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处不丰碑——评剧电影《西柏坡》观后
评剧电影《西柏坡》展现西柏坡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弘扬‘两个务必’精神,诠释党群一心,天地无处不丰碑的主题。
《求是》2009年第17期
http://www.qsjournal.com.cn/zxdk/2009/200917/200908/t20090831_10461.htm
“要在这里修水库,淹的是百姓的好日子,淹的是国家的粮食窝,淹的是中央大院的一砖一瓦,哪个敢动一寸土,俺们就敢把命豁!”
影片一开场,编导就独具匠心地设置了这样一个戏剧冲突:喜气洋洋的西柏坡“交粮大军”,突然听说修水库的事儿,一时间,群情激愤。是啊,山村虽小,意义却非同寻常。在这里,毛主席领导人民打江山;在这里,中央颁布土地法,天下穷人把身翻;在这里,党中央指挥了大决战……面对着有“河北小江南”美誉的西柏坡即将沉入水底的残酷现实,面对着处处留着领袖身影的中央大院的不复存在,西柏坡人思绪翻滚,承受着千钧重压。然而,当秦县长把情况说明后,老区的父老乡亲们很快认识到,毛主席心里不光装着西柏坡,还装着全中国。党中央决定在西柏坡修建水库,为的是锁住千里泛滥的滹沱河,保京津、保铁路、保华北的安全,更好地造福天下苍生。因此,当国家利益与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老区人民毅然决然地又一次选择了牺牲,无怨无悔地再一次选择了奉献。
舍弃美好家园需要决心,重建幸福家园更需要勇气。影片以恢弘气势,如椽大笔,再现了西柏坡人创造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影片通过充满艰辛的重建家园、重建中央旧址的创业进程,昭示我们:西柏坡人不仅完美地重建和保护了革命旧址,更为重要的是让“两个务必”的伟大精神又一次放射出璀璨的光彩。在巨大损失面前,西柏坡的乡亲们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用他们掏心窝子的话说,就是“啥事都得走在先,咱可不能当孬种”;在搬迁问题上,西柏坡人不往条件优越的外地迁,而往环境恶劣的柏坡岭上搬,继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滔滔洪水来临之际,西柏坡人抢运的是中央大院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椽,舍弃的是自个小家的坛坛罐罐;在艰苦创业中,西柏坡人情愿饿着肚子出大力流大汗,也不肯向国家伸手要一两粮一分钱……影片就是这样,以一组组动人的情节、一句句朴素的话语、一个个感人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样一种境界——西柏坡可以淹掉,西柏坡精神永远淹不掉!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只要党群结同心,天地无处不丰碑”!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影片充满激情地讴歌了这块英雄的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英雄的人民,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批抛家舍业、慷慨赴难、大气凛然的人物群像。如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秦县长,牺牲了三个亲人却一直拒绝照顾的老烈属山妮奶奶,揣着好几块军功章却默默无言的老功臣喇叭爷……在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影片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主人公柏凤这个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忍辱负重、爱民为民的村支书形象。这组由几代人组成的英雄群像,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西柏坡精神是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
如果说,战争年代,西柏坡以其巨大的牺牲为建立新中国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那么,在和平时期,西柏坡又以其巨大的奉献为新中国的建设铸就了不朽的丰碑。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根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红线,洋溢着一股不骄不躁、不屈不挠的浩然之气,弘扬着一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主旋律。我想,这部由河北西柏坡影视制作中心、河北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河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影片,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上映,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赵光)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