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金融民主才能创造好的社会——读罗伯特·希勒教授的《金融与好的社会》有感

火烧 2015-04-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0
文章探讨金融民主化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分析罗伯特·希勒关于金融与社会关系的见解,强调金融创新与资本分配对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耶鲁大学著名教授、行为金融学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希勒,既成功预测到了美国2000年的股票市场泡沫,又成功预言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终将引发次贷危机,所以他的思想备受关注,也因此成为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入围者,遗憾的是,最后失之交臂。

  为什么社会需要金融?为什么金融离不开社会?为什么金融创新不能缺少?为什么金融家一定要追逐风险?为什么社会需要金融投机?金融家和诗人、音乐家、哲学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公众对金融行业如此不满,这种不满的根源在哪里?当然,最重要的是,金融应该怎样创新,才能服务于人类更美好社会的建设?罗伯特·希勒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中,和盘道出了他的洞见。

  从马克思的困惑谈起

  19世纪中叶,欧洲主要城市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工人起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将共产主义运动从自发变成了自觉。在希勒教授看来,“共产主义”的核心就是“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应该由全民共有”。之所以要由全民共同拥有资本,目的在于打破产生贫困的恶性循环。

  但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不仅垂而不死、死而不僵,甚至还不断创造了“中兴”呢?希勒教授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劳动者无法获得资本。而20世纪70年代,恰恰是现代金融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它为全民参与金融活动敞开了大门,只要你能想出不错的赚钱的点子,就应该能获得贷款,就应该能获得风险投资,就应该能获得资本,让我们的社会一步步向好,所以不仅资本主义变了,而且曾一度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寻求变革。

  这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反思。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就说过:“金融体系本质上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体系,也是不道德的。在此体系之下,遵循市场规律这一逻辑成为掩盖一切错误的借口。”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也向全球扩散。这时,国内外几乎同时想起了马克思。希勒教授认为,财富分配这个基础问题在马克思倡导的新社会中依然存在,现在的问题并不代表金融体系的本源性问题,只能说明我们需要对金融体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民主化、人性化和扩大化改造。

  金融民主化导向好的社会

  现行金融体系将世界经济拖入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中,金融部门正在遭受来自各方的严厉批评。但是,希勒教授重申,金融一直是市场民主国家繁荣的核心动力,对于每一个成功的国家来说,有效的金融市场是这些国家成功的特征。你只需打量一下周围参加过“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人,就能感到普遍存在的对金融家和收入最高的1%人群的不满,而事实上,这个群体正是他们所拼命迎合的。我们不能将此次危机简单地归咎于金融从业者的贪婪或诡诈,真正的诱因埋藏在我们现有金融制度的本源性缺陷当中。

  希勒教授不赞同金融资本主义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如果我们把精力都用来批评金融体系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体系”,那最终我们将一事无成。现在需要做的,不是否定金融制度,而是如何改造它,使之更加民主化,防止其在财富和权力分配上的随机性。如果我们能够扩展、纠正和规范金融的发展,那么我们仍然有能力达成平等社会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为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同样的繁荣和自由。推进金融民主化,就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但是,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保护整个社会资产这个最根本的目标,需要我们恢复“金融是全社会财富的托管人”的理念。

  《金融与好的社会》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角色与职责”共18章,对首席执行官、投资经理、银行家、投资银行家、放贷者、交易员、做市商、保险商、市场设计者、金融工程师、衍生品供应商、律师、金融顾问、游说者、监管者、会计师、公共商品融资商、政策制定者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共同发力操纵了金融社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金融,金融与每个人的联系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最基础的关系,我们应该通过捕捉金融的力量去为整个社会的福利服务,而且金融本身能起到管理风险的作用,金融民主化有可能会降低不平等程度,可以让人类世界变得更好。

  第二部分“金融之美与金融不满”共12章,通过对金融家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对比,比如诗人、音乐家与哲学家,进一步揭示金融之美,针对现实金融业过度膨胀、经济地位不平等、从业者采取肮脏行为等“金融不满”详细阐述了对金融民主化的认识,要让金融更广泛地渗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去,赋予普通民众平等地参与金融体系改造的权利,让人们可以自己去掌控自己的活动。希勒教授的药方是,建立一个更为完整和开明的金融体系,塑造恢复本原的金融文化,法律监管保证从业者良善的从业行为,还要加深人们对金融运作知识的了解,提供给公众更为可靠的信息,建立一种合理的机制,把人类本身非理性、非人性的冲动引导成为良性的发展,从而保证民众是当代金融体系的参与者,而非各种金融机构推出的各种产品的受害者。

  对中国的启示

  罗伯特·希勒之所以寄希望于通过金融创新从而实现金融民主化,是因为金融民主化可以通过金融交易让更多的人来共同承担风险,为经济生活提供更加牢固的基础。所以他建议,开放包括联动型按揭、住宅产权保险以及生计保险的零售金融工具;建立像股票一样能真正代表一国经济的市场的国内宏观市场和国际宏观市场,以及针对不同职业收入的宏观市场;变固定利率的贷款为和收入相联系的贷款,你收入好的时候,你就需要多付利息,你收入不好的时候,就可以少付利息;开发收入不平等保险,以纠正税收系统所造成的一些问题;重组社会保障制度,建构跨代社会保障,使其能够完全彻底地在不同代际之间分担风险,以成为真正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有关风险管理的国际协议,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风险的互换,风险共担的问题等。如果这些梦想能够变成现实,我们的社会确实有可能变成一个好的社会。

  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中,希勒教授直言本书讨论的话题对中国的意义远大于其他任何国家,如果中国经济要持续增长,金融业的体量需要极大地增加,直接或间接参与金融业的人数也需要大幅度增加,中国可以借助金融目标的构建实现许多国家层面的目标。但现实中,中国的金融制度比其他国家显得更不成熟,所以他建议中国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增加电子货币的应用;可以推出直接和通货膨胀率挂钩的指数化货币;实行累进税制和工资补贴政策;建立在三代之间合理分配风险的社会保险体系;发行一种与GDP挂钩的债券,中国可以出售GDP份额给外国投资者;推出生计保险、房屋价格保险等。

  希勒说,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保证永远地继续下去,而且这其中也包含着非常高的经济增长风险。和其他所有国家一样,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在慢慢加剧。因此,中国政府应制定一个长远规划来迎接可能更大的贫富差距的来临。具体办法就是应该根据社会不平等程度编制税务系统用于参照的指数,根据税前收入的不平等状况,以其统计学测量手段规定不同程度的税率,而编制的原则,有两种可供选择,一种是能够逐渐使不平等差距缩小,直到其程度回归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另一种则是简单地将不平等程度封冻在当前的水平,使其不再恶化。

  纵观《金融与好的社会》全书,希勒教授的分析一针见血、详细透彻,是令人佩服的;他的一些建议,看起来却有点不切实际,但是,对于启迪我们思考如何重新构建我们的风险防范体制,却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我们,可以不妨一试,就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他的创意,不是像传统的金融避险工具那样,只能使经济处境好的社会成员得益,而是要能够保护普通百姓免受金融风险的打击。他的想法的基本精神——促进‘金融民主化’,我完全赞成。”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