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中庸》十二

火烧 2010-05-11 00:00:00 中华文化 1026
本文围绕《中庸》第十二章,探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形态,解析中庸之道在治国原则与文明幸福指数中的体现,强调自然法则与道德社会的结合。

                               中庸十二

   

   

五、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形态——中庸之鉴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释诠】  匡正世界、治理国家,有三条道路。如此说法,是不是太过于简单了?非也,即使如此,三条中还有两条是错误的!  

形而上学的理想主义道路,虽然发自拯救整体的善心,却不能达到个体生活中的实际目的。达不到个体的实际目的,就不能取信于人;不能取信于人,百姓就不会按照整体目标要求去做。物质主义的实证科学道路,虽也妄图庇护个体之身,却不尊从人格意义上的整体生生规律。不尊从整体生生的规律,就失去了维系全民生存的道德准则;失去同一的道德标准,老百姓也不会在巨大的反差中维护既定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秩序。  

真正正确的治国原则和思想路线是:以解脱个体的身心困扰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文明幸福指数为基础,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而不走歪路,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而不互相伤害,无论是全面协调的形式架构,还是可持续繁荣的必然性都能够明确评断,即使历经千年依然不违背自然哲学原理。证验于构形生成的整生逻辑而无弊端,是因为懂得并遵循自然法则;历经千年风雨而原则依旧不可移易,是因为树立了正确的人格品质,建立地是道德社会。  

所以,伟大的政治家行动意图总是符合于自然法则,行为规范可以通行于各国政府公务人员,理论根据能够普适于全人类各民族的位格权衡。无论相隔千万里都有人仰慕这一幸福的国度;不管毗邻还是距离有多近,都深感自愧弗如。  

《诗经》盛赞:“客无恶意,主不中伤,就像昼夜循环更替,因为长远才获得最高的荣誉。”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多少代人、多少次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反复认可,却依仗当时之人的谬夸而流芳百世的。  

【把握】  因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所以年轻时关于“左”、“右”的问题虽经常萦绕脑际,却又总是懵懵懂懂,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正像人们生气时常说的一句话:“左不对,右不对,左右都不对!”后研读政治经济类文章,留下的印象是理论上:左,维护的是工人、农民暨劳动者大多数人的利益,属“激进派”;右,维护的是地主、资本家和垄断集团的利益,属“保守派”。在现实社会中看到的情况却是右倾思想常常博得多数工人、农民当下的喝彩和执行;左倾政策总是被具体的工人、农民拒绝和排斥。  

毛泽东的思想路线则是既反对右,也反对左。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革命和执政历程,也是既反对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也反对了王明、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包括各阶段各式各类的左、右倾机会主义的。  

所以,新中国建立后,除了汉奸、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地主恶霸、流氓地痞和成为王婆一样道德败坏的教唆犯的少数知识分子,在中国是没有人反对毛泽东思想的。而且,很多好的民族资本家、乡绅地主及改过自新的犯罪分子,还像广大的工人、农民一样,千恩万谢地感激毛主席给了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做人的尊严,认识到了剥削者的虚伪和无耻。  

所以,直到现在,中国人一提起毛泽东,不像外国人那样,把已逝的开国领袖命名为国父,以资纪念,而是基本上还是称为毛主席。一张嘴就是毛主席如何如何,毛主席是怎么怎么说的。就好像毛泽东现在还是主席一样。上大学时,因为年轻,思想正在“西化”的风口浪尖上,对这一点也是很不理解,以为中国人就是很封建、很传统、很守旧,一点不懂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社会的开放精神:  

政治家不过是匆匆的历史过客,只要能拉来选票,在任期内创新个理念,或利用国家机器做几件招人眼球的“反恐”类爆炸性新闻,发出几声雷人的亲民警句,就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了。换个人,也就不过是换了一套的说词,换了一个表演方式而已,是当不得真的。用时寒冰的话说,则是:“一年一年地重复悲剧而不吸取教训,仿佛一个自吹自擂上瘾了的精神病患者,边唱着鸡的屁,边跳着欢快的舞蹈,裤子掉了都浑然不觉,特入戏。”  

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被注释成了公民贫困是自由的,政客霸权是民主的,专家换妻是开化的,资本家的金融欺诈是智慧的。自己的事,你就自己看着办吧。政府要小,要不干预,不能管道德,要当资本的木偶,市场的仆从。赢得利润的就是爹,赢得垄断利益的那是爷。“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是地主富裕了农民”,“是官僚买办保护了‘弱势群体’”“美帝国主义才是国际主义、大爱无疆”。至于那些圣人、智者、思想家,皇帝老儿,比起现在的地主爹、资本爷、王婆理论家、军阀CEO、官祖宗,太愚昧、太落后了。  

改革一开放,红灯就不论区了;改革一深化,李银河就跟刘小波说可以搞同性恋、可玩换妻游戏、聚众淫乱了。只要你愿意,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缺德事儿。杀个人也不过就是赔俩钱了事。什么国父不国父的,不过是概念而已,现在美国的哪件事儿是按着华盛顿的旨意去办的。还阵阵有词,说这就是美式文明,老子天下第一。  

直至进入中华文化,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古代史,中华古国的思想史、科技史,感受到文明道德灿烂之光的深沉底蕴,才知道中国传统就流淌在真正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其忠恕就表现在日常的行为之上。称毛泽东为毛主席,正因为没有把他当作总统类的“霸主”、“国父”、“皇帝”,而是将其看成了圣人、君子。这就是“天下思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封建专制”。是毛泽东活在了人民的心中,而不是只坐在了那把宝坐上。如同中国的诗人藏克家所言:“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  

等到近几年跨越道学,进入儒学,折腾起哲学,更是恍然大悟:原来左、右是政治话语、意识形态。用哲学范畴来规范和界定,则左,是形而上的范畴,属于纯粹理性,呈阳性,着地是道,所以意味着整体性思维;而右,却是形而下的范畴,属于心灵意识,呈阴性,着地是器,所以意味着自我中心主义。  

再联想到左派——激进主义;右派——保守主义。“左派”——民族主义;“右派”——自由无政府主义。又不得不佩服真正思想家们对事物的透彻理解。左,无论眼界大小,都注重在整体生生的思维上;右,无论伪君子还是真小人,都贯注在自我的身体和心灵的“单子”上。就连那个引号,都富有着深刻的符号学的理论意义。  

前些年,只是讨厌和反对以左、右论是非,觉得用这两个概念不但说不清现实的道理,而且还徒然陷入西方的话语之中而不能自拔,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招惹东方的社会是非。但却搞不明白用何词来“替代”,和为什么要取代。  

如今,在这里把这一问题挑明,也不知看官中以左、右自居的名笔们会做何感想。  

当然,必须警醒的是:不懂阴阳、道器的本质含义,不会运用由阴阳符号形式排列组合而成的儒学的六十四卦标准图谱——易龙图,这一整生逻辑工具进行思维导示,不知汉字“六书”的构造机理,就不会分清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就搞不懂东西方哲学的本质内涵,就难以通达太极阴阳原理——大道,这一中庸社会形态的灵魂之境界,也就不会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然的:科学哲学。  

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贯穿的是中华民族的整生逻辑,是中华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哲学交融,并与当时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不仅是他的西方哲学“先生”或政治同行们的一个哲学流派的“主义”。所以,反对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其实就是反对代表大多数人利益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的中国政府的执政党;就是要埋藏中华民族这一世界史上的最优秀文明。  

抛开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企图不论。那些号称新自由主义的反动分子的脑残之处在于:把“三权分立”简单等同于“党派团体利益的相互制衡”,而不管人民的死活;把“民主选举”复杂化为“各党派的票数之争”,而把人民当成了被忽悠的傻瓜;把自然界的物理定律、丛林法则当成了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而把人民群众当成了植物人。这些歪理邪说的直接恶果就是把各国政府的政治家塑造成了资本的傀儡政客;让阴谋家和真小人所造型的伪君子,把人类良知彻底驱逐出了思想界、学术界和文化界;使人类社会及宣传媒体重新畜生化、生态恶劣化。  

显然,他们所得到的回答自然是:不信,民弗从!  

   

王:《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千凵(上下啮合),古文王。”  

(一)wāng.1.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尔雅·释诂》:“王,君也。”《六书·故疑》:“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称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明史·朱升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章炳麟《秦献记》:“不燔六艺,不足以尊新王。”又秦以前诸侯在自己国内的称号。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世疑文王受命称王,不知古诸侯于境内称王,与称君称公无异。”《国语·楚语上》:“庄王使士呈传太子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2.汉代以后社会的最高封爵。《正字通·王部》:“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诸侯王,高帝初显,金玺盭绶,掌治其国……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隋书·百官志中》:“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位在三公下。”《明史·礼志八》:“(洪武)二十八年定制,亲王嫡长子,年十岁,授金册宝,立为王世子。次嫡及庶子皆封郡王。”3.朝谒天子。《诗·商颂·殷武》:“莫敢不来亨,莫敢不来王。”《左传·隐公九年》:“宋公不王。”《史记·周本纪》:“要服者贡,荒服者王。”4.首领;同类中最突出的。唐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西游记·第一回》:“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5.大。《吕氏春秋·疑似》:“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6.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郝懿行义疏:“祖父母而曰王者,王,大也,君也,尊上之称。”7.虫名。土蜘蛛,也叫颠当虫。《尔雅·称虫》:“王,蛈蜴。”8.匡正。《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王者,匡也。”《法言·先知》:“昔在周公,征于东方,四国是王。”9.姓。  

(二)wāng.1.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又封王,使领有一个地区。《汉书·贾谊传》:“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蝟(刺猬)毛而起。”2.成王业;作皇帝;称王。《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六分》:“其子父,其臣主,虽强大不王。”3.胜过。《庄子·德充符》:“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4.通“旺”。兴盛;旺盛。唐李白《赠张相镐》:“英列遗厥孙,百代神犹王。”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篇》:“循环迭至,时有哀王,更相为主也。”5.通“往”。《诗·大雅·板》:“昊天日明,及尔出王。”  

(三)yù.同“玉”。《广韵·烛韵》:“玉,《说文》本作王,隶加点以别王字。”  

射:(一)shè.1.开弓放箭。《说文·矢部》:“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淮南子·泰族》:“夫矢之所以射远贯牢者也,弩力也。其所以中的剖微者,正心也。”后泛指用压力、推力或弹力送出枪炮子弹或某种物体。如:点射;连射;注射;射门。2.射礼(周礼的一种)。《广韵·禡韵》:“周礼有五射。”《周礼·春官·钟师》:“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貍首>。”《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古代六艺之一。有关弓箭制作规范和使用技能的训练。《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故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宜而后教之。”4.放箭的人。《孟子·尽心上》:“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5.射宫(习射与试士之所)的简称。《礼记·燕义》:“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6.矢。7.追求;追逐。《管子·国蓄》:“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8.赌赛;一种争输赢的手段。《史记·孔子吴起列传》:“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9.猜度。《新唐书·方技传·袁天纲》:“高宗置一鼠于奁,令术家射,皆曰鼠。”10.投合。《孔业子·对魏王》:“嬖臣以遇徼幸者,内则射合主心,外则谈主之非。”11.中伤。如影射。《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六年》:“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草菅然。”12.古代刑罪名。⑴用箭穿耳。《墨子·号令》:“有司出其所治,则从淫之法,其罪射。”⑵通“磔”。分裂肢体。13.照射。唐李白《天门山铭》:“光射岛屿,气凌星辰。”14.陈述。《广雅·释言》:“射,绎也。”《礼记·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15.鉏牙;圭璋上锐出的部分。16.同“谢”。《武威汉代医简》:“医不能治皆射去。”17.同“榭”。《春秋·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室榭火。”18.同“麝”。晋李石《续博物志·卷二》:“以射香、朱砂涂之,愈。”19.姓。  

(二)yè。【仆射】官名。《集韵·禡韵》:“仆射,官名。射者,武事。古者重武,以主射名官。关中语转为此音。”  

(三)yì.通“斁”。《诗·周领·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陆德明释文:“射,章亦,厌也。”  

庶:(一)zhù.煮,用蒸煮消除毒害。  

(二)shù.1.众多。郭璞注:“庶者,众多为奢侈。”2.肥美。《诗·小雅·楚茨》:“君妇莫莫,为豆孔庶。”3.百姓;平民。《书·召诰》:“厥既命殷庶。”4.非正妻生的孩子;宗族的旁支。与“嫡”相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殊不知庶出,只要人好,比正出的强百倍呢!”5.欣幸;希冀。《玉篇·广部》:“庶,幸也,冀也。”清谭嗣同《秦岭》:“誓向沙场为鬼雄,庶展怀抱无蹉跎。”6.庶几;差不多。《玉篇·广部》:“庶,庶几,尚也。”《正字通·广部》:“庶,近也;又庶几,近辞。”《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何晏注:“言回庶几圣道。”7.杂;旧时称总务工作为庶务。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也叫庶务。8.姓。  

(三)zhē.同“遮”。  

质:zhì.(一)《广韵》之目切,入质章。质部。  

1.典当;抵压;以财物或人作保证。朱骏声通训定声:“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北魏薛虎子《上疏请宽省征调》:“或有货易田宅,质妻卖子,呻吟道路,不可忍闻。”2.事物,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礼记·礼运》:“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明方以智《物理小识·总论》:“气形光声,无逃质理。”3.形体。《广雅·释言》:“质,躯也。”三国魏曹植《悯志赋》:“岂良时之难俟,痛余质之日亏。”4.底子。《淮南子·齐俗》:“夫素之质白,染之以涅则黑。”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5.物美的本体。《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荀子·儒效》:“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史记·乐书》:“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又主,主体。《广雅·释诂》“质,主也。”王念孙疏证:“本与主义相近,凡物之本即物之主也。”《庄子·庚桑楚》:“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郭象注:“质,主也。”6.禀性。《淮南子·说林》:“石生而坚,兰生而芳,少有其质,长而愈明。”高诱注:“质,性也。”《礼记·礼器》:“礼,释回,增美质。”《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7.哲学名词,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事物的多样性,就是事物之间的质的差别的表现。郭沫若《题海口东坡祠》:“深幸我生千载后,惊看质变数年间。”8.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保质保量;优质优价。毛泽东《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还应规定按质分等的个人分红制度。”9.质朴;朴素。《韩非子·解老》:“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10.内容。《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唐皮日休《原化》:“其质也,道德仁义;其文也,诗书礼乐。”赵朴初《毛主席写给<诗刊>的信发表二十周年纪念座谈会献词》:“诗重思想质领先,由来体式随时迁。”11.信用;诚信。《新唐书·陆贽传》:“奓言无验不必用,质言当理不必违。”12.盟约。《左传·哀公二十年》:“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13.古代贸易用的券书。《周礼·天官·小宰》:“听卖买以质剂。”郑玄注:“质剂,谓两书一札,同而别之,长曰质,短曰剂。傅别、质剂,皆今之券书也。”孙诒让正义:“质剂、傅别、书契同为券书。傅半别札字半别;质剂则唯札半别而字全具,不半别;书契则书两札,札亦不半别也。”14.问;诘问。唐柳宗元《骂尸虫文》:“余既处卑,不得质于帝。”15.对;验证。《礼记·曲礼上》:“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16.成;定。17.评断;评量。《周礼·夏官·马质》:“马质掌质马。”18.箭靶;目标。《荀子·劝学》:“是故质张而弓矢至焉。”明徐光启《器胜策》:“骑而驰,而击方寸之质。”19.对象。《庄子·徐无鬼》:“臣之质死久矣!”20.古代刑具,杀人用的椹垫。后作“鑕”、“櫍”。《史记·张丞相列传》:“苍生法当斩,解衣伏质。”一说为剉刃。《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而要不足以待斧钺。”21.门中木椹。《彀梁传·昭公八年》:“以葛覆质以为漐。”22.柱下石础。后作“(石质)”。《韩非子·十过》:“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令舍之堂,皆以炼铜为柱质。”23.重;笃厚。《汉书·石奋传》:“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24.恭谨。《后汉书·吴汉传》:“斤斤谨质,形于体貌。”25.弓把。26.星名。《新唐书·天文志》:“四月壬寅,入舆鬼,犯质星。”27.马来语称海峡为“质”。28.数学名词。立方。《九章算术·少广》:刘徽注:“张衡算又谓立方为质。” 29.称;称量。《九章算术·方程》:“交易质之,名重八两。”30.质学,即化学。严复《原强》:“力质分,于天地会其全。”31.当;相当。《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32.古国名。33.姓。  

(二)《广韵》陟利切,去至知。质部。  

1.作抵押的人或物。《左传·隐公三年》:“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2.通“贽”。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孟子·滕文公下》:“出疆必载质。”赵歧注:“质,臣所执以见君者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