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文化下乡活动--文化生产力的破坏性因素

火烧 2010-10-1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6
文化下乡活动本意是传播文化,但实际效果不佳,出现垃圾图书、形式主义等问题,导致文化破坏。文章分析文化下乡的负面影响及背后的人与制度因素。

文化生产力的破坏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发挥文化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把文化列入政治、经济、社会四位一体的大格局中是一种战略上的考量,说明文化的影响力是任何一位领导人都不敢轻视的。但重视归重视,正如辩证法所说的,任何事情皆有其两面性,也就是说,存在积极的一面,必然存在消极的一面。文化的作用依靠文化人的发挥,忽视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便充满了不可确定性。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文化生产力的发挥越来越呈现出狂放不羁,难以约束的特性。文化生产力的破坏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  

具体的案例俯拾即是。比如说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本意是要通过图书下乡、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架设起党和政府与农村心连心的桥梁。但是轰轰烈烈的启动仪式之后,文化下乡根本不能在乡村中产生任何的影响力。一大堆图书堆在村委会的图书室里,里面有相当比例的垃圾图书,垃圾图书来源于行业腐败,产生的情况不必细说。因为缺少图书管理员,堆在村委会图书室里的图书积满了灰尘,少数有点实用价值的科普类图书也实现不了它应有的价值。免费的送戏下乡,电影下乡有时也能给寂寞的乡村带来少许的热情,但是热情的村民迎来的却不是热情的文化传播人。这些拿着事业工资的工作人员以例行公事的方式很快结束任务。党的温暖带给村民一种无法体味的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为当地新闻媒体提供素材。  

乡下人该打麻将的还是打麻将,六合彩或者其他城里有的赌博方式倒是随着农民工的回乡很快在村里流行开来。修宗谱,认宗亲成为村里最有文化意味的活动。自己筹钱修复过去坍塌的老庙成为村里的骄傲。但参与这类活动的大多数是年纪偏大的人,村里的年轻人没有信仰,没有热情,能够安分守己,不给村里或者家人带来麻烦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农村没有了文化。文化下乡让农民见识了原本清水衙门的文化部门的无所事事。窝在村干部家中吃吃喝喝的带队领导给农民提供了一个反面的典型。偶尔组织起来的乡村文化活动成为乡村的一个笑场,证明乡村的文化投资不过是一种恶俗的笑场。  

不能带来积极的文化作用,便带来极大的文化破坏力。没有真心的农村文化推广者的热情,便没有农村文化建设的进步。  

由此可见,文化生产力的发挥,人的因素是关键。不能激发人的因素,文化生产力作用无从发挥,甚至带来文化生产力的破坏。  

 2010年10月10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