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纪——浅议“盛世”为何总是突然坍塌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夏至】是农历五月的一个大节气,这一天的白昼最长。夏至之后,日照开始变短,阴气就渐渐变强了,开始与阳气相争。但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却是一个月后的大暑。这是因为,热量有一个积累的效应:夏至后的一段时间,每天积聚的热量仍然大于流失的热量,所以温度仍在不断升高;大暑过后,天气才逐渐转凉。
这个“积累效应”,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广泛存在,它所导致的“表面上仍在不断兴旺发达,实际上却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非常具有迷惑性,只有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智者才能看穿它。所以文首称这个时期为“死生分”,用现代文来说,就是“盛极衰亡之际”。
国家的兴衰,也存在这么一个“盛极衰亡之际”: 中国历史上的强大帝国、著名盛世(如:大秦帝国,汉武盛世,【隋】开皇之治,【唐】开元盛世,【宋】仁宗盛治,【明】永乐盛治以及所谓的“康乾盛世”),常常以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轰然坍塌——当被“积累效应”所迷惑的人们发现原来在走下坡路时,向下冲的速度早已达到一个可怖的程度,“车毁人亡”的结局已经无法改变。
天气变冷的主要原因是日照变少,那么国家的衰亡呢?
我在这里给出的答案是:大奸掌权,结党营私,“窃”国殃民。
奸党,好比乌云,遮蔽了太阳,使得下面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最终导致“政消人亡”。
何谓“大奸掌权”?国家作为一个统治机构,本身是必然要通过集权来凝聚力量的;为了防止有官员滥用权力,也必然有相应的法律加以制衡。一般的官员遵循法律办公,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是奉权,而非“掌权”; “大奸”们破坏国家法律以谋取私利,耗费国家财富来便利私党,他们的势力能够控制国家最高领导人,是为掌控国家大权之人。
“大奸”们掌控了国家的大权,国内外的势力都会被他们所用:
1. 外国人不讨好他们,要办的事情就不会被答应,所以外国人就要为他们唱赞歌;
2. 朝中的官员不凭借他们,自己的政绩就难以上报,难以得到提拔,因此官员们不得不为其所用;
3. 最高领导人身边的办公人员不依靠他们,根本待不住位子,很快就会被换成他们的党羽,所以最高领导人身边的人都得为其隐瞒罪行、讲些好话;
4. 做学问的人不依靠他们,就会收入微薄,地位低下(申请不到研究经费),所以做学问的人就会为他们吹捧造势。
“大奸”们掌握了上述四种辅助势力,就可以把自己粉饰成相当正面的形象,让全国上下都称赞他们。直到最终东窗事发,人们才会发现他们真正的丑陋面目。
在此情形下,吏治很快便会败坏:廉正高洁的官吏不会用财物去贿赂别人,他们坚持操守,不会违反法律去为人办事。腐化的官吏从他们身上得不到好处,便会湮没廉正高洁的官吏所辛辛苦苦做出的功绩,还会用诽谤和诬陷来加以攻击——奸邪的人会觉得不跟他们“同流合污”的人是种威胁,不把他们排斥掉,自己会没有安全感。而那些擅长溜须拍马、投机取巧,懂得贪污行贿,没有真实才能的人就会顺势爬上去,占据政府的职位。
此时,由于国家发展的“积累效应”,经济、科技、文化仍然还在继续发展,但是见识高远的才智之士却看出了这是“盛极衰亡之际”、看到了国家衰亡的必然结局,也看到了“大奸们”必将玩火自焚,他们是不会随波逐流的;正直的人耻于和奸党为伍,也不会追随他们。这就导致了“大奸们”自己的门徒党羽只会是些愚蠢不知死活的人,或是些作奸犯科的恶徒,这样的班底,能成什么事呢?
“奸党们”蒙蔽高层,谋私利,不断欺压民众,民众的怒火会如岩浆一样在地底翻滚,表面上似乎仍然平静,但会越来越接近爆发;在野的才智之士和正直的人也不会容忍这些祸国殃民的罪人,暗自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于是“奸党们”的灭亡就不远了,但是被他们破坏的千疮百孔的国家政权也已岌岌可危了。
事实上,让我们翻开史书,那些权倾一时,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大奸”们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因为他们的罪过实在太大了,天人共愤;同时,国家政权也大都很快消亡:
秦之赵高,死于兵变,九族被灭——秦王朝数月后也灭亡于诸侯军;
西汉王莽,被杀后其头颅被人当球踢到稀烂,身体被剁碎——所创“新朝”灭亡;
东汉董卓,被心腹吕布诛杀后,尸体示众时在肚脐上插了灯芯点燃照明,烧了数日——随后国都也被乱军攻破,若无曹操,东汉这时就该灭亡了;
隋之宇文化及,兵败后连同两个儿子一起被窦建德军处斩——此时隋朝已经亡了;
唐之杨国忠,于马嵬驿兵变时被愤怒的士兵乱刀砍成肉酱,其妹杨玉环也被逼死——若无郭子仪,唐朝这个时候就该亡了;
宋之秦桧,重病而亡,后来被铸成铁像跪拜在岳武穆墓前,被人民唾骂千余年——南宋虽有中兴,但始终偏安一隅,无力北上,最后亡于少数民族之手;
明之严嵩,事发后其子被杀,党羽尽灭,家产被抄,自己寄食于墓舍,在举国唾骂中贫病交加而死,死后很多年尸体都没有被下葬;之后的魏忠贤,也落了个被罢黜收押后上吊自杀的下场——又过了十七年,无力回天的崇祯皇帝在北京城被李闯军攻破后于煤山自缢,明王朝灭亡。
……
那么,当今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