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四
中庸四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释诠】 孔子说:“自然规律、国家事务,可以准确衡量;官爵俸禄金银财宝可以放弃遣散;刀剑锋芒寒冷利刃可以踩上践踏;一个人若想时时处处事事都做到内外和谐统一却是不可能的。”
子路问什么是强大。孔子回答说:“你问的是南方民族的强呢?北方民族的强呢?还是‘强’这个字本身的意义呢?包容柔韧,讲道理,重感化,不对卑劣行为施以报复,这是南方民族的精神强大,品质高尚的人都具备这样的德行。枕金披革,抢掠烧杀,争名夺利,贪得无厌,死不罢休,这是北方民族蛮力的强盛,僵硬横暴的人常处于这种状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外处和谐,内持坚韧,这是“强”字的意义及其的真正表征。坚守人格操守道德准绳不为强权所左右,这是行为举止的强悍;国家政治清明,对问题不遮掩、不护短,这是思想品德的强大;国家黑暗昏乱,气节坚贞,这是心灵意识的强盛。”
【把握】 几年前曾经在网易崛起论坛发表过一个帖子:“读钱穆不出令汗,怎知西化教育失败之根”。意在通过对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了解,表达因自己甚或几代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所造就的社会形态本来面目的无知,而在思想中存在的对中华传统社会高度文明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偏见、贬抑和错误认识。
今天,在这里又因对“中庸”一词的重新认识,脊梁上再次被惊出冷汗,已经不敢想象中华文明到底被歪曲到了何等惨不忍睹的程度。因此,心中在滴血。
中庸是一个整体完整统系的质的和谐情况,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状态,不是单纯的理念、信念、理想等抽象而空洞的说词。中国文明传统讲的是建立在达到每个个体都能进入类的本质的道德、志向,而不是脱离类整体于不顾的个体“不开窗户的单子”的理想、目的。所以,是既现实、自然,又抱负远大,气象万千的。是建立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体主义之上的人格操守,而非个人利益或某个集团利益的算计。这与西化后要么理想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绝情弃义;要么卑鄙下流丧失人性良知庸俗鄙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也只有具备如此优秀传统的中国人,才能成就八千年文明道统而绵延不绝子孙不辍,不管遇到多么野蛮、凶残的人类敌人,无论遭受多大的屈辱悲苦,在做到仁至义尽之后,都揭竿而起,最终战而胜之的原因所在。
“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不是宗教王国、封建领主、资本帝国所能认识和想象的。因为那个真实的“大一”不是“大国”的“国”,也不是“大帝”的“帝”,而是“大道”的“大”,“中庸”的“大用”之“大”及人类和谐统一的状态表征。那个实在的“统治”的“统”不是靠国家机器镇压下的统治阶级的“军统”、“武统”,也不是专制的“王权”杀伐之统;而是致天下、世界于“时中”之生态的“文统”、“道统”、文明道德之统。
均:(一)jūn.1.均匀;公平。唐韩愈《钱重物轻状》:“四法用,钱必轻,谷米布帛必重,百姓必均矣。”引申为衡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遍;普遍。《墨子·尚同下》:“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也,圣王得而赏之。”3.等;同。三国曹植《当欲游南山行》:“大匠无弃材,船车用不均。”4.调和;调节。晋王羲之《兰亭集诗》:“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5.副词。皆;都。《宋史·岳飞传》:“均为国家,何分彼此?”6.同“钧”。陶工制陶器所用的转轮。《管子·七法》:“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运钧之上。”7.汉代计量单位。
(二)yùn.1.古代音乐术语。在十二律中,以任何一律为宫所建立的音阶都称“均”。如黄钟均;南吕均。《鹖冠子·环流》:“五声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2.古代校正乐器音律的器具。3.同“韵”。古无“韵”字,概写作“均”。魏晋间始别造“韵”字。《文选·成公绥<啸赋>》:“音均不恒,曲无定制。”
辞:cÍ.1.讼辞。孔传:“民之所以治,由典狱之无不以中正听狱之两辞,两辞弃虚从实,刑狱清则民治。”2.辩解;解说。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章部》:“辞,凡有说以告于人者谓之辞。”3.言词;文词。《荀子·正名》:“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杨倞注:“言经为说,成文为辞,谓心能知道,说能合心,辞能成言也。”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故凡一字一辞,无不即其人呼吸精神之形现。”4.借口;口实。《韩非子·饰邪》:“称比干、子胥之忠而见杀,则疾强谏有辞。”5.告;告诉。6.推辞;辞谢。《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荀子·强国》:“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7.辞却;退让。宋文天祥《指南録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8.告别;离开。9.遣去;去。10.责备;斥责。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权》:“于宋以来儒书之言,多辞而闢之。”11.请;请求。12.我国古代逻辑名词,指命题(判断)。《墨子·小取》:“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荀子·正名》:“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者也。”13.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14.唐代的一种呈文。《新唐书·百官志一》:“下之达上其制有六:一曰表;二曰状;三曰牋;四曰启;五曰辞;六曰牒。”15.通“祠”。祭祀。
强:(一)qiáng.1.米中小黑虫。2.健壮;有力。《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强大;强盛。《韩非子·安危》:“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4.加强。《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汉曹操《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5.刚强。《韩非子·孤愤》:“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宋王安石《寄慎伯筠》:“少年意气强不羁。”6.横暴。7.坚硬。8.优越;好。9.甚;程度高。《韩非子·解老》:“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10.有余;多余。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11.中医学术语。指中气旺盛。《素问·脉要精微论》:“得强则生,失强则死。”12.用同“疆”。疆土。
(二)qiăng.1.勉力;勤勉。《墨子·天志》:“上强听治,则国家治矣;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2.勉强。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3.坚决。4.强迫;使用强力。《淮南子·齐俗》:“夫三年之丧,是强人所不及也。”
(三)jiàng.1.坚韧;不柔和。2.僵硬。3.倔强;不顺从。《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驱驰无节,即生血劳;血劳则强行。”
抑:yÌ.1.按;压。《吕氏春秋·适威》:“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圆则圆。”唐柳宗元《梓人传》:“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2.抑制;控制。《史记·平准书》:“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即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谋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胜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3.遏止;堵塞。《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4.克服;压制。《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5.府。明徐光启《景教堂碑记》:“近来教士,愿力宏深,毕世钻研,抑首著述。”6.冤屈。《元史·张珪传》:“人有冤抑,必当昭雪,事有枉直,尤宜明辨。”7.贬;损。《后汉书·班彪传论》:“若因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 《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8.低;深沉。《辽史·乐志》:“天音扬,地音抑。”《老残游记·第二回》:“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9.隐;没。《淮南子·本经》:“则兵革兴而分争生,民之抑天隐,虐杀不辜。而刑诛无罪,于是生矣。”10.安定。《墨子·亲士》:“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地,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11.拗;违拗。《水浒全传·第六十二回》:“卢俊义抑众不过,只得又住了几日。”12.副词。⑴表示推断。相当于“还是”。《国语·晋语》:“君子使我,非欢也,抑欲测吾心也。”⑵表示重复、连续。相当于“又”、“再”。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臣抑闻古之善觇(chān窥视)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以肥脊而易其智。”⑶表示反诘,相当于“岂”、“难道”。《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⑷表示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章炳麟《韵文集自序》:“躬自移录,不敢比于古人,采之夜诵,抑可见世盛衰。”13.连词。⑴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唐柳宗元《命官》:“官之命,宜以材耶?抑以乎?”⑵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三国蜀诸葛亮《隆中对》:“然操遂能克袁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李玫《纂异记》:“非独晓其文,抑亦深其义。”清龚自珍《乙丙之际箸之义第九》:“左无才相,右无才史……市无才阻,薮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⑶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然而”。《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多则多矣,抑君似鼠。”《论衡·死伪》:“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小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弘矣,取精多矣。”⑷表示让步。相当于“虽然”。《荀子·儒教》:“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韩诗外传·卷五》:“抑为之者穷。而是子犹为之,而无是须臾怠焉。”⑸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就”。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将为格物穷理之学,抑必勉勉孜孜。”14.助词。用于句首。清戴震《与方希原书》:“抑言山也,言水也,时或不尽山之奥,水之奇。”15.通“懿”。美色。《诗·齐风·猗嗟》:“抑若扬矣,美目扬矣。”
而:(一)ér.1.颊毛。凡鳞毛下垂者都称而。《周礼·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2.如;像似。《易·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3.即;就是。常与“非”对用,构成“非……而……”。《汉书·天文志》:“荧惑在角、亢,占曰:‘贼在宫中,非贼而盗也。’”4.代词一。⑴表示对称。相当于“你”。《书·洪范》:“而康而色。”⑵表示领有。相当于“你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⑶表示指示。相当于“此”。《韩诗外传·卷四》:“然周师至,令不行乎左右,而岂其无严令繁刑也哉?”5.副词。⑴表示时间。相当于“才”。《左传·襄公九年》:“有四德者,随而无咎。”⑵表示范围。相当于“只”、“唯独”。《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⑶表示继续。相当于“犹”、“还”。《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6.连词。⑴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尸子·劝学》:“夫学,臂之,犹砺。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又相当于“并且”。《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⑵表示承接。①动作因循相继。《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②相当于“就”。《孟子·万章下》:“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⑶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⑷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说苑·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清龚自珍《病梅馆记》:“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⑸表示转折。相当于“却”、“然而”。《淮南子·人间》:“夫病温而强之食,病暍而饮之寒,此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⑹提出程度更甚的明显事例为衬托,下半句常用“何况”、“而况”相响应,相当于“且”、“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⑺连接修饰语与动词。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7.助词.⑴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说苑·建本》引《诗》:“人而无良,相怨一方。”又相当于“着”、“地”。《史记·陈涉世家》:“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⑵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8.语气词。⑴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⑵用于句末,近于“兮”。相当于“耳”、“哪”。《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二)néng.同“能”。1.能够。《论语·宪问》:“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2.安。《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3.才能。《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