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究竟谁在背后唠叨?  ——驳陶杰

火烧 2011-08-17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驳斥陶杰对香港发展的片面看法,指出其逻辑错误,对比深圳发展,强调大陆对香港崛起的关键作用,呼吁香港与大陆融合发展。

究竟谁在背后唠叨?

         ——驳陶杰

     林邹

谁是陶杰?自号“香江第一才子”,香港多家报纸的评论员,据说是“高等华人”,此人年过五旬,却拥有3岁孩童的智商和见解,按照主流对他的评价则是“在报章杂志上(立场偏向亲欧美自由主义)经常发表以文化角度评论政治和时事的文章,以嬉笑怒骂的形式批评中国文化陋习及中港政府,遭到部分人士的强烈反对,斥之为极崇洋人物。”

此公一贯言辞乖戾,自己也声称“人格分裂”, 鉴于陶杰古怪言论的表现,笔者莽懂,以至于一直把“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混为一谈。香港地细,居安不易,尽管陶杰在报章屡放厥词,笔者本着爱护弱者、护其饭碗之仁心,不忍和此等脑子贵恙的人士深究,但其8月7日在娱乐大报的一篇怪文使笔者再也坐不住了,忍不住要和此公辩论一番。

他的怪文标题《背后的唠叨》(以下简称陶文),借香港在多个领域表现欠佳、招来批评为由,以陶氏对“旧主”英国的无比怀念开篇,文风秉承其一贯“唠叨”的特点,大拍殖民统治的马腿,“英国人来香港的时候,一座荒岛,几条渔村,走的时候,留下一个光芒四射的国际都会”, 无视全体华人的努力和拼搏,把香港的成就,统统归功为殖民统治,笔者忍不住想问,大英帝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国”,殖民地当然遍布全球,那么辽阔的非洲大陆为何没有“光芒四射”;而且,如果按照陶杰的逻辑,香港100多年的巨变是因为英国人的伟大和能干,那么一河之隔的深圳,大陆政府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把一个更小的渔村打造得同样“光芒四射”,是不是说明北京更伟大,更能干?

陶杰之流可能会认为“深圳的发展全赖香港”,笔者不想去深究这种说法的科学性,只想就着他的思路问下去,深圳的发展全赖香港,那么香港的发展又依靠谁?

在陶杰怪文发表的同一天,8月7日的中共官方媒体光明网发表了一篇署名为秦斌的文章《香港怎么了》(以下简称秦文),秦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很好的回答了上述问题,无情地驳斥了陶杰的谬论!“即使最尖刻的评论家,或者最狂热的本土支持者,也不能否认这样一种观点,即香港的崛起更多凭借的是来自大陆的机会。……香港最大的机遇则是在1949年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那段时间里,整个中国大陆与西方主流世界绝缘,只留下香港这么一个窗口可以与西方进行交流”。

秦文逻辑清晰,言辞冷峻,对香港的批评固然激烈,甚至有点过头,但并不幻灭,从他的文章中读不出自暴自弃和全盘否定来,反而充满了对未来理性的思考,“要想冲破宿命式的沉沦,香港人未来面临的真正挑战,也是最后的机会,不是一味的强调自己的中心地位,而是如何能够保持在中国崛起道路上的迅跑,保持和中国大陆的紧密融合和互动,和广阔的内陆腹地形成产业结构上的良性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主动辐射。”秦文的批评是理性的,属于“爱之深、责之切”;而反观陶文,则使用了此公惯用的连类比喻,喋喋不休、啰啰嗦嗦,除了让人感叹他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力外,实在再难以找出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辨!

陶杰也在批评现实,但他笔下的中国从古到今一无是处,读他的批评使人丧气和幻灭,正如梁文道评价的那样“(陶)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一种玄谈式的民族性,……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如果把现在的所有问题讲成是由于中国人的“小农DNA”,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这种写作方式有什么意义?想达到什么目标?这就是我永远不会做的。”香港是价值多元的社会,谬论厥词、无病呻吟都应该有生存的空间,但精英文人的理性和责任同样不能缺位。

在香港这样的物质社会,为了“五斗米”,文人可以媚俗,但不能无耻;我们从不拒绝理性的批评和质疑,但没完没了的婆婆妈妈实在有辱“香江第一才子”的盛名,亏他还有胆指斥别人“背后唠叨”,因为在秦文面前,陶文已然沦为彻头彻尾的“背后的唠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