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为何而作
文章为何而作
文章为何而作?我认为文章是有等级有层次的,综合其目的以及突出作用可以分为下面多个层次。
最高层次,为国家存亡、民族兴衰而作。这样的文章古今中外都有,但是相对于浩如烟海而言,少之又少,不仅如此,中国人在这方面更加不如西方。以我个人浅见,在这个层次上的佼佼者只有两个:一个是两千年前的孙武,一个是毛泽东。前者那本皇皇巨著《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甚至在两千年前那个时代就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样的最高韬略,列入第一等当之无愧。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孙子兵法》所揭示的原理都仍然适用,试想,这样的文章不列入第一等之列,天下还有什么文章可以列入呢?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论》等等,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了,现在回头读毛主席的著作,才认识到他老人家的见解是那样的深邃,远非现在的什么普世价值派、法学家所能比拟的,难怪当年许多老革命发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样的观点,这并不是政治上的投机取巧,而是革命实践中的一个历史经验。西方白人这个层次的作品似乎多一些,远的就不说了(个人学识有限),谈谈近代的吧,像《战争论》、《总体战》、海权理论、制空权理论、地缘政治学说以及信息战理论等等,正因为白人率先发现这些理论并应用于实践,人类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白人主导的世界,那些没有贡献出这样作品或者作者的民族是可悲的,他们处于被盘剥被打击的位置,甚至像北美洲印第安人在政治上根本发不出声音,更甚的是直接被种族灭绝——例如古巴的印第安人。
第二等的文章,道德伦理范畴类。这类文章有个特点,就是最早的那一部著作成为民族的符号,后来者免谈。西方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中国的“四书五经”,等等,都是这类。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学识局限所致,至今我还不知道黑人、印第安人是否有这样的作品。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被动挨打,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这对国人的自尊心是一个严重打击,乃至于“五四”开始,对自己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行彻底地批判,快一个世纪了,中国学生几乎不读“四书五经”了。然而现在,我认为这是“五·四”先贤在国家危难情况下做出的慌不择路的选择,是错误的,至少是偏颇的。伊斯兰世界几个世纪以来,也面临着西方白人的打压,但是伊斯兰世界对于自己的文化与中国人的态度截然相反——根本不相信不认为基督教世界的文明优于伊斯兰文明。为什么伊斯兰世界有这样的态度?我认为关键是因为伊斯兰世界曾经战胜国基督教世界,而中国,从未曾战胜国基督教世界。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纠正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态度,当然从写作的角度讲,这类文章不是努力的方向。
第三等的文章,突出特点是有很强的审美意义。凡传世作品绝大部分都属于这类,人们喜欢阅读、品味儿的也是这类文章。我认为这类文章或以言胜,或以理胜,或以气胜,或以情胜,或兼而有之。以言胜的有司马迁的《项羽本纪赞》;以理胜的有苏轼的《范增论》、《晁错论》;以气胜的有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以情胜的如李密的《陈情表》、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其实,这类传世作品之所以能够传世,必须有个共同基础——言胜,因此许多文章兼而有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言、理、气、情皆有,读这样的文章实在是享受。从个人爱好的角度讲,这类文章是大多数人写作的方向。
其它类文章,除了第一等以外的职业或者说工作上要求写的文章。这类文章突出特点是有规定的套路,不好自由发挥,审美上也就不好挖掘。这类文章也是产量最高的,质量自然也参差不齐。
文章为何而作?如果你是“肉食者”,亦或是研究社会的学者,第一类文章应该包含在你的追求中……
2011-8-7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