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的关系一点看法——与何新先生商榷
这些天读了何新先生的著作《反主流经济学》一书,收获很大。很赞同何新的许多观点。本人是才开始接触经济学,是个基本的门外汉,顶多是个入门汉。知识尚待提高。因此与何新先生商榷经济学问题有些班门弄斧之嫌。不过好在初学牛犊不怕虎,也就冒冒失失商榷一下。
我读到该书第34章何新先生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何新先生的原话是这样讲的:“事物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决定于其能否满足人类之欲求与需要。事物之内在属性,形成其使用价值。(p195)”这些话没有大问题。但更为确切的说法如果是:事物的内在属性(物理的、化学的、力学的、或其他什么属性)在劳动的作用下或自然作用下形成使用价值可能更为靠谱。因为前一个与形成价值有关,后一个与价值形成无关。紧接着何新先生的《按》使我觉得我有必要说出自己的一些经过思考的观点。何新的《按》是这么说的:“马克思说商品之“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及“价值”形成无关,是片面之论,不确。(同上)”我想了好半天也没有搞清楚马克思的实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有何不确。因为马克思从来没有否认过使用价值形成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了价值,但必须的条件是,这个使用价值必须是为社会而生产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也许水平有限,也许马克思就是对的。我只能将自己的一些看法讲一讲。
使用价值与价值在马克思看来,一个是人与物的关系,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显然,人与物的关系不可能逃脱人与人的关系。一个物件,对人来讲具有实用价值,就是何新先生所讲的能够“满足人类之欲求和需要。”如果要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个物件可能就是:1,这个物件在天然状态下就具有使用价值,比如野生坚果,你采集来就可以食用。2,通过一定的劳动得来,比如一担稻米。再比如马克思讲过的空气,具有使用价值而不需要经过劳动使它能够满足人类的呼吸之需(当然,现在空气污染严重,从环境好的地方灌装点阿尔卑斯山脉的空气,这样的灌装空气也就有了劳动被包含在内)。因此,马克思是从两方面来论证使用价值与价值形成无关的论点的:一,不需要经过劳动就可以获得的物品,比如空气,河水。二,经过劳动获得,但不是拿出去交换,不是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仅仅是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是使用价值。可见,一个物件是否具有价值,劳动是基本的必要条件。但这个条件不是使用价值具有价值的充分条件。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解释一些疑惑,可以举两个虚构的例子来阐述一下马克思的这个观点。
假如有一个南京市民,因为买不起高价房屋,一家数口拥挤在斗室之内栖身,他很郁闷。于是跑到南京雨花台闲逛排解郁闷之心。他用脚踢着石头,来回踱步。突然,他踢出了一块令他眼睛一亮的石头,他捡了起来,拍去尘土,这一动作,是他更加心情激动:他捡了一块罕见的雨花石,这石头上天然的花纹竟与蒙娜丽莎的头像十分相像。石头的形状完美,色泽纯净。他如获至宝回到家,将其镶嵌在一个特制的座架上。他每天欣赏着这块捡来的美石,忘掉了居住环境恶劣的苦恼。显然,这块石头对这个生活上不是那么成功的人来讲,使用价值太大了。忽一日,一朋友造访。朋友商场打拼多年,已是家财万贯,富贵温柔乡里生活得是他有些腻了,于是一日忽然想起儿时的玩伴,遂驱车来到朋友家中探访。这富贵之人富贵一场后突然有了附庸风雅之趣来。他来到朋友的斗室里,与朋友闲聊。突然,这位富朋友一眼看到了这块穷朋友的雨花石,被其吸引不能自拔。于是想向穷朋友索要。那哪成。于是富朋友提出交换。于是二人讨价还价,终于,富朋友用一套价值200万豪宅换回了这块雨花石头。穷朋友终于用一块捡来的石头解决了住房的问题。
表面看来,这个穷朋友是赚大了。他没有费什么劳动就得到了一套他梦寐以求的住房。这住房在他看来是有着很大的价值的。是不是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套房子在到了他的手中后,不再有价值,而只有使用价值。而这块石头呢?经过交换,这块石头有了价值,确确实实的价值。为什么?一个没有价值的石头在交换后居然有了价值,难道有什么魔力不成?而这套豪宅在交换了以后居然没有了价值,简直是胡说嘛!
其实,这可以分两方面来讲。首先,这块石头有了价值。因为这块石头已经通过交换,进入了社会。他在理论上仍然可以通过类似的交换过程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存在。而这套豪宅,没有价值,因为这套豪宅并不是这位穷朋友的劳动的成果。但是有人会说,这套房子照样可以在理论上通过交换来显示自己的价值的存在。是吗?当然不是。因为这在理论上只不过是重复着第一轮的无价值的石头与有价值的豪宅的交换过程一样的交换过程。或者,是这块石头不论交换出去与否,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价值,因为这块石头的所有者——那位窘迫的南京人的地位与那位生意场上颇为成功的富朋友在石头与豪宅的交换过程中彼此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富商在与这块石头的关系中,替代了他的穷朋友的地位,而这位穷朋友在与这套豪宅的关系中的地位替代了那位富商的地位。
那么,在第一种情况下,那块石头是怎么获得了价值的呢?显然,这块石头的价值的获得,是在与豪宅交换了之后产生的。前面已经说过,在交换后,石头有了价值,他的相对价值就是这座豪宅的价值,以这座豪宅的使用价值表现了出来。可是在交换了出去之后,这座豪宅突然发现自己的价值没有了。哪里去了?显然,是被这块本来没有什么价值的石头“偷”走了。它将豪宅的价值在交换的时候从豪宅的口袋里偷到了自己的口袋了,于是摇身一变,成了百万富翁了,并堂而皇之的走进了满是价值贵族的商品世界当中。而这座豪宅反而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不名一文。
在第二种情况下,那就是说,这个富商用有价值的豪宅换回了毫无价值的石头,这块石头无论怎样“洗钱”,都逃脱不了他的出身的卑贱——一块毫无价值的石头。而这个穷朋友则成了拥有有价值的豪宅的人物了。
因此,无论怎么看待,这个社会上,都不会平白无故的增加任何价值。但使用价值是会增加的。这也说明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相关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块石头有了交换价值,也有了使用价值,这座豪宅的使用价值没有损失一分一毫,同时他仍然可以交换到其他的使用价值,因而仍然有价值。因此,使用价值与价值是有关系的。这显然是在观念上将那个使用价值与价值仍然混淆在一起。因为虽然这个社会上多了一种可以交换的使用价值,那是一部分人放弃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而另一部分人“平白无故”的得到了他人的劳动价值的结果。因此社会的总的劳动价值没有增加一分一毫也没有损失一分一毫。“价值守恒”定律就是这样铁面无私。
看看另一个例子。假如这个南京人的朋友不是一个富商,而是一个走南闯北的打工仔。他有幸在新疆和田的河道里捡了一块和田玉石。他回到了南京,见了这个捡到雨花石的朋友。他见到了这块雨花石,很喜欢,于是提出用和田玉石交换这块雨花石。南京人答应了。于是交换的结果是这两个人每个人都只得到了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石头。这个社会上仍然没有形成多余的价值。
这个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物品的量还可以增加。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个社会不可能为此增加一分一毫的多余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认为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形成无关的的论点并非是片面的,而是科学的论断。劳动价值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的不可动摇的概念。尽管我们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劳动价值论,但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的论述是不可动摇的,论述也很全面。因此很难理解何新先生的片面论的理由。也许何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显然不可能有交换的可能,因此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条件。但马克思反复说过使用价值不是价值。尽管劳动可以产生使用价值,也形成了价值,但这是不同的劳动概念。前者是具体的劳动,后者是人类的一般的抽象劳动。没有劳动的东西增添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说明的很清楚了。自然界的使用价值是很多的。但不是每种使用价值都具有价值,除非他是通过劳动获得。比如野生坚果的采集劳动。但如果野生坚果到处都是,采坚果的劳动就没有办法交换出去,这样的坚果就没有价值而只有使用价值。这个实用价值的形成只有通过采集这个劳动才能到人类手中。当然自然在形成的这个坚果的使用价值也是必要的条件。马克思的“无关论”我认为指的是二者面对的关系是不同的。使用价值面对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关系是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这个关系当中,只有当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所得,才有价值。不是人的劳动所得,无论如何没有价值,尽管它也会从别的有劳动价值的商品当中“偷”来价值。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无关论”所在吧。这种实用价值不形成价值,没有错。另外使用价值不是价值,而这也是有区别的。这个“无关”在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产生了价值这个概念。没有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是没有的。我们形成实用价值,不一定形成价值。但形成价值,就必须是使用价值。价值是一个人类历史某些阶段的产物,而使用价值,这是人类历史永恒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使用价值与价值形成无关,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和不确的。而且使用价值如果不是为了交换,没有价值。可见价值不能脱离实用价值的形成过程,仅仅在于它是为了别人,为了交换而生产的这一特定的条件下才是有意义的。在一般的意义下,你很难谈论价值这个东西。还有,实用价值的形成,自然界也是可以的,并不需要人类的劳动。这样形成的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它可以偷来价值,却偷不来价值和劳动的关系。它可以使其它的商品变得没有价值,但这个价值与劳动的关系它永远不会得到,它本身就不是劳动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讲得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无关,就是指的这个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使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价值形成过程,马克思从来没有否认形成价值的过程也是形成使用价值的过程。这是价值载体和价值的关系。所以,没有劳动过程而形成的使用价值,它的价值的形成与实用价值的形成是没有关系的,而是社会交换时“偷来的”,也就是有人放弃了自己的劳动价值或被强取了而已。至于有好事者为这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发行了它可以偷来的价值相当的钞票,那我看除了造成流动性过剩,货币贬值外,没有增添更多的价值。因为贬值使多发行钞票的社会从新回到了起点。
形成使用价值的过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必然形成价值。因此形成使用价值并非与形成价值没有关系。马克思没有否认这一点。但形成使用价值的过程并非都是人类的劳动。故:第一,形成实用价值的过程同时形成价值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的,超出了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价值就没有意义。第二:非劳动过程形成的物品没有价值,它的使用价值的形成也与它“偷”来的价值没有关系。因为它的出现并没有为这个社会增添任何多余的价值。这样理解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形成无关论或许才是可以理解的,这应该没有什么“不确”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