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毛泽东廉政思想对当前廉政建设的启示

火烧 2011-06-23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廉政思想对当前廉政建设的指导意义,强调廉洁从政、监督机制与群众监督的重要性,为反腐败斗争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方向。
毛泽东廉政思想对当前廉政建设的启示


朱逢春 

    

   [摘 要]政府廉洁与否关涉到人心向背以及政权的稳定。作为谙悉王朝兴衰规律的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兴邦时期十分注重政府廉政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克服官僚习气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而且从监督维度构建了厉行廉洁从政的制约机制。这些思想和见解以其深邃的内蕴逻辑为我们深入推进廉政建设、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启迪。

  廉洁从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治国安邦的永恒主题,而且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内在动力。为了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保持政府的廉洁,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兴邦时期对政府的廉政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这些思想与见解对于我们现阶段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廉政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毛泽东廉洁从政思想的创立也是如此,它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求下应运而生的,其生成有着深厚的历史依据。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在肩负这一历史重任的过程中,保持政府的廉洁对于夯实党的领导地位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几千年封建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革命政权内部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贪污、浪费等腐败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毛泽东在《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强调,如发现苏维埃工作人员中有贪污腐化、消极怠工及官僚主义分子,民众应立即揭发,苏维埃政府应立即惩办,决不姑息。此后,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关于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文章中多次谈及了干部廉洁自律以及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提出了“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人民政府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并为群众谋利益”等观点,并亲自处理了黄克功逼婚杀人等案件,领导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整党整风运动。
  建国兴邦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各种官僚主义现象、贪污腐化现象有所抬头。这些现象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并促使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和领导了“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11月30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批转了华北局《关于逮捕大贪污犯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和现任书记张子善向中央的报告》。他指出,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省市区党委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当时有人提出他们在战争年代有过功劳,可否不要枪毙,给他们一个改造的机会。毛泽东严肃地指出:“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高,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此外,为了克服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保持政府的廉洁,毛泽东将提升干部素质、严厉惩处腐败提升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高度,并将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加强群众监督、党派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毛泽东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针对各种贪污腐败现象以及各种官僚主义的现象,毛泽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对如何克服官僚主义、如何使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政府的廉政建设离不开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毛泽东还就如何增强人民群众以及各个党派的监督提出了许多见解。
    1.加强干部廉洁自律教育
    毛泽东认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对于保持政府的廉洁、维护政府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强调,领导干部“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尊敬的”。为了将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加以贯彻,毛泽东特别重视思想领域内的反腐倡廉斗争。1942年至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领导了整风运动,清算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形式主义等“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建国后,毛泽东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教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经过整风,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得到提升,一些经不起执政考验的腐败分子和严重违纪的党员。干部受到了严肃的处理。
    2.克服干部官僚主义习气
    在毛泽东看来,领导干部素质不高、干部贪污腐化与官僚主义盛行有损党群、干群关系,是败坏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原因。同时,他认为干部贪污腐化与官僚主义作风是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在新时代的反映。他指出:“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反人民的作风,国民党的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反映的问题。”他告诫全党:“不要滋生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另外,毛泽东强调领导干部应当永远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脱离那种官僚习气。他指出:“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在此后的工作中,毛泽东一直将提升干部素质、克服官僚主义习气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他不仅提出让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自觉参与到反对官僚主义、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上去,同时他强调“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这些措施的开展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的合法性,保持领导干部的廉洁和干群关系的融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提升人民群众的监督实效
    人民群众是政府权力的实际主人,“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为了保证权力不违背人民的意旨,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就必须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为精通历史兴亡规律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对政府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才能竭力去解决广大群众的生活问题,才能使政府成为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1945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与民主人士黄炎培谈及历代政权由兴而衰的周期率问题时,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这一治国理念的指导下,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以此达到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的目的。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使政府面临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继续强化人民群众与社会舆论的监督,“使政府权力的运行始终指向公共利益、指向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
    4.发挥党派监督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不仅注重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而且还非常重视民主党派这一监督主体的作用。他认为政府处理好公共事务、保持政府权力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民主党派的监督。他指出:“我们还要经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来清除这些毛病。这样的内外夹攻,才能把我们的病治好,才能把国事真正办好起来。”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后,民主党派的存废争议又在党内蔓延开来。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恐怕还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再次提出了民主党派存在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朵很需要听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为了发挥民主党派对党与政府的批评监督作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要求并实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人士占一定比例。在此背景下,民主党派展现了极大的政治热情,并在监督共产党和政府公共权力运行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毛泽东廉政思想对当前廉政建设的启示
    在毛泽东看来,政府廉政建设不仅依赖于政府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还有赖于各个监督主体对其权力的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时期,结合毛泽东的廉政理论与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启示。
    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促进观念更新
    “行政文化是对行政主体精神生活的描述与概括,它不描述具体的行政活动与行政行为,而是超越于物质和制度层面的精神文化形态,是人们对行政本质认识的精神活动与精神追求”凹。廉政文化属于行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旨在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使政府工作人员更新价值观念,并以其秉持的价值观为指导将自己的精神属性赋予行政生活世界。但是,廉洁从政的价值观念的变革是一种除旧布新的扬弃过程,是改变行政主体不适应形势和时代要求的价值思维方式、基本评价标准和关于判别真、善、美价值的旧观念而确立新观念的过程。在这种观念变革过程中,要从其运动的规律出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树立典型、褒优罚劣等途径循序渐进地引导政府工作人员对某些旧的行政价值观进行自觉反思,进而形成其对旧有落后行政价值观的否定,使廉洁从政的价值观念逐渐被政府工作人员所认同和接受,并逐渐内化于自身的观念系统。
    2.提升领导干部素质,克服官僚主义
    首先,要加强行政道德教育,提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道德自觉。毛泽东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干部素质,保证权力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要“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倾听群众呼声”。因此,在行政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领导干部对官僚主义的反思和对先进价值观念的认同。其次,要加强制度伦理建设,促进领导干部的观念内化。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其本质特征在于领导干部的自觉和自律,但是,领导干部的自觉和自律不会自发形成,除了需要进行教化和培训之外,还必须注重内在道德约束机制与外在制度约束机制的融合,将基本的行政伦理精神与先进的价值观念通过制度规范体现出来,从而矫正干部对官僚主义的价值偏爱,增强先进价值观念内化的效度。
    3.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规范权力运行
    首先,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监督意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主动性。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监督意识、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因此,要充分发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监督意识的重要途径。其次,引导人民群众采用理性合法的监督方式,拓宽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民群众痛恨政府工作人员对公共权力的滥用,但在监督渠道不畅的情形下往往采取游行、静坐等非理性的方式。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对人民群众的监督行为进行引导,并通过完善信访工作、完善领导接待日制度、完善网络监督等各项监督制度,从而形成多途径、宽领域、高效率的监督渠道。再次,要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在毛泽东看来,舆论监督是公共权力有序运行的保证。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必须强化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完善新闻媒介的自律机制,以发挥舆论对政府工作人员廉洁从政的监督作用。
    4.完善党派监督制度,提升监督实效
  在社会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民主党派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效能。首先,要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建立民主党派监督的激励机制。不仅要从理论上提高和加深民主党派成员对参政党地位、政治使命、监督作用的认识,而且要对监督工作突出的民主党派组织及其成员给予表彰奖励,以达到典型带动、整体推进民主党派监督工作的目的。其次,健全民主党派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扩大民主党派成员的知情范围和程度,完善民主监督意见和建议的回复、反馈制度,使民主党派成员监督的意见和建议能直达党政领导部门。再次,建立起一整套对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程序、方法等都有明确法律规定的保障机制。由于民主党派在监督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中需要经常触动政府权力部门以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的利益,在缺乏足够权力的基础上,很容易造成民主党派监督弱化、监督疲软等虚位现象。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出台政协法、政党法和监督法,或在宪法里增加相关的内容,从而通过制度规范来保障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的民主监督权利,强化其监督的约束性和实效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81期,摘自2011年3月《文史博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