在农田是包产到户,但水利设施却是大家共同使用的。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在根本没有能力组织农民集体进行维护。于是,现在农村的水利设施的现状是人人都用,但谁都不去维修。乡镇政府也是只有在汛期到来、水库出现险情时才组织人员上去维护一下,平时是基本不管,村民们自然也不理,这些水利设施就这样,搁置在那儿,任由它自生自灭。农村基础水利设施的破败与失修,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我是哼着《稻香》一曲来到农村的,没有想到的是,走的时候我脑里回响的却是伤感的《弯弯的月亮》的曲调。我过去熟悉的农村,几十年之后,如今仍然在唱着过去的歌谣,弯弯月亮映照下的农村,却是山河破败,环境、生态受损害。我不禁有些困惑:我们的社会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城市化进程,难道就必须要以农村付出代价来实现吗?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