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永恒——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秦朝
|
短暂的永恒 ——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秦朝 独孤盛伯 春秋时代在现代中国地域板图上,有两个被其他诸侯国瞧不起的诸侯国,即西部秦南部楚。秦人祖先是给周牧马的圉人,身份颇象西游记中那个给玉皇大帝牧马的弼马温孙悟空。周人伐纣取商之后大封天下,秦人祖先大约养马有功,周天子就把秦这个地方封赏给他,那地方大约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仍让他继续养马,兼抵御狄戎等外敌。因为原本地位低微,所以受封时地盘并不大,爵位也不高,别人封的都是侯他封的却是伯,与其他人低一等,不能平起平坐。那时周人注重的除了自己的封地就是中原山东半岛和华北平原辽东半岛。姜尚在主持封赏时,把与周部落有连姻关系和其他关系的按亲疏和伐商中战功大小进行封赏。后世的神怪小说《封神榜》说的就是这事。姜尚把最好的地方山东半岛留给周部落和自己的部落,这就是姬姓的鲁国和姜姓的齐国。为什么要分封那么远呢?西周都城离鲁齐两地相隔几千里之遥呀。因为华夏文明已沿着黄河发展到出海口,那里要山有山要水有水,不仅有平畴千里,还有丰厚的渔盐之利,兼贸易之便。姬姜封在一起,按周文王和姜尚的如意算盘是互为依托,互为奥援。刚封时鲁国地盘国势都大于齐国,只是 鲁国国 君国人不争气,地盘越弄越小,国势越弄越弱。到孔丘出世到终亡时期鲁国已经由一等一的封国衰落到三流的国家,而此时的周王朝也已衰落得成了一个符号,对宗姓封国的衰败无能为力。对一个破落的小贵族“野合”而生的私生子来说,地位低微而志向高远的孔丘决心尽毕生之力维护周天子周王朝,以尽宗姓苗裔本份。他创立了儒学,广招门徒,鼓吹拥周尊王,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见用。虽然到处碰壁,甚至绝望到“道不行,桴于海”地步,却不入潼关游说正在兴盛求贤若渴的秦国,原因并不是其后世门徒给乃祖抹粉“道不同不相与谋”,而是他打根儿瞧不起秦国,认为那是“夷狄之国,禽兽之邦”。 秦和儒的嫌隙是儒家乃祖孔丘种下的,秦国几代 国 君广用客卿,当时诸子百家都有见用独不用儒。晋文公齐桓公都曾先后称霸,分别灭了周天子封的许多小国,孔丘也只在自己私藏的变天帐《春秋》里涂抹几笔,连公开咕哝几句都没有(如有《论语》必有记载),不唯如此还吹捧奉承晋文齐桓唯恐不及,企求能赏个一官半职。而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儒徒们大肆诋毁,拼命反对,四处鼓吹游说反秦,其根本原因是秦儒不对光,儒徒们没有在秦天下做官之路,这对于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儒徒而言不比刨了自己祖坟更可恶更痛心疾首么。看看今天占据高位的“精英”们对主张工农兵学商等普通平民权力,限制少数人特权的毛泽东时代的污蔑诋毁和仇视,我们就不难想象儒徒对秦的仇恨有多深。儒秦对立最终以秦始皇焚书坑儒告一段落,导致这一结果的是儒徒们自食其果,秦始皇只不过被动的采取了维护统一防止动乱的自卫措施而已。 秦由边陲小部落发展到最后“灭六国统天下”,得益于西周东迁的机遇和几代 国 君的治国策略。西周东迁后,其原来的采邑都城被相邻的当时比秦强大的诸侯如晋郑等认为是西戎进出的凶战之地而不屑一顾,留下的真空被秦乘机填占,势力大增,秦又厚礼卑词请封侯于周,终于由伯而侯,取得了公认的大国身份和地位。 秦几代 国 君坚持不渝的治国策,可从外交,内政,抑制豪强,引进和放手使用外来人才,发展经济,注重科技等等方面分析,都是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下面就不揣冒昧露怯,谈点个人孔见: 一:外交方面: (一)虚尊王。秦对周室始终是该朝必朝该贡必贡,即便后来秦强大到可以傲睨天下,而周室衰败到只剩一个符号也如是。请注意秦虽然灭周不费吹灰之力,而灭周的却不是秦。秦这么作始终抓住了道义大旗,不给敌人以口实,断了他们以尊王为藉口结成反秦联盟之路。反之,秦倒还时不时打出尊王的旗帜东杀西伐。今天美国对联合国的利用颇有点象秦人对周室,只不过远没有秦人园滑巧妙,总是露出急功近利的猴像和尾巴。 (二):秦晋联姻与远交近攻,不拘一格,两手都用,一切以务实为要。如今的人们一谈到秦的外交往往想到的只是远交近攻,忘记了秦很长时期奉行的睦邻外交。秦晋连姻延续几代,以至留下了一个成语把两家联姻称为“互结秦晋” 或“秦晋之好”。 如果说秦刚东进时国势孱弱与强晋联姻结盟,含有保护自己吓阻他敌的意图,后来秦强晋弱秦仍然坚持秦晋联姻结盟,说明秦确有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打算。后来这种秦晋联姻关系遭到破坏,主要责任在晋不在秦。因为韩魏赵三姓分晋,秦灭三国也就没有道义责仼了。当然任何外交都是功利性的是服务国家利益的,假设秦晋结盟没有因晋毁坏,随着秦的国势继续强盛扩张,处于当时战国环境是否能够长久保存下去也很难说,但那是后话。 (三)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后盾,军事政治手段并用,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或实现目的。秦在拓展疆土时并不全靠征战杀伐,有时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给孱弱的对手施以政治高压和威胁,迫使对方割城献地以求苟安。有时也采取名为互易实为强取的手段夺人城市土地。只有对实力相当或敢于反抗的诸侯国,秦人才首选军事手段。 (四):远交近攻,结成联盟以合纵对连横,对敌营以利诱分化瓦解,然后各个击破。 需要说明的是远交近攻是道非道,非常道。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偶而用一下是可以的,但决不是一个国家正常情况下外交常态。 二:内政: (一):以法治国。秦人奉行以法治国,无论王亲国戚高官胥吏尊法者赏,违法者惩,绝无例外。太子虔因为干扰商鞅变法照样依法受罚,并不因为是 国 君之子, 国之储 君而幸免。尽管公子虔后来登基做了 秦的国 君进行报复,对商鞅施以车裂而死,但这种法治精神和制度至秦灭亡都坚持到底没有废弃。 (二):从业已出土的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甘肃天水放马滩,特别是湖南龙山里耶的秦简来看,秦制定的法律的完备严整科学性是当时其他诸侯国不可比媲的。而且无论在都城咸阳还是在西北的天水南方的龙山小县,虽相隔万里之遥中央的法令都能得到很好的完整地执行,没有令今人都头痛不已,根治不易的“法不出都,政不行县”痼疾。 (三):推行郡县制,赏爵食邑不授政,从根本上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势力滋生的土壤,保证了中央的高度集权和权威。 秦朝实行以功封赏制度,没有功劳虽身为宗亲贵族不得封侯拜爵,因此没有如号称战国四公子(齐 国孟尝 君田文、赵 国平原 君赵胜、魏 国信陵 君魏无忌、楚 国春申 君黄歇)的豪强势力,既无后党也无外戚干政,有一个吕不韦想用美人计控制秦国,反倒被自己的私生子秦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逼得服毒自杀。 (四):选贤拔能,不分内外,不论贵贱,以功行赏,以才用人。 秦国作为一个边鄙小国,立国之初人才的匮乏是可想而知的。
| |||
|
| |||
|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 |||
|
| |||
|
|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