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尽苏格拉底杯中毒酒—《我心目中的现代人生哲学》连载
饮尽苏格拉底杯中毒酒——《我心目中的现代人生哲学》连载
[朱鲁子按:值此现代人生哲学即将凤凰涅磐之际,我把我要求南开大学选修现代人生哲学课的学生们“以人格担保”写成的期中作业——《我心目中的现代人生哲学》发到网上,以作纪念,同时,也向学校做出的下学期停课的荒唐决定表达我的愤慨和抗议。这不是挟学生要挟学校,我没有那个必要;也不是为了得到网友的支持,我已强大到无需任何人的支持。为保护学生,名字暂隐去。2010,5,9]
【1】我心目中的现代人生哲学
09级本科物理科学学院**
课要停了,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候,我觉得真的好没有道理。你知道我当时出现了一个什么奇怪的念头吗?我想,等我晚上去印一些支持朱老师,支持现代人生哲学的传单,然后和寝室的同学一起去南开大学的每个角落都贴上。有点懦弱,但确实不能那么光明.毕竟学校的决定我们普通“老百姓”能够有什么办法呢?
“建起一座巴别塔,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第一堂课老师讲的,豪情壮志,好不令人鼓舞。
现代人生哲学,多有学问的一堂课啊!当我拿到选课手册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这门课,对这个名字特别感兴趣。我知道,我选对了,我的选择是对的。
买书那天,我冲上讲台:“老师,给我签个名吧!”老师看看我,大笔一挥“与同学共勉——朱鲁子——二〇一〇~三~十”。回到寝室,我就告诉舍友们,我拿到了朱老师的亲笔签名,特别高兴。
斯芬克斯之谜,这是个什么东西呢?一开始我还真的不知道,老师说,是那个谜底是人的谜题。可是老师的目标是解决谜底谜面颠倒的这个问题——人,是什么?所以,人要认识你自己,这就是人的宣言。
现代人生哲学就好比是一座巴别塔,目标是让人认识自己,从此,没有神,因为人人都是神。人生的迷宫多坎坷,只有俯视迷宫,才能看到正确的最短的出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浪费在路上。人的一生,春夏秋冬,能有几个走到人生的冬天?
我真的好佩服老师的思想,醍醐灌顶!想想我这17年,真的算是白活了,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都是为别人活着了。读书,读书,还是读书。两岁爸爸就把我送幼儿园了,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又要4年,或许10年。人生有多少时间啊,三分之一就这样浪费了。我得到了什么?之后,随便找份工作,和自己专业毫无关系,很正常,真的很正常。我丝毫感觉不到我存在有何意义,除了那几份责任还要承担。曾经,我也以为我可以做点什么大事,被社会弄怕了,太黑暗,太腐败了,我能干什么呢?我何能为力呢?真的是叫做“混沌死”啊!看开这些东西,就无所谓了,人从众的日子让他们过去吧,我觉得我能够过的像众从人一样。
人生的自发性阶段,我过得很短暂,但愿自觉性阶段也能够很短暂,我向往自然性,因为有老师的指引。
老师上课很有趣,把我们都吸引了,有时候我只带一壶水,就去上课了,每个礼拜四我都很期待。老师手拿教鞭,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老师有一句名言很有意思,只是我还没能够看透:“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老师的爱情很坎坷,所以能过酝酿出很有滋味的爱情观。老师见识广博,所以能够释梦那么精准。老师久经红尘,才能对无差别杀人看得那么透彻。老师心胸豁达,才能对被停课那么坦然。可能老师也有无奈,老师毕竟不是神。
我很喜欢人生哲学,也很喜欢朱老师。
老师,就在这个学期,把我带到神的殿堂吧!
【2】饮尽苏格拉底杯中毒酒
****
我们这个时代究竟是一个百家争鸣开启民智的时代,还是一个遮蔽人的双眼和双耳思维僵化停滞不前的时代.没有任何人有资格以自己的知识去推测和评判另一个人用毕生精力所推动的事业,然而,可悲的是,一大批这样的人把持着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权力顶峰,仿佛我们又重回那个古希腊时代,在那满世界所谓的民主之中,一个伟大的苏格拉底为坚持自己的信仰付出了生命,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竟然把毒酒赐给了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先驱者.
是的,我们和两千年多年前的古希腊在对待异端上并无不同,亲手屠戮着那些秉持着自己良心和正义坚定地矗立在三尺讲坛之上的授道者,只是因为无知的当权者眼中容不得偏离正统离经叛道.
一棵大树需要从土壤之中吸取各种营养和养分来壮实自己,国家是一棵大树,当这棵大树只吸收一种被称为“正统”的养分,只生活在一种所谓“和谐”温度之下,只允许一种名叫“专家”的鸟停靠之时,你还能指望这棵树能够枝繁叶茂吗?
恐惧源于无知,当权派用武力镇压良知,恐惧分明写在他们的狰狞的脸上,他们匆匆地在意见上写下“伪学问”并签上自己大名等于将自己的浅薄无知小鸡肚肠展露无疑,等于无耻地叫嚣“我是流氓因为我能够打击那些异端”,等于在科学的崇高的圣洁的殿堂之中凶狠地举起了屠刀.
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和世界,实质是诱惑和恐吓,我们被诱惑恐吓着,同时也在诱惑恐吓着他人.认识自我认识宇宙是对一个纯净的人最大的诱惑,然而总有人恐吓着我们,告诉我们应该只知道他们愿意让我们知道的,只思考他们愿意让我们思考的,只执行他们愿意让我们执行的.他们手执皮鞭,将那些偏离正统的人击打得遍体鳞伤,悲剧在于,那些仰望着星空的人类被一群痴迷地盯着权力名誉金钱的另外一种人类所奴役所统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还有多少人宁愿奉献自己的生命也要捍卫他人自由表达的权力?我们身体成熟的同时精神却可耻地停留在自发形态,教育和社会将我们塑造为畸形的人,剥夺我们仰望星空的权力,用高昂的房价,艰辛的工作,行尸走肉的城市生活将我们改造为内心空虚的精神病患者.
社会用它的精神形态束缚着这个社会的所有人,我们何来自我的精神形态,即使幸运地拥有,也会被迅速地剥离.剥夺工作,剥夺阐述的自由,剥夺尊严,让你连饭都吃不起,看你到底会不会为五斗米折腰.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干这事,不是从今天开始,也不会在今天就结束.
社会用这传承不知多少世代的简单粗暴的方法恐吓着从古至今有思想的人,更为悲哀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恐吓之下败下阵来,剩下的那些不屈的人要么被流放,要么被打进大牢,要么,被斩下那颗思想着的头颅.
我只是愿意静静地坐在讲坛之下,聆听着老师的思想,陷入思考,反省我自己,让智慧的光芒尽可能多地照耀我被社会黑暗占领的内心.
是的,我未必会完全赞同老师的观点,但我会誓死捍卫老师传播智慧的权力.
其实,我未必只是为老师争取本应属于老师的权力,更重要的是,我愿意为我自己为这个社会良知尚未泯灭的人为那些仍然愿意高傲地抬起头颅仰望星空的人争取权力.
我只是,不愿意像狗一样被奴役着,因为,我不愿意放弃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3】“上帝所造皆鼠子,抬头我欲笑天公”
化学学院
翻起《人的宣言》,原本空白的扉页上是朱老师的签名:“与同学共勉”,不错,朱老师至今仍不屈于社会,不屈于人生的挫折,我们也不会做人生斯芬克斯的败者,不会屈从与威胁与诱惑。在我看来,李敖语:“上帝所造皆鼠子,抬头我欲笑天公。冷眼白尽世间相,漠然无语傲群生。”是与现代人生哲学《自序》句子“建起理论巴别塔,欲与天公试比高”相得益彰的。
许多名人多说过关于哲学的箴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个没有形而上学即哲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南开之为大学者,盖因其有大师如张伯苓、严范孙、陈省身、范曾、叶嘉莹……
“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没错,我们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我们对人生有太多迷惘,太多困惑,可是,大学教育没有相应的解答。知人曰明,自知曰智。雅典德尔斐神庙前石碑上镌刻着的“认识你自己”的人类使命并没有完成。唯有人生的学问是“必修课”,相反,那些人们趋之若鹜的专业课程、英语考级,都应该是人生中的“选修课”。所幸,南开大学众多课程里有一门“人生必修课”——现代人生哲学。如果没有现代人生哲学这门课,那么我们也许仍在人生的迷宫里好像小白鼠一样的挣扎、迷惘,错过人生春夏秋冬的许多美景。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人如万物,真正的人生,是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自然性阶段。现实中的人生只有春、夏二季(普通大众),充其量有极少数的人到了秋季(所谓杰出人物、精英),而能够完整到达冬季的人(先知圣人)微乎其微。所以,现代人生哲学对当下人类个体命运做出了如下的科学诊断: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夭折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人来世间一辈子不容易,带着无尽的遗憾而去不值得。故,斩断当下人类个体“夭折”的宿命,活出一个真真实实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完整、完美的人生,就是现代人生哲学的最高使命。
朱老师否定、扬弃了世人皆知的俄狄浦斯解答的谜底为“人”的“斯芬克斯之谜”:如果将谜面和谜底进行语言学的置换和颠倒,那么,我们就会知道,俄狄浦斯仅仅在动物的层面上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而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就是一场与“斯芬克斯”斗智斗勇的过程:斯芬克斯牢牢地抓住人天生的两块软肋——“贪婪”和“恐惧”,对之施以“诱惑”和“恐吓”。朱老师识破“斯芬克斯”的真相——“现实社会”即“诱惑”和“恐吓”,从而彻底地解开了困扰人类千古的“斯芬克斯之谜”。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蝌蚪”无法理解“青蛙”的自由,“毛虫”难以理解“蝴蝶”的浪漫。何以然?当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之后,我们无疑会从“石墨”升华为“金刚石”,每个人置身于自己的天堂,散发出耀眼的幸福。
朱老师在课上提到过:群龙无首—吉,没错,若是世界上人人如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堂,每个人都是人生的达人,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不会勾心斗角、自私恣睢。
现在,朱老师的现代人生哲学课程可能不会再在南开大学开课了,这无疑是之后入学的学弟学妹们的损失。试问,没有了解社会真相的学弟学妹们在接触到社会威胁与诱惑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试问,没有了现代人生哲学的南开,还会有那么多敢于直面人生的勇者么?朱老师是个勇者,他从1981年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学习就开始写“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的人生哲学论文,至今也有20多个年头了。20多年来,他面对种种困难,种种诱惑与威胁,没有妥协,没有放弃,与07年出版了《人的宣言》,并在南开开课。现如今,朱老师再次被迫停课,没关系,课虽然停了,但是思想不会停,朱老师每一任弟子都会把这些珍贵的思想发扬光大。这如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时,以生命证真理,看谁活得更长久。
“上帝所造皆鼠子,抬头我欲笑天公。冷眼白尽世间相,漠然无语傲群生。”
[4] 认识自己——现代人生哲学课程的期中作业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神庙中刻着的一句话,是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人本身自我的一种疑问和思考。也许我们觉得,我们上学、工作、与别人交往,就逐渐认识到社会、世界、和我们生活的大自然。这个过程看起来是那么的合理和顺乎自然,其实我们也许真的漏掉了些东西。我们对他人、世界、以及我们周围客观存在的认识,是建立在主观意识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是以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为出发点的,然而这个出发点真的可靠吗?我们真的认清过自己吗?对于我个人的实践经验而言,寒窗十数载,掌握的知识越多,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刻,我感觉对自己的认识好像越模糊,每当我剖析自己,直视自己的本性时,总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人,要认识你自己”这个萦绕着古代先哲们上千年的问题,在人类跨入21世纪新千年的时候,进入所谓的“现代轴心时代”、“黄金轴心时代”的时候,这种呐喊非但没有泯灭,反而更加响亮。
人毫无疑问的要受到环境的巨大影响,为环境所塑造,我们从听懂第一句话起,就被环境所包裹,逐渐的,被不同染缸中的染料所漂染,逐渐的我们带上了各种颜色的墨镜来看待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从而很难找到“真我”,这就是上帝对人类的嘲笑,这就是难以完成的“巴别塔”。
上帝不想与人对话,就打乱了人类的“语言”,而这种所谓的“语言”并不是是简单意义上的声音或文字,是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区别。而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正是这种思想意识形态活的源泉,也就是说要建立人生的“巴别塔”必须要达到思想的共鸣,必须认清自己和事物的本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而现代人生哲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建巴别塔的机遇。现代人生哲学是一套变“石墨”为“金刚石”的实用技术或具体操作系统。庄子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孟子也从仁义的角度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其实,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万物)者,乃人有理性思维,有超越现实而达于理想境界的精神能力也。如果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不认识你自己,人在复杂的社会中生活就如同瞎子一样,除非靠偶然性歪打正着——像天然金刚石的生成那样,”夭折”也就不可避免。现实中,我们虽然是漆黑一团的“石墨”,但,我们那独有的异于禽兽万物的理性思维可以让我们眺望到那金光闪闪的“金刚石”的未来的。
那么完成从“石墨”到“金刚石”的过程的目的是什么呢?
现代人生哲学将人生分为四季,在这其中依次有自发的,自觉地,自然的意识形态,即春生、夏荣、秋获、冬静。而现实社会中,却有相当多的人由于环境的污染,思想受到毒害,只在春夏时节就“夭折”了,只有极少数人达到人生的秋季,微乎其微的人能步入人生的冬季,这里的“冬季”并不是普通理解的衰老、颓废或死亡。而是和谐、中庸和彻悟。在走过四季的道路上充满了诱惑,一地的荆棘,遍布泥潭,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一往无前,战胜一切魔鬼和野兽,打败自己,方可步入芬芳扑鼻的精神的伊甸园,那里依然风起云涌,但异常宁静,那时我们将完全有可能重建倒塌的“巴别塔”,和上帝对话了。
这些是我经历了半学期现代人生哲学的感悟,或许还很肤浅,却实在感受到了哲学大的智慧之光。
[5]认识自己——学习现代人生哲学有感
通过10周对现代人生哲学的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人要想实现自身价值,取得成功,当务之急是认识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现实地是“石墨”,但又潜在地是“金刚石”。如果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不能完成由“石墨”向“金刚石”的转化或飞跃,则是人生的“夭折”。若想避免“夭折”,取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必须首先认识自己。
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现代人生哲学面前,只有耐心和劳动才能建起理论巴别塔,从而真正认识自己。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矛盾的。人,是一个不同于万物的特殊存在物,即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人,由生物的肉体的物质存在和灵魂的意识的精神存在构成。于是有以下四条定理:
1、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辩证统一。人的肉体的物质存在是基础,意识的精神存在是由物质存在决定和创造的。
2、在人身上,精神存在高于物质存在,是物质存在的本质之所在。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后来者居上”是普遍规律。在哲学价值论的意义上,人的灵魂的精神存在对于肉体的物质存在具有优先性。于是,我们应当“舍物质存在而取精神存在”,关注精神存在,在适当的时候考虑物质存在。
3、精神存在是精神(内容)和精神形态(形式)的辩证统一。在人身上,精神存在是客观的,是构成人这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它自己也可以称为一个“事物”。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于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本身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逻辑上说,精神存在的内容应该是其本身。形式是由内容决定、建构或创造的。精神存在的形式就是内容——精神所建构起来的具体关系结构形态。
4、物质存在是物质即身体(内容)与物质形态即生理状态(形式)的辩证统一。参照精神存在的方法得出此定理。
从宏观上来说,人生应该有三个精神形态:自发性形态、自觉性形态、自然性形态,它贯穿于人从婴儿到老年的一生。认识了自己,人就可以毫无遗憾地活足人生的春、夏、秋、冬,用现代人生哲学的概念来表达,就是,人可以顺利地度过自发性形态(婴儿、幼年、童年时代)即水之“冰态”(将自发性形态这块“冰”解冻),而后顺利地进入自觉性形态(少年、青年、中年时代)即水之“液态”;在自觉性形态或阶段里,认识了自己的人,就会自觉地努力烧这壶“人生之水”,直至晚年,就可将这壶“人生之水”烧开即达到了自然性形态(老年阶段)即水之“气态”。
我们在整个人成长的经验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因为人生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变化,有太多阶段,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比如说一个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会认为工作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周末可以彻底放松休息,平时也不用熬夜赶作业;但真正工作后,就会想当年学生时代是多么自由、多么纯真啊!大家单纯的交往,没有世俗中的尔虞我诈,也没有在上司面前的卑躬屈膝。这样的一个历程中,哪一个阶段是我们最快乐的呢?哪一个阶段是我们对自己认识最清晰的呢?哪一个阶段我们的心中是了无遗憾而充满了温暖富足之感呢?我们往往找不到
答案。
罗马神殿穹顶上雕刻的那句亘古不变的警言“人啊,认识你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告诫着如今忙碌的人们:在纷纭的大千世界,要时时刻刻留一只眼睛来审视自己。
我认为,一个人要有一个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哪怕最简单的也好。这样就可以明确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并且当你的人生之路遇到坎坷或迷雾时,你可以在自己的心里,不丢失自己原有的方向。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我理想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我要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当我面临人生的转折点的时候,我该以什么态度去面对……
首先,我理想中的人生,是无悔的人生。人在追求成长的过程中必然有教训,但不必去追悔,因为那是你人生的一种经历,而经历就是财富,所以不值得去抱怨去牢骚,下次不要再在一个坑里摔倒就好。重要的是要时时刻刻地保持自己那颗永远年轻,永远向前的心。若能真正把自己一时的得失抛开,便是拥有了生活的大智慧。有了这种大智慧的人生,也就更加坦然,更加有魅力。
其次,我认为要想真正实现无悔的人生,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畏艰难地朝着目标迈进。纵然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挫折,但我们要向真正的强者一样,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只为心中那永恒的信念。
再次,面对转折点时,既然我不能改变环境,就要努力的去适应它。现在的世界瞬息万变,每天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事件考验我们,而我从一开始就要建立这种危机的意识——挑战无处不在。这样,面对突变时,我们就不会惊慌和徘徊,而是鼓足勇气,“穿上跑鞋”,向目标进发。
当我们认识了自己时,也就成为了自己,成为真正自我的个体。前进道路上所有的困难将不再是困难,所有的挫折将不再阻碍我们取得成功。美好的未来等待我们去描绘,灿烂的明天等待我们去创造。
同时,我感谢朱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希望现代人生哲学能早日复课,希望朱老师能指引更多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6]我心目中的“现代人生哲学”
——————
上朱老师的课已经半学期了,感触颇深,我很想借此机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选修“现代人生哲学”是一个偶然,本以为可以学到一些在世俗社会里摸爬滚打的捷径,但朱老师从第一课开始就定下了基调,确切地讲它应该被称为“科学的古典人生哲学“,这是一门研究人自己的学问,是一门独善其身的学问。
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朱老师肯定不是个“凡人”。无论从谈吐,说话的气度和胆识,都非寻常人可比。他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无与伦比的自信和信仰。他有他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非主流的解读。他执着于学术的独立创造,而不愿意人云亦云。说实在的,这样的教授在大学里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朱老师的学生王义珠著文引台湾李敖先生诗句“上帝所造皆鼠子,抬头我欲笑天公。冷眼白尽世间相,漠然无语傲群生。”与现代人生哲学《自序》句子“建起理论巴别塔,欲与天公试比高“相对比,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
朱老师构建的理论巴别塔更多的是结构的颠覆,而内容相比还没来得及填充,课堂上发散的材料更多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和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理论的阐述,还需经过时间和社会的检验,而我很愿意作为其中的一员,能够参与到想“现代人生哲学”的大讨论中。
不可否认,朱老师的理论是有科学基础的,他通过研究人生的基本矛盾,希望使人生少走弯路,更不希望看到人们重复夭折的人生。于是朱老师把帮助人们活出一个真真实实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完整、完美的人生作为了现代人生哲学的最高使命。
朱老师抽象地把人生的各个阶段解读成“自发性”,“自觉性” ,“自然性”三个阶段,很形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更是在课上提出了一个违背常识,颠覆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思而行”,他有他的道理,他说:“青年大学生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处于人生的“自觉的自觉性形态——青年时期”。可是,由于现实中教育的错误导致了青年人心理与生理的错位,青年人仅仅在生理上进入了“青年时期”,而在心理上却仍处于“少年时期”的“自发的自觉性形态”。而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就应该对受教育者区别对待:如果年轻人的心理与生理达到了同步发展,则可以告诉他们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如果年轻人仅仅是生理上进入了青年时期,而心理上仍停留在少年时期,那么,我们就要告诉他们,欲尽快地“成熟”起来,就必须“不思而行”。这种“不思而行”,不同于童年时代的鲁莽,它是被我们“意识到”的、“有意识”的鲁莽。因为,所谓“成熟”,就是理性、自觉性的成长和壮大,而这种理性、自觉性的成长和壮大,是有赖于自发性、感性的自我实现、自我否定和扬弃的。生理上已经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们,被传统的“三思而行”的教育教育得畏首畏脚、瞻前顾后、老气横秋、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没有半点年轻人志在必得、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朝气。这是当下教育的失败和个体的悲哀,所以他要高调地提倡青年大学生们要“不思而行”。只有“不思而行”,才能使我们年轻人尽快地“成熟”起来。
我还对朱老师上课时指点的“石墨”到“金刚石”的具体路径印象颇为深刻。他说从本质上说伟人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由肉体组成的,不同点在于他们精神的结构。所以精神上的高度决定了我们是“石墨”还是“金刚石”
而正当我开始渐渐对朱老师的课有所领悟的时候,我听到了我们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从明年开始学校不再接受朱老师“现代人生哲学”的申报了。领导和院里的理由分别是“伪学问”和“完全没有学术价值”。这是两条很专业的术语,我们不懂什么意思,但其实朱老师讲的课是很有意思的,我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地方,不应该用主流的思想遏制非主流思想的发言权。更何况,大学不是一个学习纯知识的地方,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不同的思想理论以形成自己的判断,这门课是好还是坏,是去还是留地决定应该由我们这些亲身听课的学生来作出,而不是仅凭所谓的专家的一句话,南开大学应该更加民主一些。
盛宴不常有,我谨引用朱老师的话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和不舍。
现代人生哲学是——
青年人人生航线上永不迷航的——灯塔
无宗教信仰者不可或缺的——“圣经”
第一次彻底地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
第一次建起了被上帝毁掉的“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