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官民互信”裂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造成“官民互信”裂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月24日,人民网发布了一篇《“官民互信”为何出现裂痕?》的文章。该文以警句开篇:“百姓维权,政府维稳,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文章围绕开篇之语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找到了“官民互信”出现裂痕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弥补 “官民互信”出现裂痕的具体途径。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思考。上述文章所找到的原因固然是正确的,但我认为,还是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造成“官民互信”出现裂痕最根本的原因,是官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表层,对于最核心、最本质的精华内容并没有真正吃深、吃透。
按照权威解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样的概括固然简约,但就领导科学而言,尚未真正展现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在领导科学中,我认为,科学发展观真正的精髓含义主要体现在:全新形象的树立,全新能力的培养、全新精神的培育,全新本领的提高,
就拿“节能减排”来说,这本是一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但在实施中却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效果差强人意。有一位省长就这样说过,经调查才发现,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占到该省产业比重的三分之二强,如果全关停,那么省里的经济就要崩溃。因此节能减排好是好,但实在是做不到;科学发展好是好,但真的是没有本事。
从表面上看,省长执行不力、态度不坚决,有其难言之隐,其背后有大量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素质乃至流动安排的困扰,更有社会布局调整的巨大现实困难;而从根本上看,关键还在于,我们的一些官员在整体上没有充分的宏观视野和决心,没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和实力。如果缺乏庄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如果缺乏运筹帷幄、制胜千里的远见卓识,如果缺乏化危为机、攻坚克难的本领,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张口头支票。
因此,对官员而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很大的工夫:
一是“修德”。“德”对官员而言,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这个“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等,这是干部清廉为政的基本素质要求。习近平就曾突出地强调,要“把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加强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
二是“怀畏”。2008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长李克强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提出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二要敬畏百姓,三要敬畏人生。只要有了敬畏之心,才能产生忧患意识,才能激发创新精神,才能奔涌发展激情。
三是“求真”。这个“真”字,既包括“才”之真实,也包括“绩”之真实。“才”之真实,讲究的是“权为民所用”之“才”,“情为民所系”之“才”,“利为民所谋”之“才”,绝不是制造虚假民意之“才”,更不是制造“官民互信”裂痕之“才”。“绩”之真实,讲究的是“人民答应不答应”之“绩”,“人民高兴不高兴”之“绩”,“人民满意不满意”之“绩”,换句话说,就是经不经得起历史检验之“绩”。
四是“守恒”。所谓“守恒”,是指恒定坚持,善始善终。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国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困难不断出现,新的挑战连绵而至,新的考验一个比一个严峻。因此,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中,要求我们的官员必须是认真地、而不是虚伪地坚持党的执政理念,必须是真正地、而不是应付地固守勤政廉政,在不断学习新知识、辩识新事物、探索新道路的过程中,不断改善形象,增强本领,提高素质,使科学发展观成为自觉而长久的行动。
因此,只有在领导科学中赋予上述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官民互信”的裂痕,也才能避免美女骑“官员”那样的尴尬!
欢迎博友光临强国网:http://www.lnxv.com/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