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对房地产市场的态度能成为内地的镜鉴吗?
香港对房地产市场的态度能成为内地的镜鉴吗?
梁 新
5月26日《南方周末》发表南方周末评论员郭光东的文章《到绝境才限购”擦亮香港金字招牌》,他列举香港楼市遭受内地抢购,令楼价屡创新高,令香港市民买楼难。香港特首曾荫权在对两位议员提出的建议,港府应该规定发售对象应是香港人回应说,限制海外资金买楼,“真到了绝境,才会考虑这个做法。”郭的评论认为:“而如何经由制度,让政府和市场找到各自的角色;如何在关注民生的同时,避免民粹主义兴起、经济活力丧失,或许香港经验能够为我们内地提供一些镜鉴。”
离开中国内地的实际情况,光是空谈道理,郭先生的话一点没错,非常有道理。但是很显然,他的观点是针对内地关于房地产之争而 提出的,如什么的“避免民粹主义兴起、经济活力丧失”,是针对中国政府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而言的。那么真如郭先生所说,“香港经验能够为我们内地提供一些镜鉴”作用吗?
有关数据表明,到2010年,中国内地人均GDP是每人4700美元,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中排127位;而香港地区人均GDP是每人27200美元,排16位。另外内地现在贫富分化,据200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最富的150个家庭占有全民财富的70%。现在以中国某些富豪的经济实力,别说到香港拉高香港的房价,到美欧等一些发达国家同样能够拉高房价。但是,应该说对香港房地产市场的这种冲击与内地房价对内地消费者的影响对比没有那么大。换句话说,只要把所谓被拉高的香港平均房价与香港人均GDP的比例同内地的平均房价同人均GDP的比例作对比,答案就很清楚。
诚然,香港也许也有买不起房子的穷人,但是那与当今内地的同类人员相比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一对比也就非常清楚了。因此,在房地产政策问题上,拿香港特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态度作为内地的镜鉴起码是没有多大可比性。
在内地的房地产市场,一方面是一般民众买不起房子,住房难问题无法解决;另一方面是房子空置率高,别说那些天价的房子卖不出,就是很多所谓价位相对比较低的房子一般老百姓也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比如政府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并且运用金融、行政等一系列手段让房地产市场“退烧”完全是必要的,但是这么一来,触动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某些所谓“精英”也跳出来指手划脚,郭先生文章中的观点应该划入此类。
不错,是应该“避免民粹主义兴起、经济活力丧失”,问题是,在内地,应该不应该把既得利益集团对民众的掠夺引起民众的反弹称为“民粹主义兴起”,把政府对畸形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看成是“经济活力丧失”。
香港特首曾荫权回应两位议员提出的建议,港府应该规定发售对象应该是香港人时说:“真到了绝境,才会考虑这个做法。”我们对香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没有非常完整透彻的了解因此对此不好评价,但是我们了解国内的情况。曾荫权所说的“绝境”本身就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而且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香港应对社会震荡的抗震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在国内,所谓的“绝境”是个什么样的状况,等待到了所谓“绝境”,将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些什么,完全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是紧密相联的,现在,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健康现象已经引起了好些消极后果,并且已经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无论从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角度还是从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应该放任那只“无形的手”为所欲为的,更何况现在那些消极后果已经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图谋制造更大的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更加不能够完全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对某些屡屡反对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的人们,我们可以认为其是出于善意的动机,但是我们不能不对这种人的观点会带来的消极后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因此,在市场经济问题上,尤其是在房地产政策问题上,我们仍然应该并且可以学习和借鉴包括香港在内的一些海外的好经验,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与内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考虑,起码不应该盲目完全照搬,否则,再好的动机也难免会引出消极的后果。
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4289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