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又在玩紧缩货币
央行又在玩紧缩货币
五月二日,央行又宣布增加存款准备金率0.5%,致使当前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7%。2008年6月7日在“两防”政策下曾将存款准备金率由16.5%提高至17.5%,造成股市极大恐慌,创单日下跌7.73%的近年来下跌最高幅,国民经济增速由此直线下滑的情景人们仍记忆犹新。2008年“两防”政策保持期很短,至2008年9月25日,在严酷的经济现实面前不到一年就被迫放弃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人们好象并不长记性。在西方货币主义门徒把持下的中国经济似乎又要经历一番折腾。
如果说在负利率的情况下,少量的加息并不一定能收到紧缩货币的效果(虽然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但可能会加大热钱流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是实际性的货币数量性紧缩。当然,如果基础货币量增加(例如外汇占款的增加)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是降低货币的流动速度(其理论原理请参看《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三章第五节),其所降低的货币乘数会因为基础货币的增加而抵消。在没有基础货币的核心数据的情况下,其紧缩货币的实际效果外人是无法具体估量的。
但是,近年来的世界经济运行的客观事实反复证明,货币的M2增量与经济的活力与热点相关,与通货膨胀(CPI、PPI指数上涨)已经不构成直接的传导关系。否则,去、今二年美国的天量货币发行,如果依据货币主义的理论通货膨胀率岂不到天上去了?我国去年M2也是前所未有的增量,但必须看到,资本是以利润为导向的,哪里有利益,增量的货币才流向哪里。去年的股市处于低位,投资股市资本的边际收益高,只有增量的货币才能使股市产生一波恢复性行情。但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调控的房地产政策出台之前,由于管理层在股市放水,股市投资收益可言,投机资本则打死也不进股市而拚命挤向房地产投机。没有人会因为货币政策的宽松而贷款去购买推高CPI指数上涨的食品与衣服。此明显说明,超量的信贷货币与投机有关,与通货膨胀率不是直接的关连。
相反,在当代“双轮经济”构架(有关“双轮经济”的定义与运行原理请参看《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不要望文生义)条件下,货币是不能轻易紧缩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会通过股市产生负方向的放大作用,从而引发实体经济萎缩,严重时可引发实体经济的危机。去年今年以来信贷货币大量流向房地产,是房地产政策出了问题而不应责怪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对应之策应该是针对性的收紧房地产贷款、打击投机的货币政策(请参看蔡定创《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误区》一文),不应该是普遍性的货币政策。如果是用普遍性的紧缩货币来应对房地产投机,即使是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99%,只要有一元钱的贷款从银行流出,其也会优先跑到房地产中做投机,而生产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则总是被银行排在最后榜上,稍有货币紧缩就深受其害。在这种现实的的情况下生产性企业还要不要?而股市则会通过信心指数将这种紧缩信号成十倍地放大。因此,普遍性的货币紧缩既不能紧缩热钱的投机、又不能阻止货币流向过热门的部门,而只能紧缩实际的经济发展增速。这已经被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实际所证明,只能那些迷信教条的货币主义的门徒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