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代表问题:对宪法的嘲弄
两会胜利闭幕,想必取得了不少成果,解决了不少问题,比如关于人大代表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曾引起了各方关注,这届应该有所改善。
2007年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专门听取了《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其中提到关于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名额: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工人和农民代表比例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一线工人、农民代表人数偏少。官员代表比例过高,群众很难在身边找到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民代表,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人大代表这一光荣称谓的信心。
2007年全国总工会对于人大、政协关于一线工人的比例做过专门的调查,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李滨生表示,这些年来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的比例应该说是非常少的,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他说,一线工人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是越来越少。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作为我们这么一个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国家,那么在人大代表中应该有工人阶级,我们经过调查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而且这个建议得到了落实。
此外,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增加工人、农民人大代表比例政策,如如新疆在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2007年以党委办公厅12号文《关于认真做好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和乡(镇)人大、政府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要认真组织好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代表的构成应具有先进性、广泛性、代表性,其中县(市、区)人大代表中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不超过25%,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等代表所占比例不低于75%。
那么人大代表比例的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第四届工农代表占51.1%、第五届工农代表占47.3%、第六届工农代表占28.6%、第七届工农代表占23%、第八届工农代表占20.6%、第九届工农代表占10.8%,第十届按蔡教授的统计,工农代表所占比例则不足4%。从数据上看工农代表的比例呈现逐届下降的趋势。
今年人大会议北京、新疆、内蒙古等六的省市代表共401人,其中工人13人,农民15人,分别占代表总数的3.24%和3.74%。
局部统计可能不能反映整体情况,但至少说明工人和农民代表比例较低,工人、农民代表人数偏少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与实际相反的则是媒体的虚假报道“工人农民代表比例翻番好、增长了70%等”。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就有占790名代表0.76%的6名农民工人大代表参加会议,代表3000多万名农民工群体参政议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加国家人大代表的工农比例不足6.7%;而宁夏回族自治区干脆一个工人、农民代表也没有,难道宪法是摆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