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味浓了?掺点汤 ,味淡了?加点盐

火烧 2011-06-20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通过烹饪调味比喻经济中的货币关系,解释价格浮动现象,探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强调商品价值与劳动时间的关系,帮助理解经济中的价格变化。

好的厨师不是天生就有一副好手艺的。虽然天赋的作用至关重要,但要想烹制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何时加入主料?火候如何掌握?放多少盐合适?这些都需要烹饪者不断的尝试和练习才能调制出最佳的口味。因此,味道浓了点,不要紧,掺点汤就好。味道淡了点,也没关系,加点盐就行。只要比例适当,菜品美味,是没有人会在意厨师经历了多少加盐还是加汤的挣扎的。

   

经济中的货币关系和烹饪多少有些异曲同工。不断浮动的价格水平就像是菜肴的口味一样,时而淡了点,时而咸了些。不过,只要不是咸的呛嘴、淡的无喂,多数食客在丢下几句对厨师糟糕厨艺的抱怨之后,还是会勉强忍耐的。

   

那么,价格水平为什么会不断浮动呢?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又是什么东西?希望下面的文字,能够对解释这些问题多少给点帮助。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价格和价值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知道任何商品都是劳动所得,没有劳动,我们的生活一天也不能为继。因此,商品的价值一定和劳动有关,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商品的价值量,就必然和凝结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关系了。不过,劳动量的衡量并不像体检时对身高和体重的测量一样直观、明了。我们只有通过劳动时间来评价张三和李四谁付出的劳动更多。因此,我们也只有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只不过,这个劳动时间一定要是平均强度和技能下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老牛愿意用150斤小麦去交换老杨的100斤玉米了。因为150斤小麦=老牛一年的劳动=365天=8760小时的劳动,100斤玉米=老杨一年的劳动=365天=8760小时的劳动,我们假设老牛和老杨的劳动一样辛苦、都不容易。这样,8760小时的劳动=8760小时的劳动,所以,老牛和老杨才完成了一笔对大家都公平的买卖。

   

但是,用小麦直接交换玉米的事情,在货币出现之后就很少在我们周围发生了。而随着货币的出现,价格也正式出场了。

   

货币如何从山羊变为金属,然后又变为纸片,然后又变为xxx的过程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参见《钱小样的前世今生》)。这里想要说明的是,随着以金银为主的金属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后,商品价格这一名词就正式出现了,而它只不过就是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很简单,因为金银和其它任何商品一样,其中也凝聚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们也是商品,只不过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摆了。这样一来,如果一只山羊=500小时劳动,而一两白银=100小时劳动,那么,一只山羊的价格就能很容易表示为一种我们习惯的形式了:5两白银/只。(500/100=5)也就是说,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这样一来,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不过,我们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想想吧,如果一只山羊=500小时劳动,一两白银=100小时劳动,这样的等式不变。(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要我们的劳动技能不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样的等式的确不会变化)那么一只山羊的价格就会一直等于5两白银,那价格的波动又从何谈起呢?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在纸币大量发行之前、金银固定充当交换媒介的时代,价格的波动的确没有那么频繁。

   

假设这样一种情况:经济中只有一只山羊和5两白银,在一只山羊=500小时劳动,一两白银=100小时劳动的情况下,一只山羊永远等于5克白银。现在,我们依托5两白银,发行500元纸币。那么用纸币表示的山羊价格就变为了500元/只。然而,如果我们发行了1000元纸币呢?原来0.01两/元的白银价格,现在就会变为0.005两/元,而山羊的价格也会因为流通中纸币数量的增大而最终涨为1000元/只!反之,如果我们只发行250元纸币的话,那山羊的价格也就轻而易举的变成了原来的一半!

   

其实,价格波动的道理并不复杂,通货膨胀与紧缩也并不深奥。就像煲制一碗清爽解暑的绿豆南瓜汤一样,盐少汤多,味道就淡,过多的货币追逐少量的商品,价格一定上涨;而盐多汤少,味道就浓,大量的商品却只有少量的货币,价格一定下跌。

   

但是,合适的口味怎样调制?盐多了掺多少汤?汤多了加多少盐?菜谱上倒是写的明白,想要喝汤的朋友不妨去看看。不过,菜谱上的东西也不可全信。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