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将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扬光大
国家应将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扬光大
在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中,在我国经济政策放宽,和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突出地显露出几个坚持集体经济的农村村庄的特色经济,成为农村致富的模范。他们以集体经济形式投入市场经济运营,成为改革开放政策下的受益者,以及农村致富的佼佼者,更是集体经济优势成果的证明者。比如著名的华西村,许昌南街村,新乡小冀村,山东朱家庄,石家庄王石头村,武陟西滑封村,这些村庄都先期致富,还有最近致富的辉县回龙村等。这些村庄的致富,与村庄有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好带头人大有关系。
而从三十年间小岗村发展的历程来看,他们当时得到了包产到户的好处,解散了大锅饭,改变了互相依赖的懒惰不劳动的“三个和尚没水吃”村情,解放了他们自身劳动者生产力,提高了耕作积极性,一时解决了饥饱问题。但是后来也正是因为他们村民和干部内部不团结,缺乏凝聚力,分散智慧,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反而使他们跟不上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形势,又导致贫困落后。直到沈浩驻村用了九年的时间,通过艰难的挨家挨户地做群众工作,并用申请“拨款惠农”的方式,采取高起点建设,用他感人的事迹感动了村民,纠正了该村人心离散的局面,才艰难地啃下了连续几任驻村干部都啃不下的这块硬骨头,破天荒地产生了凝聚力。实际上是以沈浩为中心的凝聚力,使该村改善了落后的面貌,又重新成为有一个好领导人利用集体经济概念带动村庄致富的典型。可是沈浩同志却因为艰难地纠正该村不团结局面,以及基本说是从零起步的高起点建设该村的工作过程中,呕心沥血,“三过家门而不入”,积劳成疾而牺牲在小岗村工作岗位。沈浩的事迹感人肺腑。沈浩走了,而沈浩的精神凝聚力却永远传承在了小岗村,成为小岗村自主发展致富的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王石头村的村民从改革开放开始向来就没有“分家”的愿望,村长王石头一直带领村民在市场经济中奋斗至今,成果突出,走在全国村级经济的前列。还有新乡七里营乡小冀村和临颍街村等上述村庄。可见一个村庄致富不仅需要有一个好带头人,而且是没有不行的,并且需要应用集体经济致富。没有解散集体经济运营的这些致富模范村庄,由于有好的带头人,而使农村土地这一根本生产资料能够转化为优良的产业资本,实现了资本的良性循环,产生了可观的价值利润,使本村村民得到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使村民家庭富裕,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提高。显现出村级以集体经济形式融入市场经济的优势性。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仍有很多村庄,由于干部自私或者缺乏一个好的经济带头人,不能使村民以农为本进行致富,所以这不能不让我们重新认识农村以集体经济运营的好处,也不能不思考零散分散的农村个体经济的缺点,甚至分散经济形式导致农村干部失去广大农民监督的注意力,而导致农村干部腐败泛滥。
即使是在发展中前述村庄做得非常好,很富裕,那也是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得好和运用得好的缘由,也是发挥了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农村的优势这种前提,加上市场经济赋予的十分活跃的社会经济大环境,村级在集体所有制统领下实行各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搞活,以及进行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良性运作,所产生的一种集体经济优势现象。他们这种主动实行集体经济运营的模式,国家却缺乏对这个好现象的总结,没有予以推广。这种好的经济现象还没有成为农村发展致富的普遍规律。
由于人们缺乏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认识,总认为这种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毛泽东时代计划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因子”,使得人们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优势的这一现象,不敢做出大胆肯定。实际上,集体所有制经济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一种形式。因为社会主义接近于共产主义时的最终经济制度才是全民所有制。而我们国家从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本身的经济体制内就含有公有、集体、个体等成分。只不过是当时国际国内矛盾较多,改革开放的条件受到局限,造成文革结束前没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之后又融入了多种经济体制形式,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很大。但是对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优势利用,至今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政策方略上都是提倡发展的。
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城镇街道办事处组织的集体经济第三产业中,先期小规模致富的就不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灵活性本身就很大,它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集体自身的需要,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市场经济下农村的集体经济中,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责任制,特别显示集体经济的优势。本文提出的就是将零散分散经济的个体,集中在村级集体经济的麾下,由集体统领而由个体进行生产的村级集体生产经营模式。运用集体经济模式,有利于农村整体对农田的科学管理,增产增收。运用集体经济模式,还便于国家对土地管理政策的落实,避免滥用开发和产生腐败等问题。
目前,普遍的农村还缺乏正面运用集体经济的观念和意识,或者没有发挥集体经济优势进行致富,没有分享那些集体经济模式的富裕村庄致富经验的好处。国家也不能依靠城镇化建设的办法或者考虑把国家财富“大蛋糕”往农村“人头上”怎样分,而缩小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国家财富“大蛋糕”对于农村,今后可多用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物资启动上。所以,国家应该将这种集体经济模式优势现象进行总结,提炼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佳经验模式,指导农村工作,予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全国农村致富的普遍规律和普遍现象。