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中庸》六

火烧 2010-05-04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中庸六探讨道不远人,忠恕之道,强调推己及人,以人治人,改而止。内容涉及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如何通过包容与严谨态度完善理论,实现社会和谐。

                                中庸六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德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释诠】  孔子说:“遵道而行,能使人亲近相聚,而不是让人仇恨疏离。那些制定出使人引起愤慨和仇杀规则的人,是不应该进入国家政府或企事业的决策圈的。”  

“《诗经》歌咏:‘砍斧把,砍斧把,它的样式就在眼前。’用斧子砍斧柄,还会有什么问题么?可是斜着眼仔细调线,就会发现差别还是很大。所以,公务人员应以符合人格的法制规章准则来治理人,直到其改正错误的行为,达到标准为止。”  

“真诚地推己及人,离原则要求就不会差异很大。所以,放在自己身上不愿意做的事儿,就不要强加到别人的头上。”  

“一个有作为的人,至少应该做到四点,我却一样都没有实现:想当一个好儿子以孝奉父亲,没有实现;想做一个好官以报效国家,没有实现;想当一个好弟弟以敬爱兄长,没有实现;想做一个好朋友先为朋友解困扶危,没有实现;(就因为自己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对广泛传播的思想理论进行鉴别,看其能否以及如何运用于社会实践的研究上了。)虽然能够做到包容,且非常严肃和谨慎地对待每个学说流派的言行,但是对正确然而有不足的理论还是不敢不予以深化和增补,以尽力使之完善;对言辞冗赘虚伪巧饰的不能不进行裁剪和修理,以免遗误后人。语言文字不脱离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举止,成就事业不忘记前人的理论和历史的经验教训,能做到这一点,哪一个公务人员不能成为诤诤铁骨的硬汉,从而开创伟业?又怎么能够被金钱权力腐化成堕落分子?”  

【把握】  大道哲学是为建设和谐统一的中庸社会服务的,是以整个人类的生生不息为目的权衡,让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提供自然生态保障的。  

也就是说,真理是为健全人格境界服务的。人的身体的物质属性拘制了人的心灵意识;人的思维的形而上性却为心灵意识打开了广阔的高尚境遇,使其在真、善、美的时空中自由翱翔。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人在灵长目动物中的高级性和创造性,本身就应该为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贡献力量,而不是让极大丰富的物质世界要么为人的纯粹理念服务,要么为猖狂的肉欲膨胀助长嚣张气焰,从而毁灭万物生灵。  

文化是让我们认识自然世界,文明是让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因着每一个体的动物气质和人格道德的双重性,人类社会为了保障整体的幸福生存,就必须改造个体自身思想中存在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不是改造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  

中华传统政治,正是在“仁、义、礼、智、信”下进行着这样的改造和文明发展的。没有了“三纲五常”,盲目无度地“争个人的自由”,所谓人类社会也就重又倒退回了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之中,一方面造成大多数人的无边痛苦(人类本质的道德性要求,使人类本能地对自身的动物性劣根产生憎恶,因而追求文明发展);另一方面,使少数人得以利用人类智慧创造的科学工具,为自私和贪婪的欲望,对大自然实施一次又一次的破坏和屠杀。最终人类只能与地球共同灭亡。  

人类真正的劣根性是动物的愚昧无知的行为自由破坏性,不是哪个民族文化的高低性。正因为如此,在前面我们特意不厌其烦地复录了《汉语大字典》对一些字的多方面含义或意义的解释例证。一方面是想让读者感受一下汉字使用与字母文字使用的思维方式差别和实际功用的丰富;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例示,初步接触和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文献和学者们关于人生修养、社会治理及学术规范的精彩的文明论说。这些如此令人亲近和感动的话语与“手段就是目的”、“不自由,勿宁死”等等歇斯底里的狂叫,是否有天壤之别?  

   

远:(一)yuǎn.1.遥远。《新唐书·选举志》:“所谓制举者,其来远矣。”(笔者按:请注意制举的“制”字及其产生的年代,我们是否因此会感到一些图谋西化、分化中国的所谓资本主义分子对中华文化的贬低是多么无知和反动的瞎嚎)又与“中”、“下”等配套使用,表时间先后,具有序数的作用。《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伏惟陛下远览姬文二虢之援,中虑周成召、比之辅,下存宋昌磐石之固。”3.多指差距大。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笔者按:反思一下网上一些人执意推销己论,而视他人的洞见于不顾的行为,此言是否就是其活画象?)4.深远;深奥。晋刘琨《答卢谌诗一首并书》:“损书及诗,备辛酸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5.高远;远大。《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6.边远;远地。《太平经·卷一百九》:“得其人,天地六方八远安,不得其人,天地六方八远不安。”又指远国、远邦。7.扩大;扩展。8.疏远。多指血统关系。又泛指一般不亲近的人。《三国志·蜀志·张裔传》:“令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  

(二)yuàn.1.离去;避开。又使……离去。《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2.不亲近;不接近。明范景文《遗疏》:“亲贤远奸以用人,轻徭薄赋以抚民。”3.违背;乖离。《汉书·公孙弘传》:“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和不远礼,则民亲而不暴。”汉徐干《中论·考伪》:“文同而实远,貌合而情远。”  

慥:zào.1.仓猝,急忙。《越绝书·内传陈成恒》:“越王慥然避位,曰:‘在子。’”2.忠厚诚实貌。《集韵·号韵》:“慥,慥慥,言行相顾貌。”《正字通·心部》:“慥,笃实也。”《礼记·中庸》:“君子胡不慥慥尔?”郑玄注:“慥慥,守实言行相应之貌。”唐权德舆《送别沅汎》:“温温禀义方,慥慥习《书》、《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