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湖南一师相映生辉
毛泽东与湖南一师相映生辉
孙海林
名校出伟人,伟人壮名校。1993年,李铁映为我院青年毛泽东铜像落成而撰文说: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一师学习、工作达8个春秋。从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到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如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地平线跃起,一师最早淋浴着他的光辉”。可见,毛泽东与母校一师紧密关联且相映生辉。因而,新中国建立以来,我院招引着上千万的国内外来宾的参观访问、学习考察,光耀中华而名驰四海。
——求学一师。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就读我院第1部第8班。他胸怀救国大志,力行“三育并重”,探求真理,刻苦攻读,顽强锻炼,同时主持学友会,开办工人夜学,深入城乡调查,建立新民学会,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时代青年中出类拔萃。
——仰重一师。1918年夏至1920年夏,毛泽东虽离开一师,但他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主编《湘江评论》,开展五四运动和驱张运动,依靠的领导骨干和中坚力量多为母校的师生,如杨昌济、易培基、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张国基、夏曦等,并多次在一师附小和后山开会,以母校为活动基地,自此一师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服务一师。1920年夏至1922年冬,毛泽东任一师附小主事兼一师校友会会长和第22班国文教员。他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改革师范和小学教育,开设民众夜学,同时创办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从事建党建团工作,由一师出发奔赴党的“一大”会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
——眷恋一师。1925年毛泽东由沪归湘赴粤,呤咏《沁园春·长沙》,自豪地描述在一师的“峥嵘岁月”,提出并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时代的重大问题。1936年在延安,欣喜地向斯诺介绍他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和革命活动,赞颂杨昌济、袁仲谦、汤增璧等老师对自己的培育。直到1950年还高兴地对周世钊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建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这充分反映毛泽东对母校一师的眷眷之情。
——关怀一师。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不仅将两本亲笔签名的第一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赠给母校图书馆,而且给母校的书面、口头指示达11次之多。他一再强调“一师是个好学校”,“一师是一个可资纪念的学校”,为母校题写校名“第一师范”和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并对老师们提出:“加紧学习,参加人民的革命事业”;对校友们提出:“努力进修,为人民的文教工作服务”;对同学们提出:“好好学习,锻炼身体,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的建设人才。”这些指示不仅是毛泽东对母校的亲切关怀,而且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全校师生抖擞精神,勇立潮头,开拓创新,不断前进。
翻开《辞海》,毛泽东和湖南一师的形象与风采一起映入我们的眼帘,刹那间,耳边响起了长沙和平解放之时一师校园里嘹亮的歌声:“东方红,太阳升,一师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和湖南一师将永载史册而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