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火烧 2011-06-20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通过‘骗’的定义引出股市中的击鼓传花现象,揭示股票交易中涨跌背后的逻辑,强调投资风险与投机心理,提醒投资者注意市场波动带来的潜在损失。

斗胆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骗?

赵本山把拐杖卖给腿脚没有毛病的范厨师,是不是骗?“乖娃娃,不哭了,喝了这碗药,妈妈就给你买糖吃”是不是骗?强壮的大雄坏笑着告诉小明:“把你的奥特曼借给我玩几天就还你。”是不是骗?

查了查《现代汉语词典》,发现“骗”有两种解释:①用谎言或诡计使人上当;②用欺骗的手段取得。

不知道,这两种解释对您理解“骗”有没有帮助,反正,我看了之后的反应是:“哦~原来是这样~那么,究竟什么是骗呢?”

好了,让我们暂时抛开这个讨厌的问题吧,一起来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有点像我们都玩过的击鼓传花。不同的是,传递的不是花,而是一张纸。在击鼓传花中,花最后落到谁的手里,谁就要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而在这个游戏里,拿到最后那张纸的朋友,不会被强迫表演什么节目,只是会损失那么一点点钱。

这个游戏中的那种纸,我们可以给它取一个名字----股票。(别的类似的东西也无所谓)

假设:小A手里有50元钱。出于理财目的,或是出于投机倾向,他将50元钱换成了一张面值50元的股票。然后,朝思暮想的期盼着股价的上涨。然而,看好股票前景的不止是小A一人,小B也有同样的判断。于是,他用60元钱从小A手里接过了这支股票。不仅如此,在发现股票价格在短时间内就从50上涨到了60这一良好趋势的情况下,小C、小D也都蜂拥而至了。小C先用70元从小B手里买来了股票,小D又以更高的价格80元,从小C手里接过了这一棒。这样,股票就真像是击鼓传花一样,在这个隐形的链条上传动着。更神奇的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的心情不感到舒畅,因为,大家都在赚!

小A赚了10元(60-50=10),小B赚了10元(70-60=10),小C赚了10元(80-70=10)。小D现在还没赚,但只要这个良好的上涨势头一直维持下去,他赚钱的梦想依然可以实现。但显然,大家都知道,如果鼓声在这时突然停止,没有人愿意再花更高的价格购买这支股票的话,那小D用80元买到的,很可能就只是张废纸了。

   

击鼓传花的游戏,谁拿到最后一棒谁就倒霉的道理并不复杂,大家都能明白。但很多人却想不通,为什么股市大涨时好像人人都在赚,而大跌时又没人能不赔呢。

其实,道理一样简单,有赚就一定有赔,只是它们发生的时间不同罢了。

小A赚了10元,小B赚了10元,小C赚了10元,加起来总共是30元。而如果小D买来的股票卖不出去,那80元的买入价格减去股票50元的面值,不正好是30元吗。这样一来,小D口袋里那多出的30元,就在不知不觉中跑到了小A们的口袋里了,而小D也就稀里糊涂的当上了冤大头。

但是,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如果小A、小B、小C是很亲密的朋友呢?或者他们根本就是使用了不同代号的同一个人呢?他们拉高股价,然后顺利脱逃,小D就真的变成范厨师那样可爱的傻瓜了。

可是,真正的傻瓜不会来参加这样的游戏,谁都不愿意去接这最后一棒。

但无奈的是,还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这位使用了小A、小B、小C这三个不同代号的朋友(我们姑且叫他小E吧)一样,能够把小D忽悠的团团转。小E之所以能够拉高股价,吸引小D的进入,然后顺利逃脱,关键在于,他至少得有180元的本钱!(50+60+70),而他凭借这笔不小的资金所赚得的30元钱,就是所谓的资本收入。而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那样,这30元钱,只不过是从小D的口袋,换到了小E的口袋。

   

其实,击鼓传花的游戏到这儿就基本结束了。但是,我的疑问依然没有解答。而且,思绪越来越乱。因为,我已经分不清楚,这些所谓的资本收入和赵本山从范厨师那里得到的收入有什么区别;我也分不清楚,这些所谓的资本收入和街头耍魔术的阿炳的收入有什么区别;我甚至分不清楚,这些所谓的资本收入和公车上蒙脸大汉抢劫的收入有什么区别。

如果说,赵本山获得收入,还精心设计了圈套,发挥了自己巧舌如簧的功夫;如果说,魔术师阿炳获得收入,还绞尽脑汁,多少付出了一些脑力劳动;如果说,蒙脸大汉获得收入,还依仗了自己平时坚持锻炼所练就的强健体魄。那么,像小E一样的朋友们,你们获得收入的同时,又付出了什么呢?

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也许,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会有不同的解释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