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浅析“贪官贡献论”的心理和社会根源

火烧 2011-06-27 00:00:00 网友时评 1034
文章探讨贪官落马时强调贡献的心理和社会根源,分析其背后资本腐蚀人性及从政作为高回报投资的现实,揭示贪官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贪官在落马时大多要谈自己如何对当地经济有贡献,如何对得起人民,最有典型意义的当数茂名市原副市长杨光亮。“年过半百深陷囹圄,我壮志未酬身先死……”庭审中,杨光亮颇为感慨自己的“遭遇”,甚至还咏了四句诗。到了最后陈述阶段,杨光亮更是一度哽咽说不出话,但仍然表示:“虽然我犯罪了,但是,我还是对得起茂名人民的,毕竟这么多年我的工作还是尽心尽力的,也为茂名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很多人为杨光亮这句话不耻。不过,是否应该冷静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性命有“虞”的时刻,贪官们为什么还这么“要脸”?本文试图从心理和社会因素上做点浅析。
人的语言表达是心理需要诉求,一般来说,不外乎两种情况,即简单的需要诉求和复杂的“情景适应性”诉求。前者是实话实说,后者则有真有假。假话也是一种需要,它出于个体对不同重要性需求的选择。例如,当困倦大于饥饿时,为了“赶紧睡觉”,你请他吃饭他会说“不饿”,这个“不饿”就是假话。假话有个特点,它是行为人根据生理需要程度来选择并实施的。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的结构体,在复杂的环境中,说假话也就成为某些人不可或缺的语言组成部分。但不管说假话者多么高明,总可以从他的需要指标比较中找出判断坐标。从骗取衣食到钱财,从骗取感情信任到名誉地位,最终止于生命的最高需要,这是一个科学的逻辑。也就是说,不会有人在性命不保的前提下,用对于生命已经毫无意义的假话来表达与生命不相关的需要。通俗的古语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那么,贪官们在“认罪”的最后一刻为什么会说一些与“性命”无关的“面子”话?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实话”,而非谎言。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的“实话”与客观事实相违背,才使得心里的“实话”变成实际上最无耻的谎言。
贪官的心里实话与客观事实相颠倒,真实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实:资本的特性已经根深蒂固地“深入人心”,做官成了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行业。资本最无耻,它毁灭的不仅是道德、良心,而且会从根本上毁灭人性。被资本腐蚀了人性的人就如倒立看世界,“实话”也是颠倒的。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是讲投资理财的。文章将各种社会活动、各种职业都视为投资行为,其中就包括从政。通过归纳和演绎,排比了投入产出比,分为资金投入型和智力投入型。在智力投入型中,简单体力劳动比值最低。复杂的脑力劳动又分管理型、技术型、经营型,管理型比值最高。最有意思的是,社会(行政)管理又高于企业管理,其结论:经商不如从政。
毋庸讳言,当前很多报考公务员者中,鲜见报国为民的“高尚”,多是追求回报的“殷实”。有人就说,多年寒窗,反复考试考核,终于熬到这一份儿,如果没有实惠,放着这么高的智商为什么不经商,傻呀?
从政被“资本化”,与炒股没什么两样。赚了,应该的;赔了,就当我为中国的股市做了贡献,对得起股民。就是如此,落马,权当赔了,但我对得起人民,我为我的下辖做了贡献。
从哲学上解释心理现象,无非是一种人的思维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当为人民服务成为社会时尚时,会激励官员在从政行为中更注重道德和良心;当投资回报成为唯一准则时,必然会激励贪腐行为。“激励”在心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激励,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甚至可以改变动物的行为。
由于资本具有毁灭性,其激励作用是负面的。在资本面前,除了利益,几乎没有道德、良心可言。资本主义国家对官员并不提倡“先进性”教育,对其行为是以严厉的法律约束的。
我们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在经济体制上实行市场经济。因而,生产方式更接近于资本主义。原本行之有效的干部“激励”制度,如整党整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典型教育等等,在资本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在法制上又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纪律也难以约束越来越严重的贪腐行为。在民主监督上,也有一个“度”的两难选择:小了毫无作用,大了又担心出现“文革”、“四清”式的群众运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吏治”规则呢?
面对空前的腐败局面,这个问题不能再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了!必须用超凡的气概,拿出高屋建瓴的措施来,用实际行动证明共产党能克服自身的缺点,到建党100周年时,能欣慰地回顾这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