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允许社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固然是一个进步,但重要的是选择进步的声音还是非进步的声音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火烧 2011-06-12 00:00:00 网友时评 1030
文章探讨允许不同声音的重要性,但强调选择进步声音才是关键。通过小岗村分田到户与集体经济对比,质疑主流媒体对非进步声音的偏爱,并批评沈浩改革对集体经济的忽视。

允许社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固然是一个进步,但重要的是选择进步的声音还是非进步的声音才最为关键。  

   

央视正在播放的《永远的忠诚》中有这么一段剧情,小岗“红手印”带头人之一的余本福,在任村主任期间,以权谋私,将村里的八间房用作假手段据为己有。当得知沈浩妄图想通过法律要回他霸占的集体财产时,他动用媒体报社记者邹(胡诌)主任的关系,以《小岗要重走集体经济之路?》的文章,给沈浩施加政治压力,以抗衡沈浩的依法治村的方法手段。  

沈浩对待邹(胡诌)主任策划的这篇主流媒体《小岗要重走集体经济之路?》文章是什么态度,有什么评价,有没有异质思维,电视剧情中没有反映。但是从沈浩在招商引资与某公司老板一段对话中,大赞小岗村敢于在全社会坚持集体道路中敢于按“血手印”走分田单干的道路,并由国家鼓励推广小岗村实现分田单干,进而肯定“允许社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一个进步”,不过,从沈浩参观南街村后的提词推测,这未必是沈浩对小岗村的赞赏,而是可以窥测出编剧者强加在沈浩头脑中的思想,或者说是编剧者最终所追求的理想。  

“允许社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一个进步”,这话没有错,如果没有健忘的话,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花争呜”的双百方针,就是提倡社会能够发出不同声音。  

但重要的是,一个执政者面对不同的声音,是选择进步的声音还是选择非进步的声音才最为关键。  

既然允许不同的声音,那么 ,华西村、大寨、南街村等一大批农民坚持集体道路,壮大了集体经济,让全村的农民都富裕起来了为什么主流就看不见,为什么就不能公开在主流媒体宣传、赞扬这些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先进农民?为什么偏要选择走分田到户的小岗村为典型?难道大寨、华西、南街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异质声音就是洪水猛兽?  

如果小岗村通过分田到户确实富了起来,也未必不好,共产党一惯提倡实事求是,允许因地治宜嘛。可是分田单干二十多年仍然贫穷,却仍然被主流奉为旗帜,仍然坚持走下去,仍然受到主流们的歌颂,这就让人们不能理解了。  

《永远的忠诚》编剧者虽然在剧情中,用很短的镜头真实的再现了沈浩最初领着小岗村按血手印的带头人去大寨、华西参观考察。却不愿意真实的反映沈浩在南街村写下的“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 留言。相反在沈浩招商引资,继续巩固和加强私有化进程工作方面费尽笔墨大写特写,用私有资本“流转”土地取代小岗集体经济,让世世代代的小岗农民从为自己种田发展为私有资本创造利润。  

原来,所谓的异质思维,所谓的允许不同声音,也就是只允许百姓在背后议论而已,最多允许在虚似的网络上作一些无谓的争论,以点缀“允许不同声音”的进步,但却是不能上主流的,不仅不能上主流,如果你的“异质”行为一但付出行动,那就会遭遇邹(胡诌)主任《小岗要重走集体经济之路?》这样的主流文章围剿。  

这些年来,在主流上只能歌颂私有,不能歌颂公有,更不能宣传公有经济发展的榜样,否则就是走回头路,就是倒退。全体精英共讨之。  

   

即使小岗分田二十多年没有富起来,甚至连小岗村按血手印分田单干的带头人余本华参观南街村集体经济后不禁发出:“当年俺小岗村有名的时候,它华西还没什么名堂呢。俺们差哪了?是脑袋缺根弦还是缺胳膊少腿啊?”这样的感叹,但是主流媒体(胡诌)邹主任不仅眼瞎看不见,耳也聋了听不见。自己的眼瞎耳聋听不见,看不见到也罢了,问题是利用掌握的主流媒体掩盖事实,在一个称之为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下不允许宣传公有制度的优越性,言与行严重背离,宪法、党章信仰的是公有制度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行动上却不允许走公有制度,甚至对沈浩这样对党忠诚的党员干部赞扬南街村的提词都要故意回避,这才是最可怕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