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感谢那一段生活

火烧 2011-07-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回顾知青时期的生活经历,表达对那段岁月的感激与怀念。内容涉及知青成长、农村生活、友情与理想,展现真实自我与精神力量。

偶然翻出了1998年为武汉一中的知青自费出书纪念知青运动三十年写的未被采用的序言稿。

贴在这里算是一种纪念。

感谢那一段生活

知青写知青,已成为一种壮丽而奇特的文化景观。由于三千万知青象种子一样散布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于是,知青文化也经历着选种、生根、开花、结果并四处播撒的过程。

知青们曾在穷乡僻壤、在社会的底层经受磨练,在艰难困苦和非常的逆境中挣扎求存。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经历的创痛和青春的不幸哀歌,事实上,他们也曾有过迷惘、有过抱怨、感到过失落,甚至愤怒。

然而时过三十年,他们自觉地拿起笔来回忆这一段经历、书写这一段历史时,最积极、最高昂的主旋律仍然是感谢那一段生活。

他们认识人生是从农村开始、从贫困、落后、愚昧甚至丑恶开始,从挫折和困苦开始,当然也从淳朴、善良、从正直无私开始……,在生命的层层面貌中,他们寻找本质、寻找主流,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内容及意义。他们从农民身上、从母亲般的大地上吸取精神营养,同时将城市文明、将自己的理想和智慧交付给农村。

时过三十年,他们仍然不能忘记留下他们足迹的土地,对世世代代生息在那里的人民,充满了焦灼的关注之情。他们不能对他们的命运无动于衷,因为他们曾与之血肉相连、休戚与共。

知青中最年幼者,也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当年令他们困惑的许多问题,随着他们自身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步被认识。

大风起兮云飞扬,勇士泣血兮赴沙场。他们明白了自己是注定了要为中国历史付出代价和承受痛苦的一代。当年他们稚嫩的双肩过早地压上了历史的重负时,他们慷慨地以罕见的坚忍默默承担了本可以不由他们承担的历史责任。

对于当年生活的回忆,已成为许多知青的深远动力。

他们不能忘记在同一块地里劳作、住同一间屋、吃同一锅饭的充满友情和温暖的甘苦与共的生活,他们矢志不渝忠于这种生活摔打出来的友谊,直到今天,直到永远。

他们对那段岁月之所以刻骨铭心,是因为他们留在那段日子里的是真实的自我。

真诚的投入、真诚地奉献,包括他们的无奈、他们的苦恼,他们的哭泣,他们的欢笑,无不透着催人泪下的真诚。

他们以精卫填海一样的执着拥抱生活,所以其心曲因岁远而愈见醇香浓烈,其回响因日久而更加荡气回肠。

时代扭曲、岁月异常,掩不住他们心中时时闪烁的卓越的理想之光,在那一种无法回避的特殊的生存状况下,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磨练自己,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圆自己的大学梦,无法跻身於科技精英、专家学者的行列,然而,苦难的历程,造就了一批具有坚强意志和健全心智的人,一批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中间力量。

令人痛惜的是,他们中间有的人,永远留在了昨天。他们有的作为开拓者,有的作为被害者,或壮烈、或凄惨地死去,象传说中的荆棘鸟一样,义无反顾地完成了生命的绝唱。

他们是不能用笔来写自己的这段历史了,然而和他们共度艰难岁月的知青战友们不会忘记他们,他们以血泪和声的文字祭奠他们的忠魂。

作为开拓者,其万死不辞的奋勇令天地动容

作为被害者,其与恶势力抗争的勇气使世人警醒

如果说知青们在自己的身后留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坚如花岗岩的碑石的基础是由烈士们的血肉之躯砌成的。

武汉一中的知青,只是千千万万知青中极小的一群,然而他们是命运与共的群体。


出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留住心中永远闪光的理想、留住难以割舍的真情,留住不愿意放弃的真诚。

                                                  98年11月19日于南归的火车上(2011.7.13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