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短暂的永恒——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秦朝

火烧 2010-05-0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秦朝对中国几千年的深远影响,分析秦朝统一、文化政策及与儒家思想的冲突,重点讲述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揭示秦朝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短暂的永恒

        ——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秦朝  

独孤盛伯  

春秋时代在现代中国地域板图上,有两个被其他诸侯国瞧不起的诸侯国,即西部秦南部楚。秦人祖先是给周牧马的圉人,身份颇象西游记中那个给玉皇大帝牧马的弼马温孙悟空。周人伐纣取商之后大封天下,秦人祖先大约养马有功,周天子就把秦这个地方封赏给他,那地方大约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仍让他继续养马,兼抵御狄戎等外敌。因为原本地位低微,所以受封时地盘并不大,爵位也不高,别人封的都是侯他封的却是伯,与其他人低一等,不能平起平坐。那时周人注重的除了自己的封地就是中原山东半岛和华北平原辽东半岛。姜尚在主持封赏时,把与周部落有连姻关系和其他关系的按亲疏和伐商中战功大小进行封赏。后世的神怪小说《封神榜》说的就是这事。姜尚把最好的地方山东半岛留给周部落和自己的部落,这就是姬姓的鲁国和姜姓的齐国。为什么要分封那么远呢?西周都城离鲁齐两地相隔几千里之遥呀。因为华夏文明已沿着黄河发展到出海口,那里要山有山要水有水,不仅有平畴千里,还有丰厚的渔盐之利,兼贸易之便。姬姜封在一起,按周文王和姜尚的如意算盘是互为依托,互为奥援。刚封时鲁国地盘国势都大于齐国,只是 鲁国国 君国人不争气,地盘越弄越小,国势越弄越弱。到孔丘出世到终亡时期鲁国已经由一等一的封国衰落到三流的国家,而此时的周王朝也已衰落得成了一个符号,对宗姓封国的衰败无能为力。对一个破落的小贵族“野合”而生的私生子来说,地位低微而志向高远的孔丘决心尽毕生之力维护周天子周王朝,以尽宗姓苗裔本份。他创立了儒学,广招门徒,鼓吹拥周尊王,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见用。虽然到处碰壁,甚至绝望到“道不行,桴于海”地步,却不入潼关游说正在兴盛求贤若渴的秦国,原因并不是其后世门徒给乃祖抹粉“道不同不相与谋”,而是他打根儿瞧不起秦国,认为那是“夷狄之国,禽兽之邦”。 秦和儒的嫌隙是儒家乃祖孔丘种下的,秦国几代 国 君广用客卿,当时诸子百家都有见用独不用儒。晋文公齐桓公都曾先后称霸,分别灭了周天子封的许多小国,孔丘也只在自己私藏的变天帐《春秋》里涂抹几笔,连公开咕哝几句都没有(如有《论语》必有记载),不唯如此还吹捧奉承晋文齐桓唯恐不及,企求能赏个一官半职。而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儒徒们大肆诋毁,拼命反对,四处鼓吹游说反秦,其根本原因是秦儒不对光,儒徒们没有在秦天下做官之路,这对于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儒徒而言不比刨了自己祖坟更可恶更痛心疾首么。看看今天占据高位的“精英”们对主张工农兵学商等普通平民权力,限制少数人特权的毛泽东时代的污蔑诋毁和仇视,我们就不难想象儒徒对秦的仇恨有多深。儒秦对立最终以秦始皇焚书坑儒告一段落,导致这一结果的是儒徒们自食其果,秦始皇只不过被动的采取了维护统一防止动乱的自卫措施而已。  

秦由边陲小部落发展到最后“灭六国统天下”,得益于西周东迁的机遇和几代 国 君的治国策略。西周东迁后,其原来的采邑都城被相邻的当时比秦强大的诸侯如晋郑等认为是西戎进出的凶战之地而不屑一顾,留下的真空被秦乘机填占,势力大增,秦又厚礼卑词请封侯于周,终于由伯而侯,取得了公认的大国身份和地位。  

秦几代 国 君坚持不渝的治国策,可从外交,内政,抑制豪强,引进和放手使用外来人才,发展经济,注重科技等等方面分析,都是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下面就不揣冒昧露怯,谈点个人孔见:  

一:外交方面:  

(一)虚尊王。秦对周室始终是该朝必朝该贡必贡,即便后来秦强大到可以傲睨天下,而周室衰败到只剩一个符号也如是。请注意秦虽然灭周不费吹灰之力,而灭周的却不是秦。秦这么作始终抓住了道义大旗,不给敌人以口实,断了他们以尊王为藉口结成反秦联盟之路。反之,秦倒还时不时打出尊王的旗帜东杀西伐。今天美国对联合国的利用颇有点象秦人对周室,只不过远没有秦人园滑巧妙,总是露出急功近利的猴像和尾巴。  

(二):秦晋联姻与远交近攻,不拘一格,两手都用,一切以务实为要。如今的人们一谈到秦的外交往往想到的只是远交近攻,忘记了秦很长时期奉行的睦邻外交。秦晋连姻延续几代,以至留下了一个成语把两家联姻称为“互结秦晋” 或“秦晋之好”。 如果说秦刚东进时国势孱弱与强晋联姻结盟,含有保护自己吓阻他敌的意图,后来秦强晋弱秦仍然坚持秦晋联姻结盟,说明秦确有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打算。后来这种秦晋联姻关系遭到破坏,主要责任在晋不在秦。因为韩魏赵三姓分晋,秦灭三国也就没有道义责仼了。当然任何外交都是功利性的是服务国家利益的,假设秦晋结盟没有因晋毁坏,随着秦的国势继续强盛扩张,处于当时战国环境是否能够长久保存下去也很难说,但那是后话。  

(三)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后盾,军事政治手段并用,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或实现目的。秦在拓展疆土时并不全靠征战杀伐,有时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给孱弱的对手施以政治高压和威胁,迫使对方割城献地以求苟安。有时也采取名为互易实为强取的手段夺人城市土地。只有对实力相当或敢于反抗的诸侯国,秦人才首选军事手段。  

(四):远交近攻,结成联盟以合纵对连横,对敌营以利诱分化瓦解,然后各个击破。  

需要说明的是远交近攻是道非道,非常道。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偶而用一下是可以的,但决不是一个国家正常情况下外交常态。  

二:内政:  

(一):以法治国。秦人奉行以法治国,无论王亲国戚高官胥吏尊法者赏,违法者惩,绝无例外。太子虔因为干扰商鞅变法照样依法受罚,并不因为是 国 君之子, 国之储 君而幸免。尽管公子虔后来登基做了 秦的国 君进行报复,对商鞅施以车裂而死,但这种法治精神和制度至秦灭亡都坚持到底没有废弃。  

(二):从业已出土的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甘肃天水放马滩,特别是湖南龙山里耶的秦简来看,秦制定的法律的完备严整科学性是当时其他诸侯国不可比媲的。而且无论在都城咸阳还是在西北的天水南方的龙山小县,虽相隔万里之遥中央的法令都能得到很好的完整地执行,没有令今人都头痛不已,根治不易的“法不出都,政不行县”痼疾。  

(三):推行郡县制,赏爵食邑不授政,从根本上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势力滋生的土壤,保证了中央的高度集权和权威。  

秦朝实行以功封赏制度,没有功劳虽身为宗亲贵族不得封侯拜爵,因此没有如号称战国四公子(齐 国孟尝 君田文、赵 国平原 君赵胜、魏 国信陵 君魏无忌、楚 国春申 君黄歇)的豪强势力,既无后党也无外戚干政,有一个吕不韦想用美人计控制秦国,反倒被自己的私生子秦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逼得服毒自杀。  

(四):选贤拔能,不分内外,不论贵贱,以功行赏,以才用人。  

秦国作为一个边鄙小国,立国之初人才的匮乏是可想而知的。  

二:内政:  

(一):以法治国。秦人奉行以法治国,无论王亲国戚高官胥吏尊法者赏,违法者惩,绝无例外。太子虔因为干扰商鞅变法照样依法受罚,并不因为是 国 君之子, 国之储 君而幸免。尽管公子虔后来登基做了 秦的国 君进行报复,对商鞅施以车裂而死,但这种法治精神和制度至秦灭亡都坚持到底没有废弃。  

(二):从业已出土的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甘肃天水放马滩,特别是湖南龙山里耶的秦简来看,秦制定的法律的完备严整科学性是当时其他诸侯国不可比媲的。而且无论在都城咸阳还是在西北的天水南方的龙山小县,虽相隔万里之遥中央的法令都能得到很好的完整地执行,没有令今人都头痛不已,根治不易的“法不出都,政不行县”痼疾。  

(三):推行郡县制,赏爵食邑不授政,从根本上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势力滋生的土壤,保证了中央的高度集权和权威。  

秦朝实行以功封赏制度,没有功劳虽身为宗亲贵族不得封侯拜爵,因此没有如号称战国四公子(齐 国孟尝 君田文、赵 国平原 君赵胜、魏 国信陵 君魏无忌、楚 国春申 君黄歇)的豪强势力,既无后党也无外戚干政,有一个吕不韦想用美人计控制秦国,反倒被自己的私生子秦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逼得服毒自杀。  

(四):选贤拔能,不分内外,不论贵贱,以功行赏,以才用人。  

秦国作为一个边鄙小国,立国之初人才的匮乏是可想而知的。这是当时华夏文明传播不均衡,边陲与中原文化底蕴差异很大的缘故。秦国急需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才极为缺乏。但是几代 秦国国 君都广揽人才,大量放手使用客卿,不仅弥补了人才的不足,而且使秦国成了人才济济的人才大国。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学校也由过去仅有官办出现了民办如孔丘鬼谷子都是当时著名的民间教育家,适应时代需要,各种学派各种学术思想各类人才特别活跃,流动频繁,出现了我国几千年历史上罕见的井喷现象。各诸侯国出于争霸或自保的需要也曾延揽见用过外来人才为客卿,甚至还闹过燕昭王被郭隗以一匹死“千里马骨”骗去千两黄金的千古“佳话”。 那些外来人才也曾使晋国齐国乃至吴国强盛甚至称霸一时,但终究都没有维持多久,有的甚至被瓜分(如晋),其原因或许很多,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1),秦国把引用人才作为基本国策一代代 国 君坚持不懈,政策有连续性;而其他诸侯国往往是某代 国 君出于一时需要的决策,其后人并不重视,政策没有连续性。(2),秦国引进人才是使用,而其他诸侯国引进人才往往是利用,别看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涉及放手使用或控制使用,对于引进者和被引进者的心理状态和作用差距是非常巨大的。(3),本国统治集团即所谓精英阶层是否接纳或排斥外来人才。自古至今既得利益者通常是排斥外来新进人才的,他们惧怕外来者分润争夺他们攫取的利益,他们对外来人才能压制的就压制,压制不了的就进谗言抹黑诋毁,必欲去之而后快。相较而言,由于秦国几代 国 君一以贯之的坚持,引进人才往往受到重用,加之奖励机制是以业绩行赏恶性竞争的不可避免性较低,外来人才比较容易受接纳,秦之客卿大多能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  

秦国用人是不分秦籍外藉的,也不搞“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只配打洞”世袭接班制。秦国不仅客卿之多冠于各诸侯国之首,而且几代首辅丞相统军将帅都是客卿如卫鞅(因在秦推行改革有功,受封食邑于商一一今之陕西商洛地区,后人称其商鞅)、李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主要谋划者和具体实施者)、蒙恬(秦抗击匈奴名将,曾发明了毛笔)等,都创立了彪炳功绩,实现了自己抱负。秦国也因为有这些人迅速强盛并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个郡县制的大帝国秦朝,其中央集权制政体余韵延续至今。  

秦人用人唯才是举,不分贵贱老幼。百里奚初仕虞,虞破沦落为楚国奴隶,且年龄老迈,秦人千方百计用五张羊皮换回拜为上卿。甘茂之孙甘罗年仅十二岁有才智被授予外交特使出使赵国。他们都为秦国作出了杰出贡献。有才智人士在秦国如鱼得水,没有后世人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惆帐和浩叹。  

三,发展经济:  

(一):注重发展农耕。  

秦人是十分注重经济发展的,而且尤其重视第一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商业)采取控制发展,以至后人贬之重农抑商。秦初期农业生产地理环境不如齐鲁晋郑楚燕诸国,主要靠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后来灭了蜀国拥有成都平原,才有广袤的宜农地域。但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常受水旱灾的困扰。于是秦人先后修了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关中大地的郑国渠,这两大水利工程是春秋战国时期绝无仅有的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伟大工程,至今还造福我们。  

秦人奖励农耕,法令规定谁拓荒归谁所有,粮食收得多蚕养得好还有奖。几代人下来国家富民间也富,每有战事国家招集兵员百姓勇跃参军,而且军服兵器马匹自备,因为人人都希冀战场上建功立业回家封爵封侯。正因为国家有充足的财富和民心可用,秦人才既能拒强敌匈奴于国疆之外,又能长期支持战争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强大的秦王朝。想想秦之后的西汉王朝,高祖刘邦集全国之力率四十多万大军御驾西征惨败白登,最后不得不花巨额金银财宝和答应送女人“和亲”才捡回一条命来,不竟使人感叹秦朝之强大。  

(二):注重矿冶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时代,铜是最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国计民生的金属。战国后期,人们初始掌握了铁,敏锐的人已经认识它的巨大功用。无论冶铜冶铁,秦国的生产规模和工艺都远胜其他六国。当时有两处著名的铜开采冶炼生产地,即秦之今日陕西铜川楚之今日湖北大冶,秦的开采生产规模比楚大。秦还在巴蜀地区开始大规模开采冶炼铁并掌握了锻钢技术。  

(三):重视科技发展应用。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秦统一六国后迅速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这些维护一个统一国家必要的政治措施背景其实含有很高的科学技术支撑的。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人文学科著作,对先秦的科学技术关注记载的挂一漏万无可厚非。但因此我们今天认识先秦的科学技术不得不更依仗考古发现,其实也是挂一漏万,不得全面的。仅管是管中窥豹,我认为秦国的科学技术远远领先其他诸侯国,更是当时世界翘楚一一一远胜于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所代表的世界其他古文明的科学技术。举几个例子。  

(1):蒙恬发明毛笔。蒙恬发明的毛笔及书写,改变了中华族以前靠刀笔吏在不同的材质上刻划记事的历史。他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已故中科院院士 王选 教授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不可比媲的,想想 王选 教授因激光照排发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特等奖就不难认识秦发明毛笔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意义。  

(2):金属制造工艺。在发掘秦兵马俑考古中发现,在其中一个兵马俑坑里发现一件秦代宝剑,虽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出土时仍熠熠闪光锋利如故;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把剑在出土前被挤压成45度角达2000多年一旦出土立即自动恢复原本形状。经现代科学技术鉴定,原来这把剑表面镀了4微米铬盐,剑本身金属具有记忆功能。而秦人这失传的两项科学技术,是我们现代人以发明创造的名义在近100年内才认识掌握的。  

(3)发明轨道运输。过去读《史记》对秦朝的“车同轨”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是什么玩艺。近年考古研究才发现秦人所谓“驰道”“车同轨”原来是秦人从都城咸阳到全国各地要津修的木制轨道和轨道车,类如现在的铁路,所不同的是秦人是用木头我们用的是钢铁而已。而秦人的发明早了英国人发明铁路2000多年。  

(4):《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掘地为河,灌水银为水,地宫顶安能发光的“日月星辰”。近年通过科学探查发现秦始皇陵地下汞很异常,证明《史记》记载不虚,只是不知道那能发光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是什么材料做的,秦人是怎么掌握解决我们今人都没有掌握解决的冷光光源科学技术的。相信某一天对秦始皇陵考古发掘,地下文物承载的科学技术信息一定会令我们更加惊奇和感叹。  

秦国由一个被其他诸侯国瞧不起的文明落后的边鄙小国成为一个强盛的统一天下的,可与古罗马比肩的世界级强国秦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主要原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政治长期稳定,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 国 君一个法”,保持基本国策长期稳定不变。  

(二),采用利国利民适应时代发展的适用政治(如法家),拒绝主张倒退,逆历史潮流而动,只尚空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辨稻菽”,治国无益,祸国有术,只追求“学而优则仕”的儒家。  

(三),创立推行郡县制,不允许显性或隐性的地方割据势力和豪强势力产生和存在,保持中央的高度集权,杜绝“法不出都政不行县”,保证政令畅通的中央权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多方面的,必须有文化的,经济的,军事的,更有清廉政治的积累和准备,任何一个单方面的突出都不能造就一个强盛的民族国家,即使或许能强盛一时,但很快就会衰落。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盛世如西汉唐朝元朝清朝康乾时代是如此,秦朝也是如此。世界历史上,古代的不说,近代的如中央电视台搞的那部政论片《大国的崛起》例举的以贸易起家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亦如此。这几成了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定律。  

在以上列举的国家民族强盛的诸要素中,政治的清正廉明是最重要的要素,只有政治的清正廉明才能代表大多数国民利益,凝集大多数国民人心,众心归一何事不成?政治晦暗,人心涣散,国内不稳谈何强盛?秦国由一个落后的边鄙小国发展成强大的秦帝国是上述诸要素齐备的结果,强大的秦帝国仅建立十二年就迅速败亡就是赵高李斯秦二世胡亥搞宫廷政变,推行晦暗政治的结果。  

三,强大的秦帝国迅速败亡原因:  

统一了天下的强盛的秦帝国,自其始皇帝嬴政巡视天下途中病死沙丘之后,仅十二年就败亡了,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为什么强大的秦朝会这么快的灭亡呢?西汉初年有个儒徒贾谊写了篇《过秦论》认为秦亡于“仁义不施,攻守失势”,换句话说秦亡于“暴政”。 贾谊此说一起,历代皆以为然,似乎成了定论。其实不然。元朝忽必烈灭了南宋后对汉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是空前的,元把其境内民族分为五等,汉民成了最低等的贱民,汉人杀了元兵一匹马要偿命,元兵杀了汉人只赔匹马。元为了防止汉民反抗,收缴一切可能用作兵器的器具,五家只准共用一把菜刀,这把刀还得掌握在派驻这五家的一个元兵手里,更可恶的是这元兵对五家妻女任意奸淫竟不受惩处。元之残暴远胜秦对灭亡的六国民众,它却延续统治近百年。满州女真人入关“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跑马圈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杀人如恒河之沙,其文字狱不仅焚书还灭九族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不可比拟的。然而就是这凶残暴政超过秦朝百倍的大清朝以区区几十万人统治近亿人的汉民族200多年,这除了宋明以来发展到巅峰的儒教阉割了汉民族的抗争精神为它培养准备了大量汉奸奴才外,也从反面证明了暴政不是一个强大的王朝猝亡的主要原因。  

强大的秦帝国猝亡的主因究竟是什么呢?我的结论与贾谊的《过秦论》大相径庭,秦不是猝亡于因“焚书坑儒”而与秦结下世代不解仇恨的儒徒所诋毁的 “暴政”,而是另有原因。秦是亡于统治集团中的内奸赵高和自私恋权的李斯发动的不流血政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赵高挟持李斯搞宫廷政变,执政集团分崩离析,人人自危,用现在的话说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无暇无心在陈胜吴广起事之初全力予以扑灭。  

秦始皇晚年最相信倚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宫廷总管赵高一个是丞相李斯,因为其母与吕不韦及养男宠的淫乱丑事他不相信后宫,太子扶苏又派到边境蒙恬抗击匈奴的大军中去监军,所以他外出巡行时总带着赵高,朝政则全盘托付给李斯,朝臣们除了始皇帝外唯这两个炙手可热的人马首是瞻。赵高其实是赵国派到秦国的自阉入宫的奸细,时刻窥测时机想颠覆秦国为亡赵复仇,秦始皇巡行途中在沙丘病死给他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秦始皇外巡途中病死沙丘赵高密不发丧,日夜兼程赶回都城咸阳,胁迫伙同李斯矫诏逼迫太子扶苏自杀,扶傀儡胡亥为二世皇帝,逮捕掌握精锐重兵的正在守边抗击匈奴的大将蒙恬并将其处死,然后搞“指鹿为马”整肃处死不听话的朝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宫廷政变,大秦帝国至此实质上已经灭亡。陈胜吴广起事之时,正值赵高倒行逆施,秦朝朝廷人人自危自保不暇,没有人认真对待两个前往戍边的隶卒率领一群乌合之众“闹事”,及时组织重兵扑灭。及至被灭亡的六国旧贵族及残余势力掺和进来形成燎原大火的时候,赵高胡亥集团又惊慌失措,在战争动员和指挥上均由轻视到慌乱,最终被项羽刘邦联军推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仅存在十二年就灭亡了。  

大凡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物必自腐后虫生”,一个政权的消亡亦如是。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经受不起统治集团特别是中央集团的内讧内斗内耗。国家犹如一棵大树强国则是一棵参天大树,统治阶级各个利益集团则是蛀食这棵大树的蚁群,正是他们的内讧内斗内耗蛀空了国家这棵大树,如果没有人民起义战争或外来侵略战争,“大树”也许或甚至会呈现“太平盛世”假象迁延很长时间慢慢枯死,一旦遭遇人民起义或外来战争就会訇然被刮倒猝亡。秦帝国如此,后来的封建王朝亦如此,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这是历代改朝换代的周期律它竟能穿越时空一直延续下来,以至有人读《过秦论》时发浩叹:前人哀秦之亡,后人哀前人之亡,尽管所哀并没有涉及到上述实质原因显得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但代代不已实可哀也。  

(二):强秦猝亡,从技术层面讲,有两个原因:  

(1);没有建立良好的储代制度。储就是 储 君,代就是一旦 国 君外出或因事暂时不能理政,便 安排储 君暂代。秦始皇虽确立了长子扶苏为太子,但他信任依赖的却是内宦赵高外臣李斯,没有和太子扶苏建立良好互信的联络沟通机制,他或许在扶苏身边安有卧底监视扶苏,扶苏却没有在秦始皇身边安排卧底打探消息,以至秦始皇外巡把朝政大权全盘委托李斯代掌,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扶苏消息闭塞全然不知,竟把阴谋家赵高伙同李斯泡制的伪诏当成秦始皇的真诏,遵令服毒自杀,遂使赵高李斯胡亥宫廷政变得手。  

(2):军制军备制度不适应新的大秦帝国统治形势需要。秦的军制是寓兵于民,战时聚民为军,平时散军为民,常备军很少,常备野战战略兵团极为有限,这对于未统一六国之前的秦国是非常必要,正确科学的,对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厚殖国力很有好处。但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自以为“隳名城(战略要塞),杀豪俊(有可能叛乱的原六国的豪强贵族),收天下之兵(武器),聚之咸阳,销锋(金是),铸以为金人十二(标榜武功,威慑天下)”,天下就可以永远太平了,秦帝国就可以万世一系了,仍沿用旧制散军为民,“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没有在原六国的战略重地保留必要的战略野战军团以防备暴乱反抗。这是秦始皇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误,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当陈胜吴广起事之初秦仅靠孱弱的郡县常备队难以扑灭那星星之火,使它获得时间条件燎原,最终不可收拾,导致秦帝国猝亡。  

不要以为反秦势力有刘邦项羽范增张良陈平萧何韩信等一代人杰就认定大秦帝国一定会猝亡,且不说六国灭亡之前其杰出人才之多是后来反秦势力所不可比的,其兵力财力民众也是后来反秦势力所不可比的,为什么秦灭六国势如破竹,而刘项灭秦又如洪水溃堤?时也势也,时机可以易势,得势即得胜。参天大树当它还是幼芽时三岁稚童也可以轻易掐断,一旦长成得要多少壮汉才能撼动?凭心而论,如果不是趁蒋冯阎和蒋桂之间的两次军阀大战之机,中国红军即便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旷世英才也很难生存发展壮大,没有“西安事变”和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也不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最终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这个道理在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对张学良杨虎城的高度评价中说的很清楚。  

强大的秦帝国虽然仅短暂的存在十二年就猝亡了,但并不是灰飞烟灭,它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东西实在太多,它的影响是永恒的,而且也是世界性的。或许因为海陆丝绸之路,也许因为匈奴之故,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都把中国称之为大秦,把中国人称为秦人,只是儒家仇恨秦朝,不肯认同,推崇也曾盛极一时的唐朝,受儒风浸淫影响的中国人以被称为秦人为耻,到海外去自称为唐人,以示撇清。外国人被弄得莫名其妙,又不认同大唐(除日本和周边藩属国外)这个称号,索性以中国出产的瓷器称呼中国,如是中国的称号就令人啼笑皆非的成了“瓷器”,一直被人叫到现在。其实中国历史上下五六千年,远古不说,无论汉唐元清,更不须提等而次之的宋明,即使它们盛极一时也难与秦国及后来的秦帝国相匹媲。伟大的秦朝是被儒家反动的文字狱谎言抹黑的,秦朝的灿斓光辉是被儒家无耻的仇恨掩盖着的,只有推翻抛弃儒家的谎言和无耻,为秦国和秦朝正名,正视秦国和秦朝,研究它的经验和教训,汲取营养和殷鉴古为今用,中华民族才能振兴有日,长远昌盛。否则,即便发达一时也不长久,汉唐便是例子。外国人也正循着扬儒贬秦这条思路研究如何对付中国呢!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