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价值”,就是这样“普世”的

火烧 2011-08-14 00:00:00 网友时评 1040
文章探讨价值的普世性,分析西方价值观如何通过经济和军事实力影响全球,结合哲学与经济学视角,揭示价值观念与交换价值的对接机制及其对利益和政治的影响。

“价值”,就是这样“普世”的  

梁 新  

所谓“普世价值”据说就是以西方的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所作所为为蓝本的某些价值观念,具体的内容有所谓z由、民z、博爱、r权等。其实,单就内容本身来说,这几样都是好东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东西,但是与市场上商品流通的原理相通,当某种商品在市场上畅销的时候,往往有很多商家会在自己的商品上贴上这些畅销商品的商标,再放到市场上,于是,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些质量不高的商品被卖出去了,坑了消费者;二是由于有假冒伪劣的存在,造成人们连贴着这种商标的所有商品都不相信了。  

现在,我们联系最近在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来看看某种“价值”是如何“普世”的。  

首先,我们应该对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这些价值是存在是人在不同领域发展中范畴性规律性本质存在。   

经济价值的本质是人类经济产品、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人类劳动作用。包涵创造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创造生产关系的劳动价值。《资本论》中的价值概念特指交换价值,即资本关系下的本质。   

  事实上,价值既有其客观的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观的反映形式。主观价值可分为价值观与情感两种具体形式。其中,价值观是人对绝对价值的认识,或者说是人对价值绝对性的认识;情感是人对相对价值的认识,或者说是人对价值相对性的认识。价值观(或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一方面,客观价值决定和制约着主观价值,主观价值是对客观价值的反映,是以客观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客观价值上下波动;另一方面,主观价值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客观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客观价值的诱导、强化或限制。   

任何使用物品都有价值。价值通过不同的使用价值形式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本质上属于使用价值范畴,它是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具有二重性。抽象交换价值连接商品价值,商品价值形式采取抽象交换价值;具体交换价值连接价值量或价格,价格是具体交换价值的货币形式。商品价值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就是抽象交换价值与具体交换价值的关系。  

上面从网上查来的理论绕来绕去,把人都给绕晕了,其实进行简单理解,就是说价值起码包括作为哲学和社会学范畴的价值观念和作为经济学范畴的交换价值。  

而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利用本身在经济和军事实力方面的强势地位,让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和属于经济领域的交换价值成功对接,通过对打上某种烙印的某种价值观念在世界上的推广成功地改变某种经济要素的价值和价格,再把这种改变了的结果让世界接受,以达到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然后又用让利益的最大化的结果来证明他们鼓吹的价值观念的正确性,推动下一轮的对接和利益最大化,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他们的“价值”(包括价值观念和交换价值)就是如此这般地“普世”的。  

比如美国,打着输出“民z”价值观的旗号,频频向石油生产国发动战争,拉高世界的石油价格,由于石油是以美元结算的,从而拉高全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如伊拉克战争就让石油价格和世界对美元的需求量涨了三倍,而美国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得了,但是美元不是白给的,你必须拿实物来交换,让美国实现政治和经济双丰收,而且这种结果全世界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符合让美国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就这样“普世”了。  

又如,本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尤其是像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那样的富国欠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钱,按时按量偿还债务,从道义和偿还能力说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还不还,按时不按时还,还多还少,所还的钱是不是保值,却要看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扯皮的结果,幸好这次“象”和“驴”还给美国留住一点脸面,没有通过“民z”的程序来决定赖帐,否则,由美国主导的包括美元的实际价格在内的“价值”又“普世”了,而且还是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  

英国作为美国最要好的小跟班,首相卡梅伦前不久还在对中国指手划脚,教导中国在r权和民z问题上应该如何如何做。而话音未落,就祸起萧墙,首先是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爆出窃听丑闻,与英国现首相卡梅伦关系密切并且曾经为卡梅伦的登基发挥过捧场作用的默多克王朝顷刻瓦解。默多克更像是个商业巨子,他与国家最高层政治人物的热络关系,又使他成为可怕的政治人物。英国政客们对默多克可谓既爱又怕,历任首相都将其奉为座上客。但是在他旗下的《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中,4000多普通平民成受害者,甚至前首相布朗也成为受害者之一,这么一来,英国式的“r权”也就在打上这一独特的注释之后在全世界普及,即“普世”了。  

而更加令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尴尬的还有,英国伦敦市中心发生了一起由抗议引发的骚乱事件。起因是在6日当天下午的时候,大约有300余人聚集在市中心的警察局,对警察射杀了一位名叫马克·杜根的男子的行为进行抗议。后来这起抗议变成了一起骚乱事件,至少有5枚汽油弹引燃了汽车、商店和公交车,伦敦警方随后出动了警用直升机等来监控事态的发展。但是很快骚乱就蔓延英国的几大城市。我们无意幸灾乐祸,因为这种由意外事件导致的骚乱甚至是打砸抢在某些国家和我们国家的某些地方也曾经发生过。我们没有忘记,在所谓的“阿拉伯之春”,英国等西方国家把所有的骚乱(无论是不是采取暴力)都定位为“民z运动”,除了对那些跟美国有特殊关系的国家以外,所有平定骚乱的政府行为都被定位为“压制民z”,“镇压青年人的起义”,被要求“采取克制态度”。问题是作为“r权”教主之一的英国,对曾经在别国发生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国家的时候,就不再是“革命”,而是“骚乱”了,到8月10日止,在伦敦已经抓了334人,在伯明翰抓了约100人。而就是这个英国,这个曾经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和参与“火烧圆明园”的英国,每当中国出现骚乱以及暴力事件的时候,他们的立场永远站在中国政府和警方的对立面,支持那些破坏中国秩序的人,甚至还向中国官方提抗议,而更为可笑和无礼的是,这个卡梅伦在今年6月温家宝总理访英时,竟然不顾外交礼仪,向中方贵宾侈谈中国的“r权”。 卡梅伦也是一位很好的反面教员,让人们对英国的所谓“r 权”的本质的认识迅速向全世界“普及”。  

美国式的通过武力输出“价值观念”达到让本国在交换价值中得益的目的,通过“民z”的方式来投票决定是否对其它国家赖帐,就向当年英国以“民z”的方式投票决定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一样,确实蛮不讲理,很有点“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气派。但是毕竟还可恶得坦率:“我就当婊子了,你能怎么样?”而英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就令人作呕了,没把屁股上的屎擦干净就到处去检查卫生,于是,他们的那些“价值”就这样“普世”了。  

当然,有人在假冒伪劣的商品上贴上“畅销商品”的商标叫卖不是“畅销商品”的错,对于某些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让骗子和假货滚开!  

   



  

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4289045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