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范仲淹在庆历新政中上奏的《答手诏条陈十事》

火烧 2010-06-19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范仲淹在庆历新政中提出条陈十事,涵盖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改革措施,旨在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优化地方治理,推动北宋政治改革。
范仲淹在庆历新政中上奏的《答手诏条陈十事》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宋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主要内容是: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四)择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级监察和财政区划)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五)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官员尽职办事呢?他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和人民,讲穷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京师的这种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仿照执行。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另外,还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便处处都没有阻隔皇恩的现象了。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范仲淹认为,法度是要示信于民,如今却颁行不久便随即更改,为此朝廷必须讨论哪些可以长久推行的条令,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裁定为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颁布下去。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十)减徭役。范仲淹认为如今户口已然减少,而民间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塥署,并为一院;职官厅差人干的杂役,可派级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担,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这样,民间便不再为繁重的困扰而忧愁了。

--------------------------------------------------------

范文正公《答手詔條陳十事》 原文

  范文正奏議巻上 (宋)

  ○治體

  答手詔條陳十事

  伏奉手詔。今來用韓琦、范仲淹、富弼。皆是中外人望。不次拔擢。韓琦暫往陜西。范仲淹、富弼皆在兩地。所宜盡心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避。兼章得象等同心憂國。足得商量。如有當世急務可以施行者。並須條列聞奏。副朕拔擢之意者。臣智不逮人。術不通古。豈足以奉大對。然臣蒙陛下不次之擢。預聞政事。又詔意丁寧。臣戰汗惶怖。曾不獲讓。臣聞厯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何哉。綱紀寖隳。制度日削。恩賞不節。賦斂無度。人情慘怨。天禍暴起。惟堯舜能通其變。使民不倦。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此言天下之理。有所窮塞。則思變通之道。既能變通。則成長乆之業。我國家革五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綱紀制度。日削月侵。官壅於下。民困於外。敵人驕盛。寇盜横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然則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臣敢約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宗之烈。采其可行者條奏。願陛下順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幾法制有立。綱紀再振。則宗社靈長。天下蒙福。

    一曰明黜陟。臣觀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然則堯舜之朝。建官至少。尚乃九載一遷。必求成績。而天下大化。百世之後。仰為帝範。我祖宗朝文武百官。皆無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無所稱者。至老不遷。故人人自勵。以求績效。今又資三年一遷。武職五年一遷。謂之磨勘。不限内外。不問勞逸。賢不肖並進。此豈堯舜黜陟幽明之意耶。假如庶僚中有一賢於衆者。理一郡縣。領一務局。思興利去害。而有為也。衆皆指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隨而擠陷。故不肖者素餐尸祿。安然而莫有為也。雖愚暗鄙猥人莫齒之。而三年一遷。坐至卿監丞郎者。厯厯皆是。誰肯為陛下興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去政事之弊。葺紀綱之壞哉。利而不興則國虚。病而不救則民怨。弊而不去則小人得志。壞而不葺則王者失。賢不肖混淆。請託僥倖。遷易不已。中外茍且。百事廢墮。生民久苦。羣盜漸起。勞陛下旰昃之憂者。豈非官失其正而致其危耶。至若在京百司。金榖浩瀚。權勢子弟。長為占據。有虚食廩祿待闕一二年者。暨臨事局。挾以勢力。豈肯恪恭其職使。祖宗根本之地。綱紀日隳。故在京官司。有一員闕則爭奪者數人。其外任京朝官則有私居待闕。動踰嵗時。往往到職之初。便該磨勘。一無勤效。例蒙遷改。此則人人因循。不復奮勵之由也。臣請特降詔書。今後兩地臣僚有大功大善。則特加爵命。無大功大善。更不非時進秩。其理狀尋常而出者。祗守本官。不得更帶美職。應京朝官在臺省館閣職任。及在審刑、大理寺、開封府、兩赤縣、國子監、諸王府。并因保舉及選差。監在京重難庫務者。並須在任三周年。即與磨勘。若因陳乞。并扵中書審官院願在京差遣者。與保舉選差不同。竝須勾當通計及五周年。方得磨勘。如此則權勢子弟肯就外任。各知艱難。亦有俊明之人因此樹立。可以進用。如今日以前。受在京差遣已勾當者。且依舊日年限磨勘。其未曽交割勾當却求外任者。並聽其外任。在京朝官到職勾當及三年者。與磨勘。内前任勾當年月日。及公程日限。幷非因陳乞而移任在道月日。及陞朝官在京朝請月日。並令通計。其逺官、近地。勞逸不同。幷在假待闕。及公程外住滯。或因公事非時移替在道月日。委有司别行定奪聞奏。如任内有私罪。幷公罪。徒以上者。至該磨勘日。具情理輕重。别取進止。其庶寮中有髙才異行。多所薦論。或異畧嘉謀。為上信納者。自有特恩改遷。非磨勘之可滯也。乂外任善政著聞。有補風化。或累訟之獄。能辨寃沈。或五次推勘。人無翻訟。或勸課農桑。大獲美利。或京城庫務。能革大弊。惜費鉅萬者。仰本轄保。明聞奏下尚書省集議。為衆所許。則列狀上聞。竝與改官。不隔磨勘。或有異同。各以所執。取旨出扵聖斷。仍請詔下審官。院流内銓。尚書考功。應京朝官選人。逐任得替。明具較定。考績結罪。聞奏内有事狀猥濫。幷老疾愚昧之人。不堪理民者。别取進止已上。磨勘考績條件該説不盡者。有司比類上奏。如此則因循者拘考績之限。特達者加不次之賞。然後天下公家之利必興。生民之病必救。政事之弊必去。綱紀之壞必葺。人人自勸。天下興治。則前王之業。祖宗之權。復振扵陛下之手矣。其武臣磨勘年限。委樞密院比附。文資定奪。聞奏。


    二曰抑僥倖。臣聞先王賞延於世。諸侯有世子襲國。公卿以徳而任有襲爵者。春秋譏之。及漢之公卿。有封爵而歿。立一子為後者。未聞餘子皆有爵命。其次寵待大臣賜一子官者有之。未聞每嵗有自薦其子弟者。祖宗之朝。亦不過此。自真宗皇帝以太平之樂與臣下共慶。恩意漸廣大。兩省至知雜御史以上。每遇南郊幷聖節。各奏子充京官、少卿、監。奏一子充試。銜其正郎。帶職員外郎。幷諸路提點刑獄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齋郎。其大兩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異扵庶僚。大示區别。復更每嵗奏薦。積成冗官。假有任學士以上官經二十年者。則一家兄弟子孫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陞朝。此濫進之極也。今百姓貧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輕。政事不舉。俸祿既廣。刻剝不暇。審官院常患充塞。無闕可補。臣請特降詔書。今後兩府幷兩省官等。遇大禮。許奏一子充京官。如奏弟姪骨肉即與試銜外。每年聖節更不得陳乞。如别有勲勞。著聞扵外。非時賜一子官者。繫自聖恩。其轉運使及邊任。文臣初除授後。合奏得子弟身事者。竝候到任二年無遺闕。方許陳乞。如二年内非次移改者。即許通計三年陳乞。三司副使、知雜御史、少卿監以上。並同兩省。遇大禮。各奏薦子孫其正郎。帶館職員外郎。幷省府推判官。外任提點刑獄以上。遇大禮。合該奏薦子孫者。須是在任及二周年方得陳乞。巳上有該説不盡者。委有司比類聞奏。如此則内外朝臣。各務久扵其職。不為茍且之政。兼抑躁動之心。亦免子弟充塞。銓曹與孤寒爭路。輕忽郡縣。使生民受弊。其武臣入邊。上差遣幷大禮合奏。薦子弟者乞下樞密院詳定。比類聞奏。又國家開文館。延天下英才。使之直秘庭。覽羣書。以待顧問。以養器業。為大用之備。今乃登進士髙等者。一任纔罷。不以能否例得召試而補之。兩府兩省子弟親戚不以賢不肖。輒自陳乞館閣職事者。亦得進補。太宗皇帝建崇文院祕閣。自書碑文重天下賢才也。陛下當思祖宗之意。不宜甚輕之。臣請特降詔書。今後進士三人内及第者。一任回日。許進扵教化經術文子十軸。下兩制看。詳作五等品第。中第一、第二等者。即賜召試。試又優等。即補館閣。職事兩府兩省。子弟並不得陳乞館閣職事及讀書之類。御史臺畫時彈劾。幷諫院論奏。如館閣闕人。即委兩地舉文有古道、才堪大用之士。進名同舉。幷兩制列署表章。仍上殿稱薦。以充其職。如此則館閣職事更不輕授。足以起朝廷之風采。紹祖宗之本意。副陛下慎選矣。


 
    三曰精貢舉。臣謹按。周禮。鄉大夫之職。各教其所治。三年一大比。考其德行道藝。乃獻賢能之書扵王(賢為有德行。能為有道)。再拜。受之登扵天府(天府。太廟之寳藏也)。蓋言王者舉賢能。所以上安宗社。故拜受。其名藏扵廟中。以重其事也。鄉大夫之職。廢既乆矣。今諸道學校。如得名師。尚可教人六經傳治國治人之道。而國家乃專以辭賦取進士。以墨義取諸科。士皆捨大方而趨小道。雖濟濟盈庭。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在乎敎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庶可救其不逮。或謂救弊之術。無乃後時。臣謂。四海尚完。朝謀而夕行。庶乎可濟。安得晏然不救。坐俟其亂哉。臣請諸路州郡有學校處。奏舉通經有道之士。專扵教授。務在興行其取士之科。即依賈昌朝等。起請進士先策論而後詩賦。諸科墨義之外。更通經旨。不專辭藻。必明理道。則天下講學必興。浮薄知勸。最為至要。内歐陽脩、蔡襄更乞逐場去留。貴文巻少而考校精。臣謂盡令逐場去留。則恐舊人扞格。不能創習策論。亦不能旋通經旨。皆憂棄遺。别無進路。臣請進士舊人三舉以上者。先策論而後詩賦。許將三場文巻通考。互取其長。兩舉。初舉者皆是少年。足以進學。請逐場去留。諸科中有通經旨者。至終場别問經旨十道。如不能。命辭而對。則於知舉官員前講説七通者為合格。不會經旨者三舉巳上即逐場。所對墨義。依自來通粗施行。兩舉初舉者至於終場。日須八通者為合格。又外郡解發進士諸科。人本鄉舉里選之式。必先考其履行。然後取以藝業。今乃不求履行。惟以詞藻墨義取之。加用封彌。不見姓字。實非鄉里舉選之本意也。又南省考試舉人。一場試詩賦。一場試策。人皆精意。盡其所能。復考校日久。實少舛謬。及御試之日。詩賦文論共為一場。既聲病所拘。意思不逺。或音韻中一字有差。雖生平苦辛。即時擯逐。如音韻不失。雖末學淺近。俯拾科級。既鄉舉之處不考履行。又御試之日更拘聲病。以此士之進退多言命運。而不言行業。明君在上。固當使人以行業而進。而乃言命運者。是善惡不辨而歸諸天也。豈國家之美事哉。臣請重定外郡發解條約。須是履行無惡、藝業及等者。方得解薦。更不封彌試巻。其南省考試之人。巳經本鄉詢考履行。却須封彌試巻。精考藝業。定奪等第。進入御前選官。覆考重定等第訖。然後開看。南省所定等第内。合同姓名。偶有高下者。更不移改。若等第不同者。人數必少。却加封彌。更宣兩地參校。然後御前放榜。此為至當。内三人巳上。即於高等人中選擇聖意宣放。其考校進士。以策論高、詞賦次者為優等。策論平、詞賦優者為次等。諸科經旨通者為優等。墨義通者為次等。巳上進士諸科。並以優等及第者放選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選限。自唐以來。及第人皆守選限。國家以收復諸國。郡邑乏官。其新及第人。權與放選注官。今來選人壅塞。宜有改革。又足以勸學。使其知聖人治身之道。則國家得人。百姓受賜。

    四曰擇官長。臣聞。先王建侯以共理天下。今之刺史縣令。即古之諸侯。一方舒慘。百姓休戚。實繫其人。故歴代盛明之時。必重此任。今乃不問賢愚。不較能否。累以資考。陞為方面。懦弱者不能檢。吏得以蠧民。强幹者惟是近名。率多害物。邦國之本。由此凋殘。朝廷雖至憂勤。天下何以蘇息。其轉運使。並提點刑獄。按察列城。當得賢於衆者。臣請特降詔書。委中書樞密院。且各選轉運使提點刑獄。共十人。大藩知州十人。委兩制共舉知州十人。三司副使判官同舉知州五人。御史臺中丞知雜三院共舉知州五人。開封知府推官共舉知州五人。逐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各同舉知州五人。知縣縣令共十人。逐州知州通判同舉知縣縣令共二人。得前件所舉之人。舉主多者先次差補。仍指揮審官院流内銓。今曰以後所差知州知縣縣令。並具合入人。歴任功過。舉主人數聞奏。委中書看詳委得允當。然後引對。如此舉擇。則諸道官吏庶幾得人。為陛下愛惜百姓。均其徭役。寛其賦斂。各獲安寧。不召禍亂。天下幸甚。

    五曰均公田。臣聞。易曰。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此言聖人養民之時。必先養賢。養賢之方。必先厚禄。厚禄然後可以責亷隅、安職業也。皇朝之初。承五代亂離之後。民庶凋弊。時物至賤。暨諸國收復。天下郡縣之官少人。除補至有經五七年不替罷者。或纔罷去便入見闕。當物價至賤之時。俸禄不輟。士人之家無不自足。咸平巳後。民庶漸繁時。物遂貴。入仕門多。得官者衆。至有得替守選一二年又授官待闕一二年者。在天下物貴之後。而俸禄不繼。士人家鮮不窮窘。男不得婚。女不得嫁。喪不得葬者。比比有之。復於守選待闕之日。衣食不足。貸債以茍朝夕。到官之後。必來見逼。至有冒法受贓。賒舉度日。或不恥賈販。與民爭利。既為負罪之人。不守名節。吏有姦贓而不敢發。民有豪猾而不敢制。姦吏豪民得以侵暴。於是貧弱百姓理不得直。寃不得訴。徭役不均。刑罰不正。比屋受弊。無可奈何。由乎制禄之方有所未至。眞宗皇帝思深慮逺。復前代職田之制。使中常之士自可守節。婚嫁以時。喪葬以禮。皆國恩也。能守節者。始可制姦贓之吏。鎮豪猾之人。法乃不私。民則無枉。近日屢有臣僚。乞罷職田。以其有不均之謗。有侵民之害。臣謂職田本欲養賢。緣而侵民者有矣。比之衣食不足。壞其名節。不能奉法。以直為枉。以枉為直。衆怨思亂而天下。受弊豈止職田之害耶。又自古常患百官重内而輕外。且外官月俸尤更豐足。簿尉俸錢尚二十貫。今窘於財用。未暇增復。臣請兩地同議外官職田。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給者給之。使其衣食得足。婚嫁喪葬之禮不廢。然後可以責其亷節。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廢可誅。且使英俊之流樂於為郡為邑之任。則百姓受賜。又。將來陞擢多得曽經郡縣之人。深悉民隱。亦致化之本也。惟聖慈深察。天下幸甚。

    六曰厚農桑。臣觀書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此言聖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養民。養民之政必先務農。農政既修。則衣食足。衣食足則愛膚體。愛膚體則畏刑罰。畏刑罰則寇盜自息。禍亂不興。是聖人之德發於善政。天下之化起於農畆。故詩有七月之篇。陳王業也。今國家不務農桑。粟帛常貴。浙江諸路歲糴米六百萬石。其所糴之價與輦運之費每歲共用錢三百餘萬貫文。又。貧弱之民困於賦斂。歲伐桑棗。鬻而為薪。勸課之方有名無實。故粟帛常貴。府庫日虚。此而不謀。將何以濟。臣於天下農利之中。粗舉二三以言之。且如五代羣雄爭霸之時。本國歲饑。則乞糴於隣國。故各興農利。自至豐足。江南舊有圩田。毎一圩方數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澇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美利。又。浙西地卑。常苦水沴。雖有溝河可以通海。惟時開導。則潮泥不得而堙之。雖有堤塘可以禦患。惟時修固。則無摧壊。臣知蘇州日。點檢簿書。一州之田。係出稅者三萬四千頃。中稔之利。毎畆得米二石至三石。計出米七百餘萬石。東南每歲上供之數六百萬石。乃一州所出。臣詢訪高年。則云。曩時兩浙未歸朝廷。蘇州有營田軍四。都共七八千人。專為田事。導河築堤。以減水患。於時民間錢五十文糴白米一石。自皇朝一統。江南不稔。則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則取之淮南。故慢於農政。不復修舉。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廢。失東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貫文。省比於當時。其貴十倍。而民不得不困。國不得不虚矣。又京東西路有卑濕積潦之地。早年國家特令開決之。後水患大減。今罷役數年。漸巳湮塞。復將為患。臣請毎歲之秋降勅下諸路轉運司。令轄下州軍吏民。各言農桑之間可興之利、可去之害。或合開河渠。或築堤堰陂塘之類。並委本州軍選官。計定工料。每歲於二月間興役半月而罷。仍具功績聞奏。如此不絶。數年之間。農利大興。下少飢歲。上無貴糴。則東南歲糴輦運之費大可減省。其勸課之法。宜選官討論古制。取其簡約易從之術。頒賜諸路轉運使。及面賜一本。付新授知州知縣縣令等。此養民之政。富國之本也。

    七曰修武備。臣聞。古者天子六軍。以寧邦國。唐初京師置十六將軍。官屬亦六軍之義也。諸道則開折衝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儲兵伍。每歲三時耕稼。一時習武。自貞觀至於開元百三十年。戎臣兵伍。無一逆亂。至開元末。聽匪人之言。遂罷府兵。唐衰。兵伍皆市井之徒。無禮義之教。無忠信之心。驕蹇凶逆。至於喪亡。我祖宗以來。罷諸侯權。聚兵京師。衣糧賞賜豐足。經八十年矣。雖巳困生靈、虛府庫。而難於改作者。所以重京師也。今西北强梗。邊備未足。京師衞兵多逺戌。或有倉卒。輦轂無備。此大可憂也。逺戍者防邊陲之患。或緩急抽還。則外禦不嚴。戎狄進奔。便可直趨關輔。新招者聚市井之輩。而輕囂易動。或財力一屈。請給不充。則必散為羣盜。今生民已困。無可誅求。或連年凶饑。將何以濟。贍軍之策可不預圖。若因循過時。臣恐急難之際。宗社可憂。臣請密委兩地。以京畿見在軍馬。同議有無闕數。如六軍未整。須議置兵。則請約唐之法。先於畿内並近輔州府召募强壯之人。充京畿衞士。得五萬人以助正兵。足為强盛。使三時務農大省給贍之費。一時敎戰。自可防虞外患。其召募之法。並將校次第。並先密切定奪聞奏。此實强兵節財之要也。候京畿近輔召募衞兵已成次第。然後諸道放此。漸可施行。惟聖慈留意。

    八曰減徭役。臣聞。漢光武建武六年六月。詔曰。夫張官置吏。所以為人也。今戸口耗少。而縣官吏職所置尚繁。令司隷州牧。各實所部二府。於是條奏並省四百餘縣。天下至治。臣又觀西京圖。經唐會昌中河南府。有戸一十九萬四千七百餘戸。置二十縣。今河南府主客戸七萬五千九百餘戸。仍置一十九縣(主户五萬七百客戸二萬五千二百)。鞏縣七百戸。偃師一千一百戸。逐縣三等。而堪役者不過百家。而所供役人不下二百數。新舊循環。非鰥寡孤獨。不能無役。西洛之民最為窮困。臣請依後漢故事。遣使先往西京。倂省諸邑為十縣。其所廢之邑並改為鎮。令本路舉文資一員。董榷酤關征之利。兼人烟公事所廢公人。除歸農外。有願居公門者。送所存之邑。其所在邑中役人。却可減省歸農。則兩不失所。候西京並省稍成倫序。則行於大名府。然後遣使諸道。依此施行。仍先指揮諸道。防團州已下。有使州兩院者。皆為一院。公人願去者。各放歸農。職官廳。可給本城兵士七人至十人。替人力歸農。其鄉村耆保地里近者。亦令倂合。能併一保。耆管亦减役十餘戸。但少徭役。人自耕作。可期富庶。

    九曰覃恩信。臣竊覩國家三年一郊。天子齋戒。衮冕謁見。宗廟乃祀。上帝大禮既成。還御端門。肆赦天下。曰赦書日行五百里。敢以赦前事。言者以其罪罪之。欲其王澤及物之速也如此。今大赦每降。天下歡呼。一兩月間錢穀司存督責如舊。桎梏老幼。籍没家産。至於寛賦斂、减徭役、存恤孤貧、振舉滯淹之事。未嘗施行。使天子及民之意盡成空言。有負聖心。損傷和氣。臣請特降詔書。今後赦書内宣布恩澤。有所施行。而三司轉運司州縣不切遵稟者。並從違制。徒二年。斷情重者。當行刺配。應天禧年以前。天下欠負。不問有無。侵欺盗用。並與除放。違者仰御史臺提點刑獄司常切覺察糾劾。無令壅遏。臣又聞。易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故有巡狩之禮。察諸侯善惡。觀風俗厚薄。此聖人順動之意。今巡狩之禮不可復行。民隱無窮。天聽甚逺。臣請降詔中書。今後毎遇南郊赦後。精選臣僚。往諸路安撫。察官吏能否。求百姓疾苦。使赦書中及民之事一一施行。天下百姓莫不幸甚。

    十曰重命令。臣聞。書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準律文。諸被制書。有所施行。而違者徒二年。失錯者杖一百。又監臨主司受財而枉法者十五疋絞。蓋先王重其法令。使無敢動揺。將以行天下之政也。今覩國家毎降宣勅條貫。煩而無信。輕而弗稟。上失其威。下受其弊。蓋由朝廷采百官起請。率爾頒行。既昧經常。即時更改。此煩而無信之騐矣。又海行條貫。雖是故違。皆從失坐。全乖律意。致壊大法。此輕而弗稟之甚矣。臣請特降詔書。今後百官起請條貫。令中書樞密院看詳會議。必可經久方得施行。如事干刑名者。更於審刑大理寺勾明。會法律官員參詳。起請之詞。刪去繁冗。裁為制敇。然後頒行。天下必期遵守。其衝改條貫。並令繳納。免致錯亂誤。有施行。仍望别降敕命。今後逐處當職官吏。親被制書。及到職後所受條貫。敢故違者不以海行。並從違制。徒二年。未到職巳前所降條貫。失於檢用情。非故違者並從本條。失錯科斷。杖一百餘。人犯海行。條貫不指定。違制刑名者。並從失坐。若條貫差失。於事有害。逐處長吏别見機會。須至便宜而行者。並須具緣由聞奏。委中書樞密院詳察。如合理道。即與放罪。仍便相度。别從更改。


   再進前所陳十事。
  臣前兩次所上共十事。曽奉聖旨。更進一本。今寫録進納。
    一曰明黜陟。為重定文武百官磨勘。將以約濫進、責實效。使天下政事無不舉也。
    二曰抑僥倖。為重定文武百官奏蔭。及不得陳乞館閣職事。將以革濫賞、省冗官也。
    三曰精貢舉。為天下舉人先取履行。次取藝業。將以正敎化之本、育卿士之材也。
    四曰擇官長。為舉轉運使提點刑獄。並州縣長吏。將以正綱紀、去疾苦、救生民也。
    五曰均公田。為天下官吏不廉則曲法。曲法則害民。請更賜均給公田。既使豐足。然後可以責士大夫之廉節。庶天下政平、百姓受賜也。
    六曰厚農桑。為責諸道溝河。並修江南野田。及諸路陂塘。仍行勸課之法。將以救水旱、豐稼穡、强國力也。
    七曰修武備。為四方無事。京師少備。因循過日。天下可憂。請密定規制。相時而行。以衞宗社、以寧邦國也。
    八曰减徭役。為天下徭役至繁。請依漢光武故事。並合縣邑。以省徭役、庶寛民力也。
    九曰覃恩信。為赦書内宣布恩澤未嘗施行。並請放先朝欠負。以感天下之心也。
    十曰重命令。為制書忽而行違者。請重其法。以行天子之命也。

    臣之所陳。蓋欲周悉。故言辭之間有涉細碎。而於國體甚大。乞聖慈再加詳覽。一一行之。則天下之幸。非臣之幸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